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推《芯片法案》,意在中國電動汽車

華爾街見聞
2022.08.13 13:1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中國能做的就是繼續強大自身製造力和技術實力。

中國能源報

中國能做的就是繼續強大自身製造力和技術實力。

8 月 9 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芯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簡稱《芯片法案》)生效法令,標誌着這個爭議頗大甚至將給全球半導體和電動汽車行業帶來巨大撕裂作用的法案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美國表示,該法案旨在重振美國科學研究和技術領先地位以強化 “美國製造” 能力,包括增加半導體產量、填補供應鏈漏洞,進而加強自身經濟和能源安全。

但實際上,這個充斥着自身保護主義且強烈排外的法案,將給全球關鍵產業帶來威脅,極大地限制正常的國際投資和合作。讓一個產品或產業成為地緣政治武器,不僅嚴重有悖於市場經濟規律,最終結果就是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法案針對中國意味明顯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表示,《芯片法案》將為美國芯片製造、研發及勞動力發展提供 527 億美元補貼,給予在美設立芯片工廠的企業 25% 的投資税收優惠,同時撥款約 2000 億美元,促進美國未來 10 年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科研創新。總計投入近 3000 億美元。

美媒將這個法案描述為 “美國在 21 世紀競爭的最佳利器”。根據法案要求,電池所用礦物材料的 40% 需要由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開採加工,到 2024 年比例提升至 50%,到 2027 年提升至 80%,到 2029 年電池部件必須 100% 在北美製造。

法案針對中國意味明顯,目前全球範圍內電動汽車電池所需的鋰、鈷、石墨和鎳等材料,主要來自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智利等少數幾個國家,其中澳大利亞和智利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中國、俄羅斯和剛果不在此列。

歐盟、日、韓發出了反對的聲音。

歐委會發言人 Miriam Garcia Ferrer 表示,《芯片法案》違反了世貿組織的公平和非歧視性原則,歐盟將敦促美國刪除歧視性條款。

韓國敦促美國放寬對電池組件和電動汽車本地組裝的相關要求。現代汽車、LG 能源、三星 SDI 和 SK 紛紛向韓國貿易部施壓,稱《芯片法案》會使韓國汽車和電池企業在美國汽車市場的競爭中處於劣勢。

中國競爭優勢十分突出

針對美國《芯片法案》,中國自身強大的技術優勢仍然是突出重圍的最大法寶。一方面,中國在原材料方面的優勢位居全球前列,近年來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頗大,不斷推動動力電池從供應鏈降本走向技術創新降本。創新突破,對降成本非常有利,這是企業在行業競爭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另一方面,效率優勢也是獨佔鰲頭。相比日韓企業,中國企業在管理層、架構、公司關係和主業的體制機制上有非常強的效率優勢,這對公司的創新、擴產、降本、研發、配套都起到核心優勢作用,由此帶來的產能、成本和研發迭代優勢,都將固化為核心競爭力。

這樣的競爭優勢促使中國完全有能力出台反制措施。事實上,大部分依託中國市場的國家,比如韓國和日本本身就有意願跟中國發展更緊密的經貿關係,並進一步強化產業鏈。

所謂打鐵還靠自身硬,針對美國的不公平和歧視行為,中國能做的就是繼續強大自身製造力和技術實力,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美國的貿易保護手段往往會讓其 “保護中的產業” 繼續走下坡路。

本文來源:中國能源報,作者:王林,原標題:《美國強推<芯片法案>,意在中國電動汽車》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