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證券:新一輪港股通或納入海螺環保、中國華融等 20 只標的

港股通|誰將成為新科港股通成員? 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在 8 月 19 日進行了新一輪檢討,而港股通股票池也將隨之調整,並將於本年 9 月 5 日生效。按照恒生綜指的調整,我們認為有 20 只標的將會被納入港股通。而針對市場關注的 “二次上市” 轉為 “雙重主要上市” 的公司,我們認為轉換生效後有望獲得納入港股通的機會。
港股通|誰將成為新科港股通成員?
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在 8 月 19 日進行了新一輪檢討,而港股通股票池也將隨之調整,並將於本年 9 月 5 日生效。按照恒生綜指的調整,我們認為有 20 只標的將會被納入港股通。而針對市場關注的 “二次上市” 轉為 “雙重主要上市” 的公司,我們認為轉換生效後有望獲得納入港股通的機會。但以阿里巴巴和嗶哩嗶哩為代表的 “同股不同權”(W)公司,在轉移生效後將會是在同日就能納入港股通,還是需要按照 “同股不同權” 入通的要求(即需再等待 6 個月 +20 個交易日),則仍有待驗證。但我們預計在阿里巴巴之後,將有更多已二次上市公司會申請轉為雙重上市。我們認為在中概股紛紛轉戰港股市場後,港股作為 “新經濟” 公司的主戰場地位將更為鞏固,本次恒指擴容納入了百度集團、中國神華、周大福以及翰森製藥,成份股總數達到 73 只,逐步接近 2022 年中提升至 80 家的目標。
▍新一輪港股通或納入 20 只標的。
本次恒生綜合指數評估期為 2021 年 7 月 1 日到 2022 年 6 月 30 日,並在 2022 年 8 月 19 日已公佈本次恒生綜指的檢討名單,對應的港股通名單也將會在 9 月 5 日同時調整並生效。按照恒生綜指的調整,我們認為將會有 20 只標的被納入港股通。我們推算本次調入恒生綜指的 12 個月平均流通市值門檻(即選股範圍累計市值的前 94%),也即納入港股通的市值門檻,約為 71-72 億港元。
在我們預測的 20 只有望納入港股通的標的中,分行業來看,4 家資訊科技:亞信科技(01675.HK)、創新奇智(02121.HK)、匯通達網絡(09878.HK)、創夢天地(01119.HK);4 家工業:海螺環保(00587.HK)、快狗打車(02246.HK)、信利國際(00732.HK)、香港航天科技(01725.HK);3 家非必需性消費:海昌海洋公園(02255.HK)、361 度(01361.HK)、贏家時尚(03709.HK);3 家醫療保健:樂普生物-B(2157.HK)、聖諾醫藥-B(02257.HK)、瑞爾集團(06639.HK);3 家金融業公司:保誠(02378.HK)、中國華融(02799.HK)和渤海銀行(09668.HK),這五個板塊佔主導。另有 1 家公用事業公司:大唐新能源(01798.HK),1 家能源業公司:普達特科技(00650.HK)和 1 家地產建築公司:港龍中國地產(06968.HK)。
▍二次上市公司或越來越多探尋轉為 “雙重主要上市”,爭取納入港股通資格。
目前,對於 “二次上市”(-S)的公司暫沒有供納入港股通的條例,包括阿里巴巴、網易、京東、百度等,目前滬深港通納入規則裏,尚未有提及此類股票的納入條件。不過我們認為,“二次上市” 的公司或可以申請將上市地位轉為 “雙重主要上市”,則有望被納入港股通,如再鼎醫藥-SB(09688.HK)已於 6 月 27 日轉換生效,去掉了代碼裏代表二次上市的標記 “S”,並於同日正式納入港股通。百勝中國-S(09987.HK)也已提出轉換申請,公司預計生效時間為今年 10 月 24 日,我們認為有望參照再鼎醫藥,生效當日納入港股通。
而嗶哩嗶哩-SW(09626.HK)和阿里巴巴-SW(09988.HK)也已先後提出從 “二次上市” 轉換為 “雙重兩地上市” 的申請。嗶哩嗶哩預計轉移生效時間為今年 10 月 3 日,阿里則預計在年底前。不過,我們認為,這類公司在轉移後有望納入港股通,但會否在轉移生效同日進港股通,還是按照 “同股不同權”(W)進港股通的要求(即需再等待 6 個月 +20 個交易日),則仍有待驗證。
對於 “二次上市” 公司在香港市場轉為 “雙重主要上市” 的方法,目前有兩種,第一種是公司可以在符合香港主板上市要求的情況下自願申請,即如前述的公司先後發佈公告,主動申請變更在港交所的上市方式。第二種是大部分股份交易轉移到香港而自動獲得,即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上市股份全球成交量總金額有 55% 或以上都是在香港市場進行,即被港交所視作其上市股份交易已大部分永久轉移到香港市場,並自動變為 “雙重主要上市”。基於目前港股市場的成交情況以及《外國公司擔責法案》的背景,我們認為將有更多已二次上市的公司會採取第一種方法,主動申請轉為雙重上市。
▍風險因素: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超預期,全球經濟進入衰退;中美摩擦激化;國內信用環境惡化;新興市場風險失控,出現大幅資金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