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議員 “痛批” 鮑威爾和薩默斯:激進加息 “痛苦而無效”,會導致殘酷的衰退!

華爾街見聞
2022.07.27 08:2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對於沃倫的抨擊,薩默斯表示,無法想象沃倫是怎麼想的。無論誰對誰錯,皮球最終將踢給美聯儲。

美國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上週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專欄文章,“痛批” 鮑威爾領導的美聯儲正在尋求一種痛苦而無效的通脹療法以及前美國財長薩默斯關於 “為控制通脹可以忍受 10% 失業率” 的言論,稱 “這是一個從不擔心下一份薪水從哪裏來的人的評論”。

沃倫在文中表示,美聯儲正處在製造經濟崩潰的路上,她説:

“通脹是一種全球現象,給世界各地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成本上升是一個緊迫的問題,利率在維持物價穩定方面的確發揮着關鍵作用。但緊迫性並不能成為加倍施以危險療法的藉口。

鮑威爾 6 月在國會作證時已經承認,加息可能不會降低汽油或食品價格。他説:“有很多推動通脹的關鍵因素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更高的利率不會結束俄烏衝突導致的能源價格飆升,不會修復仍受疫情影響的供應鏈,也不會打破鮑威爾在 1 月份承認可能推高通脹的企業壟斷。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Peter Diamond 警告説,美聯儲的激進做法存在導致經濟崩潰的巨大風險。鮑威爾甚至承認美聯儲的行動可能會導致經濟下滑,稱衰退 ‘根本不是我們的預期結果,但肯定有可能’。”

她説,儘管有這些警告,鮑威爾的加息方式仍有支持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

“這位前財長最近告訴倫敦經濟學院,‘我們需要持續五年超過 5% 的失業率才能控制住通脹,也可以説,我們需要持續兩年 7.5% 的失業率或五年 6% 的失業率或一年 10% 的失業率’。你沒看錯:10% 的失業率。這是一個從不擔心下一份薪水從哪裏來的人的評論。

如果鮑威爾和薩默斯如願按照這樣的方式行事,那麼隨之而來的衰退將是殘酷的。低失業率和高通脹是痛苦的,但如果美聯儲製造的經濟衰退導致數百萬美國人在沒有解決高物價問題的情況下失業,情況會更糟。

沃倫還提出了自己的通脹解決方案,稱 “國會應該儘自己的職責來對抗通脹”:

通過投資於高質量、負擔得起的托兒服務,將超過 100 萬的父母帶入勞動力市場,以降低成本。結束對離岸外包和投資美國製造業的税收優惠將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並加強供應鏈。允許醫療保險就處方藥的價格進行談判將降低醫療成本。為拜登政府提供更多支持競爭政策的工具,將有助於打擊大公司的價格欺詐行為。

薩默斯回覆:無法想象沃倫是怎麼想的

對於沃倫的抨擊,薩默斯在推特上給予了回應,他寫道:

沃倫對美聯儲貨幣政策和我的經濟分析的攻擊,我相信,是錯誤的,如果被重視,可能會給數千萬工人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自大規模財政和貨幣政策(Warren 支持,而我反對)推出以來的 18 個月裏,通貨膨脹率從 2% 以下上升到 9% 以上,工人購買力的下降速度為 50 年裏最快。”

“鮑威爾主席和美聯儲已經認識到他們在 2021 年的錯誤,並承諾採取必要措施恢復價格穩定,儘管認識到這樣做的成本可能很高,但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

“通脹持續的時間越長,上升的越高,它就越頑固,恢復物價穩定的最終成本也就越大。”

“我支持這樣的政策,不是因為我不關心失業問題,恰恰是因為我關心。”

“我認為 1970 年代的經驗表明,基於對衰退的恐懼、從特定微觀因素的角度來看待通脹,以及避免短期痛苦的方法,最終會導致災難性的失業。”

“沃倫反對限制性貨幣政策或任何其他措施來使總需求降温。為什麼她認為在職位空缺數量是工作崗位數量兩倍的時候,在總需求不會有所下降的情況下,通脹會下降呢?我無法想象。”

皮球最終將踢給美聯儲

金融博客 ZeroHedge 分析認為,沃倫所説的 “美聯儲正在犯錯” 是正確的,但早在俄烏衝突之前,通脹就已經開始了。沃倫不承認政府的責任,也不承認自己的責任,殊不知,通脹的最大原因是第三輪貨幣財政刺激。而沃倫提出的解決方案將導致更多的通脹。

但考慮到債務負擔增加、股市崩盤產生的財富緊縮效應,以及勞動力市場從未從疫情中完全恢復,“10% 的失業率” 似乎是一種非常極端的通脹療法。

不管誰對誰錯,皮球最終將踢給美聯儲。

在美聯儲即將公佈 7 月利率決議之際,一些人開始警告鮑威爾,美聯儲的行動越強硬,就越難避免失業率急劇上升,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後果。

ZeroHedge 預計美聯儲加息將出現過度,但不會像薩默斯所説的那樣極端,美國將出現一場漫長而淺微的經濟衰退,失業人數極少。

美聯儲對引發另一輪通脹的擔憂,將阻止其推出更多 QE 政策或大幅降息。這就是為什麼經濟衰退將持續很長時間,或者美國未來數年會斷斷續續發生經濟衰退。

所以預計股市會發生災難。市場還沒有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