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錯過了造車盛宴?

華爾街見聞
2022.07.15 08:13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漂浮在雲端。

谷歌、蘋果、華為、小米……智能汽車、自動駕駛已成科技巨頭們的兵家必爭之地,騰訊這個中國互聯網巨頭,卻似乎一直在門外徘徊。

7 月 11 日,騰訊與戴姆勒大中華區簽署合作備忘錄,將重點在高級別自動駕駛領域展開合作。再具體一些,還有云服務、車聯網安全等,騰訊都會給予戴姆勒支持。

就在上個月底,騰訊還發布了騰訊智能汽車雲,以及 “車雲一體化” 產品戰略。

用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 CEO 湯道生的話説,騰訊要為汽車行業提供低門檻的定製化平台與工具鏈,讓雲成為智能汽車的新生產力。

落到實處,主要是騰訊為車企賦能、打造智慧座艙、騰訊出行服務小程序等,軟件服務應用場景為主。

而從科技巨頭入局智能汽車的路徑來看,軟件賦能只是很小一部分,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智能汽車製造、車路協同才可能是掌握未來主動權的核心。

與其他科技巨頭們紛紛入場,燒錢造車相比,騰訊的動作有些緩慢、保守。業內也一直心有疑惑:騰訊會不會錯過這場智能汽車盛宴?

即使是騰訊雲,目前在智能汽車領域也不領先。沙利文報告顯示,在汽車雲行業市場(IaaS+PaaS)裏,包括自動駕駛、車路協同、車聯網,份額第一的是華為雲,佔比 22.8%,其次是阿里雲,佔比為 21.5%,百度智能雲和騰訊雲,分別以 13.1%、13.7% 的市場份額分列三、四位。

在騰訊身後,字節跳動也推出了汽車雲業務,其目標是要在 2025 年之前,整體營收追趕騰訊。

在智能座艙方面,市場更是鬥得正歡。車企按照已經採用的生態系統各自劃分陣營。比如説百度系的威馬、集度,阿里系的上汽、小鵬,華為系的極狐、問界等。蔚來和特斯拉走的則是自研的路子。

有野心的科技公司、主流車企也都在研發自己的自動駕駛技術。比如谷歌、百度、華為、特斯拉。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曾表示,不會和華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因為在接受了第三方的整體解決方案之後,“它成了靈魂,而上汽成了軀體”。不過到了今年 5 月,上汽似乎還是把 “靈魂” 交到了別人手中,與美國移動平台賽輪思合作起了 Robotaxi。

只有能應用的自動駕駛才是真正的自動駕駛。最後,科技公司自己造車(或代工)似乎成為必然。已入場汽車的科技大佬們,均不同程度地深度切入造車一線,尤其是智能硬件、自動駕駛技術領域。

曾經信誓旦旦説百度不造車的李彥宏,還是與吉利合作,成立了集度,下場造車;華為與最近改名為賽力斯的小康股份的合作,其實已經算代工造車了;小米更是自己成立了汽車公司,在北京建廠了。雷軍也稱造車是他 “最後一役”。

小鵬、智己的背後,也都站着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也有深入合作。

通過資金入股、技術賦能、代工製造或是親身下場,建立起與車企之間的的聯結。以至於科技巨頭 “不造車” 的承諾,已然成了文字遊戲。

這樣的背景下,同是科技巨頭的騰訊,看上去一直飄零在造車的雲端。

騰訊不是沒有想過 “造車”。早在 2015 年,騰訊就與富士康、和諧汽車一道,成立了和諧福騰。但一年後因為股東在發展方向上的分歧,富士康與騰訊雙雙撤資。

隨後騰訊似乎換了個方向,財務投資成為主流。其至今還是蔚來的第二大股東,還一度持有特斯拉 5% 以上的股份(目前已清倉)。

但除了這些雲上業務和財務投資,騰訊似乎並無其他作為了。

當前,新能源產業、智能汽車已從電氣化的上半場,走向智能化的下半場。產業鏈上下游的玩家們的都在摩拳擦掌,意圖成為智能汽車新的霸主。

人類社會也正從移動互聯網時代,快速奔向物聯網時代。正如馬斯克所言,汽車從來不只是汽車,“可以説特斯拉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公司,我們的汽車差不多算是有輪子的半感知機器人”。

百度李彥宏便是深諳這一點,早在九前就佈局自動駕駛,想讓百度實現第二春,站在未來新世界的主場裏。華為從通訊運營商到手機制造商再到汽車公司,也是瞄準了這個方向。

騰訊在智能汽車領域,會止步於騰訊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