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緊縮成美股下跌 “背鍋俠”?真正的鬼故事在業績

財報季變得越來越難熬。
太長不看:
微軟、谷歌相繼公佈業績,拉開了科技巨頭財報的序幕,儘管早有預期,但大幅下滑的業績還是 “傷透了” 市場的心;
今年美股的表現實在是糟糕,貨幣緊縮成為 “背鍋俠”,不斷變化的加息預期成為攪動市場的關鍵變量,美聯儲一放鷹,市場就歇菜;
但更重要的還是業績增長的失速,過去盈利是抵消估值收縮的關鍵,但今年一到財報季,美股就開始 “渡劫”,權重股迷失方向構成主要拖累。
科技巨頭業績繼續 “渡劫”
微軟、谷歌相繼發佈了新一季的財報,儘管早有預期,但大幅下滑的業績還是 “傷透了” 市場的心。
微軟財報顯示,2023 財年一季度公司淨利潤為 176 億美元,同比下降 14%,創下兩年多來的最大降幅。微軟表示,由於個人電腦銷量大幅下滑影響到市場對 Windows 軟件的需求,抵消了市場對公司雲計算和其他企業服務的部分需求。財報發佈後,微軟盤後股價跌幅一度擴大至 6.65%。
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公佈的三季度營收和利潤均低於市場預期,其中三季度營收為 690.92 億美元,同比增長 6%,遠低於去年同期的 41%;營業利潤 171.35 億美元,同比下降 18.5%。
核心廣告業務收入(營收佔比 79%)為 544.8 億美元,同比增 2.54%,低於分析師預期的 7.2% 和去年同期 43% 的增速;谷歌雲收入 68.7 億美元,同比增長 37.6%,好於預期。
上週 Snap 公佈的三季報顯示,報告期內收入為 11.3 億美元,同比增速僅 5.7%,為 2017 年上市以來首次降至個位數。
美股長牛的信仰與互聯網科技行業的高速增長密不可分,作為權重股,明星科技股黯然失色也導致整個美股都提不起勁來。
緊縮和通脹成 “背鍋俠”
今年美股的表現實在是糟糕,科技股為主的納指領跌,年內跌幅達到 28.4%,標普和道指跌幅分別為 19% 和 12.4%,貨幣緊縮和高通脹成為 “背鍋俠”。
自今年 3 月美聯儲啓動加息進程以來,半年多的時間裏已累計加息 300bp,市場預期年內可能還要再加息 125-150bp,當前 10 年期美債突破 4%,為 2008 年以來新高。
不斷變化的緊縮預期也成為攪動市場的關鍵變量,美聯儲一放鷹,市場就歇菜,而一旦經濟和就業數據不及預期,市場又開始起舞,押注貨幣政策轉向,開啓 “衰退式” 反彈。
美股長牛的重要支撐就是寬裕的流動性,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的兩輪史詩級大放水都大舉推高了美股估值,而如今加息 + 縮表的組合拳對美股估值形成壓制。
雖説今年的加息路徑確實相當陡峭,但過去十多年,美股也是經歷過流動性衝擊的大風大浪的,期間還有地緣政治等因素的擾動,都無礙美股的強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盈利增長的支撐。
以 2014 年縮表期間為例,儘管美聯儲於 2013 年底宣佈削減 QE 並最終於 2014 年 10 月宣佈退出 QE,但由於美股盈利在整個 2014 年維持韌性,2014 年標普 500 營收和利潤增速分別為 4% 和 8.7%,高出 2013 年 2.3pct 和 4.9pct,因而流動性收緊並未對美股形成明顯衝擊。
但今年美股的盈利正在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過往財報季中,美股業績頻超預期是常規操作,如今也算是超預期,只不過是向下修正。
FactSet 數據顯示,目前已有 20% 的公司報告了 2022 年三季度的業績,其中 72% 的公司實際 EPS 高於預期,低於 77% 的五年均值;報告的收益比預期高出 2.3%,同樣低於 8.7% 的五年均值水平。
十一個行業中僅有四個報告收入同比增長,其中能源、工業和房地產行業領漲,以金融、材料和通信服務行業為首的七個行業報告盈利同比出現兩位數下滑。
一方面是持續高通脹的影響。需求端,通脹壓制下居民實際購買力下滑導致消費放緩;成本端,原材料、薪資等成本的抬升擠壓企業盈利,此前公佈財報的零售企業均陷入 “增收不增利” 的困境。
根據 FactSet 對財報電話會議的統計,在本季度前兩週已經公佈業績的標普 500 指數公司中,約有三分之二的公司將業績下滑歸因於通脹。在上兩個財報季,分別有 417 和 412 家家公司提到了通脹。
這個季度,匯率又成為了新晉 “甩鍋” 對象,不少企業抱怨,美元走強損害了公司的銷售和業績。
FactSet 預計,2022 年 Q3 在美國境內銷售額超過 50% 的公司的盈利增速為 2.9%,而擁有更多海外敞口的公司(即海外銷售額超過 50%)的盈利將下滑 0.9%。
權重股業績迷失
固然,通脹和匯率風險可以解釋一部分業績下滑,但本身業績增長迷失方向才是最可怕的。
VIP 文章《一場疫情,讓美股互聯網趕頂》曾提及,原本疫情之前互聯網公司就進入了存量博弈時代,疫情意外帶來了最後一波流量激增,包括流媒體、社交、電商、消費電子都狠狠吃了一波紅利。
但這也加速了其見頂的速度,與此同時,作為最重要的變現模式,廣告業務又遭遇阻力,對互聯網公司的變現能力構成挑戰,權重科技股就此陷入 “成長的煩惱”,把美股拖下水。
這一背景下,科技公司們都在尋找新的出路。
流媒體方面,奈飛、迪士尼 + 和 Hulu 一邊靠提價的方式繼續賺存量用户的錢,一邊又同時推出收費更低的含廣告套餐來穩住用户。
Meta 去發展元宇宙,但現在看更像個深不見底的洞,每季度以幾十億美元的速度燒錢,但實際帶來的收入卻少得可憐,新的增長敍事 “遠水救不了近火”,市場現在需要的是確定性。
二季度包括 AR(增強現實)和 VR(虛擬現實)相關硬件、軟件和內容在內的元宇宙相關業務 “現實實驗室”(Reality Labs)收入 4.52 億美元,為去年二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
近日 Meta 還指責蘋果通過更改其 App Store 條款以獲取部分社交媒體廣告收入,稱其 “在數字經濟中削弱了其他公司”。
VIP 文章《蘋果 “劍指” Meta,巨頭也要優勝劣汰?》曾分析過,這兩年來蘋果增長放緩,新品 iphone14 賣得也不好,服務業務的高增速和高毛利成為僅有的亮點,為保持甚至提升整體賺錢能力,確實存在發力廣告業務的訴求,這也反映出巨頭在原有業務遭遇瓶頸之際,正在不斷打破彼此的邊界, 沒有新的增長,大家都是説不出的苦。
在 PC 和衍生服務需求下滑之際,微軟近兩年加大了在遊戲業務上的投入,2021 年斥資 75 億美元收購知名遊戲公司 Bethesda(俗稱 B 社)母公司遊戲發行商 ZeniMax Media;今年初又宣佈以 687 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
一切順利的話,遊戲業務的收入體量有望超過 Windows,成為微軟的第三大收入來源,但現在還不足以抵消硬件遭遇的逆風。
貨幣緊縮背景下,估值收縮已經成為美股最大的拖累項,美股迫切需要盈利增長的支撐來緩解下行壓力,但問題是現在盈利也扛不住了。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