
電子煙開徵消費税!出廠價或提升 30%-40%

電子煙明確 “合法身份”,但 “暴利神話” 恐難以為繼。
電子煙終於成 “煙” 了。
近日,財政部、海關總署、税務總局聯合發佈公告稱,將自 11 月 1 日起對電子煙開徵消費税,税率標準為 36%(生產)+11%(批發)。
這一消息被認為是針對電子煙行業強監管的 “最後一隻靴子落地”。
2021 年 11 月,國務院發佈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電子煙正式被納入傳統煙草監管。
今年,《電子煙管理辦法》和《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兩大監管措施的相繼施行,也意味着對電子煙的監管逐步向傳統煙草看齊。
而開徵消費税,則是進一步明確了電子煙的合法身份,對企業接下來的經營活動提供保障。
不過隨徵税而來的成本激增,也令電子煙的 “暴利神話” 難以為繼,甚至帶來行業的重新洗牌。
徵税
10 月 25 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税務總局聯合發佈公告稱,自 2022 年 11 月 1 日起,將電子煙納入消費税徵收範圍,在煙税目下增設電子煙子目。
公告明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進口)、批發電子煙的單位和個人為消費税納税人。電子煙實行從價定率的辦法計算納税。生產(進口)環節的税率為 36%,批發環節的税率為 11%。此前,中國對電子煙僅按照普通消費品徵收 13% 的增值税。
在中國電子商會電子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敖偉諾看來,這是一次意料之中的徵税。“行業內其實早有心理準備,而且漲幅也在可接受範圍內。”
在我國,捲煙實施從量税與從價税相結合的徵税方式。
生產環節,甲類捲煙(調撥價 70 元或以上/條)按照 56% 的從價税及 0.003 元/支的從量税徵收,乙類捲煙(調撥價低於 70 元/條)則按照 36% 的從價税及 0.003 元/支的從量税徵收;批發環節,甲類捲煙和乙類捲煙的税率標準都是 11% 的從價税與 0.003 元/支的從量税。
由此可見,此次電子煙消費税是參考乙類捲煙税率進行,不過並沒有增加從量税。
世界衞生組織煙草控制與經濟政策合作中心主任、對外經貿大學教授鄭榕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把電子煙納入消費税的徵管體系,符合《電子煙管理辦法》的要求,同時也是出於控煙的需要。
2016 年 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 2030” 規劃綱要》提出,全面推進控煙履約,加大控煙力度,運用價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煙成效。綜觀各國實踐,在諸多控煙措施中,税收與價格措施被公認為最有效果的措施,而消費税又是控制煙草消費最重要的税種。
“通過對電子煙徵收消費税,有利於抑制當前電子煙消費快速增長的勢頭,尤其是對青少年羣體,從而實現電子煙 ‘寓禁於征’ 的目的。” 鄭榕表示。
此外,對電子煙徵收消費税還有望形成一筆可觀的税收收入,成為税收的重要增量。
資料顯示,煙草税是我國税收的重要來源。2021 年,中國煙草實現工商利税總額 1.36 萬億元,佔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的 6.7%。根據中國電子商會電子煙行業委員會發布的《2021 電子煙產業藍皮書》,2021 年我國電子煙零售市場規模達 197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36%。
新政還進一步鼓勵電子煙出口。敖偉諾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消費税徵税範圍僅針對中國境內銷售產品,出口的電子煙產品免徵收本政策涉及的消費税,並且還享受原來退税 13% 政策。
《2021 電子煙產業藍皮書》顯示,2021 年電子煙國內市場規模 (零售) 預計為 197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36%;同期中國電子煙出口總額達到 1383 億元,同比增長 180%。
“海外出口才是國內電子煙產業的重頭。” 敖偉諾指出。
洗牌
不過消費税的開徵,勢必會提高電子煙的成本,進而壓縮電子煙的利潤空間,而品牌商首當其衝。
根據規定,電子煙生產環節納税人,是指取得煙草專賣生產企業許可證,並取得或經許可使用他人電子煙產品註冊商標的企業。通過代加工方式生產電子煙的,由持有商標的企業繳納消費税。電子煙批發環節納税人,是指取得煙草專賣批發企業許可證並經營電子煙批發業務的企業。電子煙進口環節納税人,是指進口電子煙的單位和個人。
換言之,品牌商和批發商需要承擔的税率分別是 36%、11%。
而且隨着成本上漲向上下游傳導,電子煙的最終成本遠不是增加 “36%+11%” 這麼簡單。電子煙行業專家、國內電子霧化行業專業媒體 “藍洞新消費” 主編陳中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生產環節漲價後,各環節的成本都會有所增加。
中泰證券曾以生產環節消費税率 36%,批發環節消費税率 11% 對電子煙利潤的影響進行過測算。以一顆終端售價 33 元的煙彈測算,徵税前各環節總税負為 4.3 元,徵税後增量税負可達到 8.2-14.2 元,也就是税負最高變為原先的 3 倍多。
因此,市場紛紛猜測,電子煙接下來是否會迎來漲價潮。
在陳中看來,漲價是鐵定的,不漲價的品牌一定會經營不下去的。“如果不漲價,意味着各環節的毛利率會掉一半,這種情況下企業很難活下去。”
於是,漲價成為必答題,問題是漲多少。對此鄭榕指出,漲價並非單純的成本轉嫁,不是税負漲多少,批發價就漲多少,需要考慮多重因素。“一是企業在市場所處的地位,二是企業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
