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泰生物對新冠疫苗資產 “大額計提”:預計上半年淨利潤至少下降 60%

康泰生物表示,二季度以來,國內外新冠疫苗接種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新冠疫苗需求量下降較快,公司新冠疫苗銷量快速下滑,預計 2022 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降 70.29-61.37%。
儘管新冠疫情仍未在全球消退,很多國家也仍在推行加強針注射,但就全球範圍而言,新冠疫苗行業正面臨需求下降的局面。
進入到 2022 年,“新冠疫苗過剩” 的聲音屢有響起,但是似乎從未引起市場足夠的重視,“星辰大海” 與 “進軍國際市場”,仍然是新冠疫苗反覆唱多的主題。
終於,有上市公司攤牌:認栽了。
2022 年 7 月 24 日,A 股疫苗龍頭企業康泰生物發佈 2022 年上半年業績預測公告,預計公司 2022 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 18.28 億元,同比增長 73.72%,但是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 70.29-61.37%。
增收不增利的背後,是對新冠疫苗資產的大額計提與研發支出費用化。
康泰生物表示,二季度以來,國內外新冠疫苗接種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新冠疫苗需求量下降較快,公司新冠疫苗銷量快速下滑。
同時,公司新冠滅活疫苗仍處於海外Ⅲ期臨牀階段,因俄烏戰爭的影響導致在烏克蘭Ⅲ期臨牀數據揭盲延後,後續銷售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鑑於以上原因,公司對存在減值跡象的新冠疫苗相關庫存商品、原輔料、自制半成品及截至 2022 年 3 月末的新冠疫苗開發支出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4.14 億元;此外,對二季度發生的新冠滅活疫苗研發支出費用化處理,金額為 1.40 億元;合計減少利潤總額 5.54 億元。
康泰生物的新冠滅活疫苗,是國內第六款獲批上市(緊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排在國藥中生 (2 款滅活疫苗)、科興中維 (1 款滅活疫苗)、康希諾生物 (1 款腺病毒載體疫苗)、智飛生物 (1 款重組蛋白疫苗) 之後。
早在 2020 年 2 月、新冠疫情暴發不久,康泰生物就着手啓動該滅活疫苗的研發工作,並於同年 9 月獲得國家藥監局臨牀試驗批件,最終於 2021 年 5 月上市。
此外,康泰生物和阿斯利康合作研發的一款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已經獲印度尼西亞緊急使用許可,但是尚未在中國地區獲批使用。
2021 年,康泰生物營業收入約 36.52 億元,同比增加 61.5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 12.63 億元,同比增加 86.01%。
雖然康泰生物沒有單獨披露 2021 年新冠疫苗相關的收入與利潤,但是綜合各家賣方研究機構的分析,新冠疫苗收入大致佔整體收入的 50% 左右,對應的淨利潤在 5.5 億~7 億。
整體來説,康泰生物的滅活疫苗,作為全國第 4 款上市的滅活疫苗,也是第 6 款上市的新冠疫苗,入局時間不早不晚,勉強收穫了一個投入產出打平的結果。
只能説,通過新冠疫苗的研發,康泰生物鍛鍊了能力,培養了隊伍,貢獻了情懷,收穫了社會責任感,這把不虧!
但是更多的疫苗上市時間晚於康泰生物、甚至直到疫情爆發 2 年 7 個月後的今天,仍然還在臨牀試驗階段的公司,可能不一定有這麼幸運了。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基礎免疫接種的市場空間基本已經飽和了。
根據國泰君安證券的研究數據,中國截至 2022 年 7 月,全程基礎免疫接種率為 89.5%,加強免疫接種率為 56.3%;其中,對於 60 歲以上老年人羣體,完成接種一劑/全程接種/加強免疫接種佔比分別為 88.6%/83.8%/65.7%。
國外市場大致分為兩塊,歐美高端市場被 Moderna 和 BioNtech 的 mRNA 疫苗所壟斷,而發展中國家整體的接種率雖然還不是很高,但是由於各國防疫政策的變化,發展中國家疫苗接種的意願已經大幅下降。
在整個 2021 年,中國人用疫苗的出口總額超過 1000 億元人民幣,其中絕大部分是新冠疫苗的出口;但是整個 2022 年前 6 個月,中國人用疫苗的出口總額只有 51.1 億元人民幣,跌幅高達 95%。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截至 2022 年 6 月 21 日,全球在研新冠疫苗,已有 166 個進入臨牀試驗階段。目前全球已獲批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的新冠疫苗產品已接近 40 個。
對於那些還在臨牀試驗階段、但是有沒有充分的差異化優勢的新冠疫苗,其商業化前景實在難言樂觀。
比如,麗珠集團,其重組蛋白病毒 V-01,還在提交上市申請階段,申請序貫緊急使用。
神州細胞,其三聚體蛋白疫苗 (項目代號:SCTV01C) 近期才披露 I/II 期試驗的期中分析,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其計劃與滅活疫苗和 mRNA 疫苗進行頭對頭對比的臨牀 III 期研究。
三葉草生物,這家最為剛烈,不惜壯士斷臂,毅然決然砍掉了若干款大分子藥物管線,集中資源"all in"兩款三聚體蛋白新冠疫苗額研發,目標也是國際市場,上市日期尚無靠譜的時間表。
除了以上傳統疫苗路線之外,還有一支浩浩蕩蕩的 mRNA 新冠疫苗大軍。
目前,至少已經有復星醫藥、沃森/艾博生物、斯微生物、艾美/麗凡達生物、鋭博生物、康希諾、石藥集團等企業的 mRNA 疫苗已經在國內獲批進入臨牀。
此外,至少還有藍鵲生物、瑞科生物、嘉晨西海、深信生物、堯唐生物、厚存納米等眾多初創企業在進行 mRNA 疫苗的臨牀前研發。
其中一些,在奧密克戎變異株已經佔據新冠病毒主流地位的今天,臨牀試驗使用的還是針對原始毒株設計的疫苗,前途實途叵測。
如何看待新冠疫苗研發的紅海?結論似乎很矛盾。
電影《流浪地球》裏提及了一種叫 “飽和式救援” 的方式,意思是在重大災難面前,以超出目標地所需的物資和人員數量組織救援,只要有小部分救援人員和物資到達目的地,整體目標就可以保證完成。
華為的企業戰略裏,有一個 “範弗裏特當量” 的概念,即敢於用密集投資、超常規的人員投入和資源聚焦到一個戰略方向,從而極大縮短追趕時間和延長機會窗口期。
今日中國的龐大的新冠疫苗病毒研發大潮,正是一種面對自然災難時的 “飽和式救援”,其歷史意義與社會價值是巨大的。
無法想象,中國如果沒有一家企業有能力研發和生產新冠疫苗,今日將是怎樣的一個局面?
從這個角度,所有動用自身資源投身新冠疫苗研發的企業,都值得尊敬。
但是站在具體某個企業的股東角度,這大概率又是一個價值毀滅的過程。
隨着康泰生物的大額計提,通過投身新冠疫苗研發而真正獲得經濟回報的企業,不過國藥、科興、智飛生物、康希諾等屈指可數的幾家企業而已,剩下的大部分,或許永遠無法收回研發投入的成本。
正如電影《流浪地球》中,主人公所在的救援小組,歷經千難萬險,最終也沒有成功到達目的地。
不為成功者,即為失敗者,這是醫藥產業的殘酷之處,也是魅力所在。
本文來源:醫藥投資部落,原文標題:《不裝了,攤牌了,新冠疫苗賣不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