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量價=躺着賺錢嗎?

華爾街見聞
2022.07.30 07:3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國泰君安陳奧林團隊發現,量價模型存在模型高度同質化的可能,這也意味着隨着產品擴容,量價因子可能變為一種風格因子。

近年來,量化交易廣受市場追捧。其中,由於市場發展初期國內市場無效的資金較多,故高頻量價模型得到了各大量化產品的廣泛運用。不過,高頻量價策略真的是一種 “躺着就能賺錢” 的交易模式嗎?

未必。眾所周知,頭部私募量化指增產品多為多因子模型,其中量價因子佔主導比例。然而,當我們回顧近兩年的市場該產品的表現,不難發現頭部私募量化指增產品歷經 2021 年 9 月開始的超額回撤, 直至 2022 年 2 月底企穩反彈,平均回撤將近 10%。

那麼,這一情況是不是由同質化產生的?量價模型的收益來源及風險點又是什麼?

對此,國泰君安陳奧林團隊在 7 月 28 日研報中給出了答案。 通過分析量化私募指增產品的超額收益走勢,該團隊發現,量價模型的確存在模型高度同質化的可能,這也意味着隨着產品擴容,量價因子可能變為一種風格因子。

進一步,該團隊對量價模型的樣本外組合進行分析,發現其在中信一級行業是未獲取顯著超額收益,在風格上的暴露也大都呈現週期性。而風險點方面,該團隊發現,當市值敞口與流動性敞口的差值若處於高位,此時量價模型傾向於持有流動性差的大市值股票,存在微觀交易結構惡化的可能性,模型也將會迎來超額回撤階段。

1、量價模型是否存在同質化問題?

陳奧林團隊發現,量價模型的確存在模型高度同質化的可能:

(1)我們挑選了 10 家量化私募,其指增產品超額收益自 2021 年起相關性中位數高達 0.6,遠高於公募量化指增超額相關性中位數,後者僅為 0.4 説明量化私募模型存在高度同質化的可能。

(2)我們採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分別使用三組完全不同的機器挖掘特徵組,預測不同尺度下的股票收益,並針對不同股票池構建多空組合。發現各組合在樣本外的表現呈現高度相似性,扣費後的回撤期與量化指增產品的超額回撤期類似,這進一步增加了量價模型存在高度同質化的可能性。

2、量價模型的收益來源及風險點如何?

對此,陳奧林團隊本節分別從行業及風格暴露上入手展開研究。具體如下:

(1)行業收益

陳奧林團隊使用個股所屬中信一級行業代替其本身重新計算樣本外收益,發現不同頻度下,不同特徵組的量價模型均無法獲取持續、穩定且顯著的行業收益並呈現類似的週期性。

(2)風格暴露

該團隊發現,大部分風格呈現週期性暴露,整體風格暴露加總敞口接近於 0。

除此之外,該團隊發現有兩點值得注意:

  1. 量價模型長期在流動性因子上保持負向敞口,且在 2021 年 8 月達到極值,隨後呈現週期性走勢,恰恰對應了量價模型扣費後的回撤期。
  2. 市值因子和動量因子的暴露情況十分接近,且均維持較大的正向暴露。經過分析我們認為市值敞口與流動性敞口的差值若處於高位,此時量價模型傾向於持有流動性差的大市值股票,存在微觀交易結構惡化的可能性,模型也將會迎來超額回撤階段。

本文主要觀點來自國泰君安金融工程團隊 7 月 28 日研報《高頻量價策略不等於躺着賺錢》,分析師:陳奧林、劉昺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