此次開徵消費税的新規只給了電子煙品牌兩天時間思考調價。根據交易平台發佈的通知,27 日之前需要將包含增值税和電子煙消費税的產品原出廠價進行調整,填報,並通知批發企業;批發企業接受報價後,點擊價格確認調整,會形成含有增值税和消費税的批發價。
之後,品牌還需要在 28 日 22 點之前在建議零售價調整模塊進行填報,最終形成平台建議價,新價格將在 11 月 1 日正式生效。
中國新聞週刊就調價問題諮詢悦刻、yooz 柚子等電子煙品牌,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據陳中瞭解,國內 43 家持證電子煙品牌已在 27 日晚 12 點前完成出廠價填報,漲價幅度大約在 30%-40%,“這樣基本上能夠對沖掉徵税帶來的衝擊。”
漲價的同時,電子煙市場或將重新洗牌。
對於頭部品牌來説,漲價反倒有利於企業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陳中解釋道,大品牌稍微漲點價,用户還是能接受的,但小品牌可能越漲價越不好賣。
國盛證券也認為,龍頭企業可憑藉規模化、自動化、議價能力強等多重優勢平抑加税影響,伴隨中小企業率先清退,行業集中度預計持續提升。
但不管怎麼説,消費税開徵後,電子煙將徹底告別 “暴利時代”。
以霧芯科技與思摩爾國際為例,財報顯示,2021 年與 2022 年上半年,霧芯科技的毛利率分別為 43.09% 與 41.41%,思摩爾國際的毛利率分別為 53.6% 與 47.9%。
而據國家税務總局消息,根據我國電子煙行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經商有關部門,暫定電子煙全國平均成本利潤率為 10%。
未來
近十年,電子煙行業如同坐上過山車,在 “市場” 和 “政策” 的雙重推動下,經歷了數次大起大落。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3 年中國電子煙市場規模為 5.5 億元,2020 年市場規模增至 83.8 億元,8 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 72.5%。中國電子煙企業數量也從 2013 年的 4.54 萬家快速增長至 2020 年 16.84 萬家。
然而伴隨行業 “野蠻生長”,電子煙的問題也開始暴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無證經營等行業亂象頻現。為此,我國不斷加大電子煙監管力度,近兩年更是迎來政策密集發佈期。
2021 年 11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第三次修訂規定 “電子煙等新型煙草製品參照捲煙有關規定執行” 以來,電子煙正式納入煙草體系監管。
隨後,行業最重要的兩份規範性文件《電子煙管理辦法》和《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分別於今年 5 月 1 日和 10 月 1 日落地實施。
根據新規,電子煙產品在中國境內上市銷售前,應當經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登記,符合條件才能被准予登記並納入電子煙產品目錄;另一方面,除煙草口味外的調味電子煙和可自行添加霧化物的電子煙將被禁止銷售。
至此,電子煙從 “蠻荒時代” 正式進入 “合規世代”,安全與合規成為未來的行業主旋律。
不過隨着電子煙的 “緊箍咒” 越收越緊,帶來的行業 “陣痛” 也逐步顯現。
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增電子煙相關企業 1.76 萬家,同比減少 65.89%,這是電子煙新增企業數量在連續多年高速增長後首度迎來下降。
頭部企業的收入也應聲下滑。霧芯科技 2022 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 39.48 億人民幣元,同比下跌 20.07%。同期思摩爾國際營業收入為 56.53 億元,同比減少 18.7;經調整淨利潤為 14.36 億元,同比下降 51.7%。
但從長期看,開徵消費税進一步明確了電子煙的合法身份,對電子煙等新型煙草製品的持續發展有保障意義。
事實上,國內電子煙市場發展潛力依然巨大。《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 2020》指出,中國煙民數量超過 3 億,全球第一。
但從滲透率的角度來看,中國電子煙還處於初期階段。智研諮詢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電子煙市場滲透率為 1.5%。同期美國電子煙的市場滲透率為 38%,日本為 30.3%,英國為 20.9%。隨着未來滲透率的提升,中國市場具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敖偉諾表示,對於品牌方來説,合規是第一位的,企業需要思考如何理解監管、配合監管,其次則要加快技術研發,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
天風證券認為,電子煙產品本質為替代傳統捲煙產品,未來電子煙或迴歸口味還原度、抽吸體驗等煙草本源屬性,具備技術研發實力公司有望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從這個角度看,開徵消費税其實推高了電子煙的行業門檻。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週刊,原文標題:《電子煙開徵消費税!出廠價或提升 3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