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銀的 “瘋狂”,或再度成為科技股下跌浪潮中最受傷的機構之一

除了科技股集體估值暴跌以外,軟銀集團創始人兼 CEO 孫正義 “一出手必重倉” 的投資風格也難辭其咎。
今年 5 月,日本科技投資公司軟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佈了其四十年曆史上的最大財年虧損,受累於全球科技股下跌,截至 3 月份的 2021 財年,軟銀集團淨虧損 1.7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899 億元),願景基金虧損 2.64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1397 億元),雙雙創下虧損紀錄。
而軟銀或將在截至 6 月的本財年第一季度再次錄得負收益。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世界科技指數和 Refinitiv 風險投資指數在今年 4 至 6 月份分別下跌 22% 和 37%,這意味着該公司來自上市公司和私營初創公司的科技投資收益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除了科技股集體估值暴跌以外,軟銀集團創始人兼 CEO 孫正義 “一出手必重倉” 的投資風格也難辭其咎。一度被很多人認為是投資之神的孫正義,近年來的投資戰績可謂大起大落,一言難盡。
2000 年孫正義用 6 分鐘投資了阿里,2017 年他花了 28 分鐘投資了 Wework;2019 年,軟銀虧了 900 多億;2020 年,軟銀又賺了 470 億美元(約 3000 億元),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蘋果和沙特阿美;2021 年,軟銀集團和旗下的願景基金更是慘不忍睹,創下了全球風投史上最大虧損額。
2019 年孫正義在軟銀的財報發佈會上,對外承認了自己在認知方面的失敗;2022 年 5 月 12 日在軟銀的財報發佈會上,孫正義的態度更加消極,一場發佈會他多次提到了同一個詞——“defensive(防禦)”。
雖然孫正義此前多次公開承諾將會改變其激進的投資賭注,但是其在去年市場頂峯時依舊選擇重倉押注初創科技公司。根據軟銀的文件,軟銀旗下的基金去年向 183 家公司投入了約 380 億美元,可以説這是風投資界有史以來在一年中投入最多的一次。
今年以來,隨着通脹高企,美聯儲加息風暴愈演愈烈,美股大幅下跌,科技股更是首當其衝,投資者對美股科技股估值的擔憂也越來越深。估值高又未盈利的初創企業的股價普遍承壓,部分企業的估值已經明顯下滑。尤其對於那些尚未盈利的科技初創公司而言,它們此前的估值主要是基於投資者對於其強勁增長的預期,這就使得其尤其容易受到更高借貸成本的影響。
孫正義的押注再一次在科技公司的潰敗中承擔着更深的損失,軟銀持有的近 300 傢俬營公司中的許多公司尚未被減記價值以反映市場的下跌。軟銀預計將在本月初報告其旗下基金數十億美元的額外損失,據悉,自 2017 年以來,這些基金對初創企業的投資超過了 1350 億美元。
一些分析師表示,軟銀旗下的願景基金的損失或許與高增長科技股的損失一樣嚴重,科技股自價值達到頂峯以來已腰折超 60%,而孫正義的願景基金二期大量運用槓桿或將承擔更大的損失。Lightstream Research 的創始人 Mio Kato 表示,公司的損失來自於 “不顧事實,押注夢想” 的投資策略:
我對願景基金二期的擔心遠超對願景基金一期的擔憂,儘管我對願景基金一期的很多投資都很沒有信心了。
目前,軟銀正在大幅削減對初創企業的投資,正如孫正義在 5 月公司發佈財報之際表示的:
我們希望積累大量的現金,當我們投資新的資金時,我們會更加謹慎。
就性格而言,我確實喜歡進攻,但現在時軟銀採取防禦措施的時候了。
軟銀有足夠的現金來履行債務,公司的基礎很穩固,我知道該如何渡過難關。
除了科技股的拋售導致軟銀投資價值縮水,高管們的離職可謂 “雪上加霜”。首席運營官馬 Marcelo Claure 於 1 月份宣佈離職。其他離職者包括該公司的戰略主管 Katsunori Sago;高級投資主管 Akshay Naheta;以及硅谷資深人士 Deep Nishar。孫正義的長期盟友 Ronald Fisher 離開董事會,並擔任了一個較低的角色。自去年 3 月以來,已有 7 位管理合夥人離開軟銀。
7 月初,孫正義給內部員工的備忘錄稱,其重要副手 Rajeev Misra 將從軟銀願景基金二期的行政高管職位上卸任,保留副主席一職,因為 Misra 準備自己推出一個外部新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