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新興市場風暴將至?外匯儲備正急劇枯竭,為 2008 年來最低水平

目前亞洲新興市場外匯儲備僅能滿足 7 個月的進口需求,年初約為 10 個月,2020 年 8 月曾高達 16 個月。
亞洲新興國家央行的外匯儲備急劇減少,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因為在美元強勢之際,這可能會打壓市場遏制本幣貶值的干預措施。
據渣打銀行的數據顯示,外匯儲備指標——即一個國家可以用其外匯儲備為進口提供資金的月數,在除中國以外的亞洲新興市場已降至約 7 個月,為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該指標在今年年初約為 10 個月,2020 年 8 月時曾高達 16 個月,這表明亞洲新興國家捍衞本國貨幣的 “彈藥” 儲備正在逐漸枯竭。根據渣打銀行的數據,目前外匯儲備約可滿足印度九個月的進口需求,印尼為六個月,菲律賓約為八個月,韓國為七個月。
據媒體,渣打銀行駐新加坡的東盟和南亞外匯研究主管 Divya Devesh 上週表示:
“形勢惡化表明,未來各國央行為支持本幣而進行的干預可能會更加有限。總體而言,我們預計各國央行的外匯政策將變得不再那麼具有支持性。”
據媒體彙編的數據顯示,泰國外匯儲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下降最大,其次是馬來西亞和印度,這表示它們是年內干預匯市力度最大的幾大國家之一。
今年印度和泰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分別減少了約 810 億美元和 320 億美元。韓國外匯儲備減少了 270 億美元,印尼減少了 130 億美元,馬來西亞減少了 90 億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隨着美聯儲激進的緊縮政策刺激更多資金回流美國,亞洲新興經濟體央行年內一直依賴外匯儲備來保護本國貨幣免受美元升值的影響。匯市干預行動放緩的任何跡象,都可能進一步加劇亞洲貨幣的貶值,許多亞洲貨幣匯率最近已陸續觸及了紀錄或多年低點。
Devesh 表示,如果亞洲出口面臨壓力,央行的干預可能也會發生變化,從拋售美元轉向買入美元,因為央行的重點可能會從遏制輸入性通脹轉向提高出口競爭力。
瑞穗銀行駐新加坡的經濟和戰略主管 Vishnu Varathan 對媒體表示:
“以目前的燒錢速度來看,泰國仍然令人擔憂,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也是如此,甚至此前情況相對較好的馬來西亞也變得更為危險了。”
不少亞洲經濟體近期開始加強了對外匯市場的管控。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上週出面口頭干預,對日元的突然波動表示擔憂。印度央行行長 Governor Shaktikanta Das 表示,該機構幾乎每天都在監控貨幣市場;韓國央行也表示將採取積極措施穩定韓元匯率。
“他們正處於兩難境地,” Varathan 稱,
“美元走強、經濟衰退風險以及因外源性價格衝擊而加劇的通貨膨脹,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意味着,亞洲新興市場央行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最嚴重的風險已經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