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桂園配股,時機不對

優化債務結構。
市場情緒依舊低迷的時候,碧桂園做出了一個讓投資者頗為意外的動作。
7 月 27 日早間,碧桂園公告稱,擬通過配售籌資 28.27 億港元(約合人民幣 24.35 億元)。承配人認購股份合計 8.7 億股,每股股價 3.25 港元。相比 7 月 26 日收盤價的 3.72 港元/股,此次碧桂園配售融資的價格折價了 12%。
資本市場上一向對公司配售的動作不太 “感冒”,因為這會稀釋現有股東的權益。7 月 27 日,碧桂園的股價收盤跌 15.05%,碧桂園服務也連帶着跌了 21.97%。好不容易反彈兩天的地產板塊,也熄火了。
讓投資者疑惑的是,上個月月中,碧桂園公告,將用現金一把贖回年內到期的 6.834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45.88 億元)美元債,且此次償付完成後,碧桂園年內已無到期美元債。境內債方面,年內還剩兩筆可回售債券,合計金額為 40 億元。
為何才過一個半月,碧桂園卻要配股融資了?很多投資者也將碧桂園這次配股,與此前融創配股聯繫在了一起,認為這是風險的前兆。
回看過去,當時融創配股的目的是增厚自身的現金流,增強自己過冬的能力。只不過後來市場的發展,有些超過孫宏斌的預料。
碧桂園方面於 7 月 27 日回應華爾街見聞,稱公司此次配股是為了降低自身的負債率。募集資金將用於支持公司在境內外公開市場的債券回購,持續減少公司債境內外的債務規模。
並且,碧桂園方面強調,此次募資獲得多倍覆蓋,發行股數從 8.4 億股增發至 8.7 億股。
華爾街見聞了解到,隨着近期行業銷售回暖,一些基本面基金以及長期跟蹤碧桂園的投資人以及現有股東,一直密切留意碧桂園的最新發展,並尋找機會支持碧桂園。
也就是説,碧桂園的這次配股,是此前很是謹慎的機構、股東看到行業開始回暖,認為公司股價處於低位,是個可以入場的時機了。並且這也能夠在不增加負債的情況下,優化碧桂園的債務結構。
只不過,在場外的投資者看來,這不是個好時機。
從 7 月初至 7 月 22 日,不到一個月時間,碧桂園股價從 4.8 港元/股跌至最低 3.1 港元/股,跌幅超 36%。這主要是市場信心不足,而非公司財務基本面突然生變。
比如説,在當下美元債融資停滯的背景下,房企頻頻被評級機構調低評級;近期各地停貸風波,讓投資者在 6 月情緒改善後,又錘向谷底。
不光是碧桂園,龍湖、萬科、金地等以往一直被認為是穩健派 “好學生” 的幾家房企,股、債在過去一個月裏均出現了較大幅度下跌。甚至碧桂園部分中長期債券的價格被砸至 30 美分,與其他出險房企債券價格也沒啥差別了。
不少機構投資者對華爾街見聞表示,選擇賣出這些優質房企的股、債,將債券砸到近乎違約的價格,並非是認為這些房企就會違約,而是受到委託人或者內部風控的持續壓力。當下這個市場也根本看不清楚。為了規避風險,只能賣出。
眼下市場對房企融資,尤其是民營房企融資,也總會帶着一副有色眼鏡去審視:不融資,認為公司被機構拋棄;融資少了,認為公司得不到機構支持;開始融資了,又認為這是因為公司缺錢了。
從去年房企陸續風險出清至今,整個市場進入一個非理性的狀態。民營房企的信用,已然跌落在谷底,摔得粉碎。
但對碧桂園等房企來説,往年一、二季度是發債最重要的時期。隨着境外機構投資者對中國民營房企的風險規避,美元債市場已經停滯,也很難用以往的低成本利率發債了;境內發債雖已開閥,卻遠未能解渴。
對房地產這樣一個依賴資金流的行業來説,債券需要償還、經營需要支出,這隻能依靠經營回流的現金以及融資。但眼下幾乎沒有融資,全靠經營回款。當下的市場環境裏房企很難有安全感,也只會讓更多房企陷入債務的漩渦。
正如一名國際投行主管對華爾街見聞所説,對房企來説,眼下恢復融資能力至關重要,沒有一個企業可以不靠融資成長。
也是由此,當有機構在市場情緒低迷之際,願意和碧桂園綁定在一起,為其提供融資,市場應該理性對待。
此前,也有包括旭輝董事局主席林中在內的管理層,還有碧桂園總裁莫斌等高管,以及其他房企管理層,都用真金白銀回購自家債券、增持公司股份,表示願意與公司繼續走下去。
這些來自房企高管的信心,以及機構的信心,是眼下支撐地產行業最珍貴的東西。這些信心,不應該被辜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