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kTok 上的老外們怎麼也時興起了 “躺平”?

如今的老外打工人們也卷不動了,與其拼命工作,不如讓自己活得更開心一點。可是也不能沒有工作,那就乾脆 “quiet quitting”。
身在重慶的加拿大外教大白,五天前還在小紅書教大家怎麼用英語表達 “躺平”。
一種叫 “coasting”,大概指你已經存夠了錢,什麼都不想幹只想回老家享受生活的那種躺平;一種叫 “to slack off”,不追求太多物質回報的知足常樂式躺平,此類人還可以叫 “slacker”;還有一種則是破罐子破摔型躺平,“I just don't give a fxxk anymore”。 已經在中國生活許久的大白,殊不知在他的老家,打工人們已經創造出屬於自己的 “躺平”:
quiet quitting。
該詞直譯為 “安靜辭職”,有些人也把它翻譯成 “在職離職” 或 “靜默式辭職”。雖然字面意思有辭職的意味,但並不代表説這話的人真的打算徹底放棄工作,而是放棄了在工作中超越自我的想法 。
通俗來講,如今的老外打工人們也卷不動了。 國外這股反捲風潮最初發源自 TikTok,並慢慢被各路網友和段子手們發揚光大,乃至終於成為一種被廣泛討論的社會現象。 最初發這視頻的是 TikTok 上一位 ID 名為 @zaidleppelin 的用户。在今年 7 月 26 日發佈的這則僅有 17 秒的視頻中,zaidleppelin 剪輯了一段日常拍攝的視頻,並配合一段舒緩的音樂説道:
我最近聽説了一個詞叫做 “quiet quitting”,(意為)你並不準備離職,而是放棄了在工作中更上一層樓的想法。你仍會在工作中履行自己的職責,但卻不再認同工作中的內卷文化。現實是,工作並不是你的生活,你的價值也並不是由你在工作中的產出定義的。
圖源:TikTok 截圖
這則視頻截至發稿前已經被觀看了超過 350 萬次。
Zaidleppelin 本身的職業是一名音樂人,儘管並不是個真正意義上的打工人,還在剛剛過去的 8 月 26 發佈了一首自己的新歌,但這似乎並沒有妨礙 “quiet quitting” 成為當下英語圈的互聯網流行語。
視頻發佈後,國外亞文化媒體《Daily Dot》首先捕捉到了這個新詞,並將之與現在美國青年人的工作狀況進行了關聯。
圖源:新聞截圖
於是很快,有越來越多的 TikToker 開始發佈與 “quiet quitting” 有關的短視頻,zaidleppelin 自己也在一天後出來用難以置信的語氣回應,“這是我第一次被公開報道,超開心你們會看我的視頻……不過呢,我從來沒有説過我 quiet quitting 了我的工作。”
最開始 “quiet quitting” 在 TikTok 上還只是被小範圍地討論,直到有個 TiKTok ID 為 @chefkoumbis405 的老頭兒站出來説了一堆反對 “quiet quitting” 的話,這個詞才被有了靶子的網友們進一步拱上熱門。 這位老人家在視頻中説道:
這個詞對我來説沒有任何意義。quiet quitting,意味着你只做了一點點努力來支付你的生活賬單,最後也只剩下一點點積蓄。這都是因為你不想再做額外的工作……付出多少回報就有多少,你只付出一點回報就只能有那麼點。如果你想買車買房或是其他任何東西,就不要想着 quiet quitting,那太荒唐了,做更多事吧。
他還説起自己年輕時候如何如何努力,説到 “一點點” 幾個字還做了個拇指和食指緊緊捏緊的手勢。
圖源:TikTok 截圖
不説不要緊,視頻一發,立刻便激怒了不少看不慣他好為人師模樣的網友。
很快他的視頻片段被許多 TikToker 剪進自己的視頻,其中一個留着一臉絡腮鬍的長髮小哥憤怒地回應道,父母那輩總是説着他們如何靠自己的努力有了今天的成功,可他們不知道就靠他們賺的那點工資,根本就負擔不起他們現在住的房子現在的市場價。
圖源:TikTok 截圖
另一位女士則在回應視頻中氣憤地講述起自己被不公平對待的經歷,瞪圓的雙眼簡直讓人相信如果那位老人站在她面前,她隨時都會給他一拳。
圖源:TikTok 截圖
類似的情形還出現在幾天後加拿大商人、企業家兼電視節目主持人 Kevin O'Leary 發佈的一則視頻下。 這位 Kevin 在視頻中絲毫不留情面地説道,“quiet quitting 是一個相當糟糕的想法,如果你是一個 quiet quitter,那你就是個 loser(失敗者)。”
圖源:TikTok 截圖
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這位老哥的公然挑釁,TikTok 上 ID 為 @evanlikesstartrek 的網友直接揭起了他的老底。
從他發佈的視頻來看,老哥從小就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老媽是一個很有錢的投資人,第一份工作就是某品牌經理的助理,第一家公司所用貸款則全部來自他的 mommy,他現在的身價有 4 億美元,是普通人工作一輩子都達不到的水平……
圖源:TikTok 截圖
能説出上面的話也是不奇怪了。
就這樣在支持者和反對者的一來一回之中,“quiet quitting” 一詞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外國網友知曉。圍繞它的討論,也從最初正兒八經的釋義,衍生出了各種苦中作樂的花式段子。
其中 TikToker @saraisthreads 在 8 月 22 日發佈的一則短視頻,又將人們對 quiet quitting 的討論推向了一個高潮。 saraisthreads 在視頻裏分別扮演了辦公室裏向同事普及 quiet quitting 的員工,拿她毫無辦法的部門經理以及另一個工具人同事。saraisthreads 透過員工之口説出了廣大網友的心聲:
“你覺得讓員工多幹活兒卻不給他們更多薪水的做法健康嗎?”“我來這裏做完我該做的工作,然後我回家,去支付我的賬單。”“如果你想讓我在工作上超越自我,那你就多給我錢。”
圖源:TikTok 截圖
這則視頻在 TikTok 上已經被觀看了超過 610 萬次,是 “quiet quitting” 話題下被觀看最多的一支視頻。
不過這則視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記憶點,是一句 “acting our wage(只對我們自己的工資負責)”,且大有接管 “quiet quitting” 成為躺平代名詞的架勢。
圖源:TikTok 截圖
因為在一些網友看來,quiet quitting 興許有些被動,還不夠強勢,acting our wage 才能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氣勢。
從絕大部分網友的反饋來看,支持 quiet quitting 和 acting our wage 的穩佔多數。
而不管是 quiet quitting,還是 acting our wage,其實代表的都是如今許多歐美青年人對待工作不那麼積極的一種態度。
被疫情長時間封印在家,工作和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便捷的通訊手段讓工作不斷入侵人們生活空間;看起來每天都做不完的工作反面,又是看不到升職加薪的希望,漲工資的速度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超通貨膨脹,付完每個月的賬單吃一盒冰淇淋都覺得奢侈。
與其拼命工作,不如讓自己活得更開心一點。可是也不能沒有工作,那就乾脆 quiet quitting。
現實中解決不了的問題,來網上編編段子報團取暖也是一種解決吧。
本文作者:李禾子,來源:品玩,原文標題:《TikTok 上的老外們怎麼也時興起了 “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