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也要加碼機器視覺了?

華爾街見聞
2022.07.18 03:5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繼特斯拉引爆機器視覺概念後,華為近期也有新動作。消息面上,據華為機器視覺官微發佈,其將於 8 月 8 日舉辦機器視覺產業峯會暨新品發佈會。2020 年 2 月份,華為將 “華為安防” 更名為 “華為機器視覺”,正式進軍機器視覺領域。

繼特斯拉引爆機器視覺概念後,華為近期也有新動作。

消息面上,據華為機器視覺官微發佈,其將於 8 月 8 日舉辦機器視覺產業峯會暨新品發佈會。

2020 年 2 月份,華為將 “華為安防” 更名為 “華為機器視覺”,正式進軍機器視覺領域。

2021 年 3 月份,華為機器視覺推出好望雲服務,在其機器視覺產業峯會上,華為發佈 SuperColor、SuperCoding、AI Turbo 等技術。

據其官方介紹,“好望” 主要面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園區等行業,在圖像、視圖編碼、視覺智能等領域持續投入,整合聯接、計算、雲、終端等技術優勢,提供業界領先的多光譜融合智能視覺感知終端。

事實上,在前段時間,由於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熱潮,也曾一度帶火了機器視覺概念。

趁此機會,我們來和大家聊一聊機器視覺。

什麼是機器視覺?

機器視覺通俗地講,就是用機器代替人眼來做測量和判斷。其利用光源、鏡頭、工業相機來負責圖片採集,將被檢測的目標轉換成圖像信號。

然後圖像處理系統根據像素分佈與亮度、顏色等信息,轉變成數字信號,然後再對這些信號進行各種運算來抽取目標的特徵,進而實現自動識別功能。

機器視覺有什麼優勢呢?

相對於人眼,機器視覺在速度、精度、環境要求、連續工作時間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優勢。

目前主要的應用場景有電子設備及半導體、汽車、製藥、食品包裝等。

其中,電子及半導體設備佔約 46.60%,主要應用在高精度的製造和檢測,如晶圓切割、3C 表面檢測、AOI 光學檢測、PCB 印刷電路等。

汽車製造是機器視覺應用的第二大場景,約佔 15.3% 左右,幾乎所有系統和部件的製造都可用到機器視覺,一條汽車生產線需十幾套機器視覺系統,是機器視覺滲透最快的行業。

人形機器人有望加速行業發展

6 月 21 日,馬斯克在卡塔爾經濟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表示,特斯拉人形機器人Tesla Bot“Optimus(擎天柱)” 原型機將在今年 9 月 30 日舉行的 AI Day 上現身。

受此消息影響,A 股機器人板塊此前一度大漲,巨輪智能一度走出 7 連板,20 個交易日內股價大漲 127%,另外遠大智能、積成電子等也均取得不錯的漲幅。

而當時分析師就曾表示,機器視覺也有望受益機器人行業發展。

據披露,特斯拉機器人延續了視覺為主的傳感技術路線,其基於視覺的神經網絡技術已經在特斯拉電動車 FSD 上得到實戰驗證,有望藉助於 Dojo 超算加速訓練升級。

華安證券認為,隨着機器人應用成為 AI 發展的下一波浪潮以及消費電子向智能化、AR 以及體感識別能力的搭載,3D 傳感市場發展浪潮正在襲來。

產業鏈情況如何?

從結構上看,機器視覺系統主要包括成像和圖像處理兩大部分,前者依靠機器視覺系統的硬件部分完成,後者在前者基礎上,通過視覺控制系統完成。

產業鏈方面,其上游主要是機器視覺底層開發商,即核心零部件(光源、相機、鏡頭、圖像採集卡等)及軟件提供商(圖像處理軟件)且其二者佔據了機器視覺 80% 的比例,是產業鏈中絕對的核心環節和價值獲取者。

中游是二次開發的系統集成和軟件服務商,主要根據上游產品以及下游需求進行集成整合,越來越多上游企業向中游業務擴展延伸,形成自有的完整解決方案。

下游則是主要應用領域,涉及到多種製造及服務行業,主要應用於汽車製造、消費電子、食品包裝、醫療製藥以及服務機器人。

市場空間方面,浙商證券研報稱,預計中國 2025 年機器視覺行業市場規模為 246 億元。從行業增速來看,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測算,隨着機器視覺行業的快速發展,2020 至 2025 年機器視覺行業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25.5%,行業增速較快。

據申萬宏源研報,從短期來看,製造業固定資產開支回暖、國產替代加速,將加速機器視覺設備需求釋放。

從中期來看,機器視覺下游應用廣闊,滲透率持續提升:3C 領域,終端客户對機器視覺需求從手機擴展至平板、耳機、手錶等;鋰電領域,除攪拌外,在塗布、輥壓、卷繞、入殼等各工序都有機器視覺應用,且視覺技術同樣適用於 4680 等新電池;半導體、光伏等領域:晶圓缺陷檢測設備、光伏硅片分選設備等需求提升顯著。

從長期來看,未來人口老齡化及勞動力價格上漲將帶來機器替人剛需,機器視覺設備將逐步代替人工。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