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烈拋售潮已經結束!” 對沖基金大舉買入生物科技股

生物科技公司跌到底了嗎?
去年年中以來,美國生物科技股開始大幅下跌。跌到現在,對沖基金卻在跑步進場,押注市場對生物科技股的拋售已經結束,較低的估值將為交易流注入活力。
納斯達克生物技術股指數已從去年 8 月的歷史高點下跌近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因為在新冠疫情之後,市場擔憂該行業已經產生泡沫。持續近一年的拋售也造成很多生物科技公司難以籌集資金。
然而,一些對沖基金經理現在認為,這些公司已經超跌,這些公司研發的藥物依然很有前景。於是,這些投資者已經開始抄底,或推出新產品。
總部位於倫敦的投資集團 Infinity Investment Partners 的創始人 Michele Gesualdi 表示:
這是我 22 年職業生涯中看到生物技術領域最嚴重的調整,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壓力。
管理 15 億美元資產的這家投資集團公司最近推出了一隻新基金,專門關注生命科學領域的機會。Gesualdi 補充説:
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這一行業的股價從未如此便宜過。
業內人士將該行業的拋售部分歸因於遊資的離開,他們不專注於生物技術,但在疫情爆發之後積極加倉生物科技企業,以求獲得高回報。此外,投資者也越來越擔心對交易的監管審查以及這些公司可能開始耗盡資金的可能性。
對於一個已經習慣了創紀錄的低利率和看似永無止境的股票牛市的行業來説,當前市場的逆轉已被證明特別困難。當利率接近於零時,此類公司的未來利潤會受到高度重視,但在借貸成本上升時,市場就不再那麼關注企業的盈利了。
今年早些時候,瑞銀的對沖基金部門聘請了 Alera Partners 的一個團隊來專注於醫療保健行業。一位熟悉該公司計劃的人士表示,該策略是瑞銀多策略基金的一部分,但最終可能會作為一個單獨的基金推出。
該公司首席投資官表示:
醫療保健是我們希望涉足的一個完美例子。隨着製藥公司試圖建立他們的藥物管道,該行業有能力進行超過 1 萬億美元的交易。
與此同時,隨着大型製藥公司尋找建立藥物管道的方法,傳統上對估值提供主要支持的併購活動也已經處於最低水平。根據 Evaluate Pharma 的數據,2022 年的交易數量已降至十多年來一年中前六個月的最低水平。
拋售對一些專業的醫療保健對沖基金造成了沉重打擊。媒體報道稱,總部位於紐約的 Perceptive Advisors 是最受矚目的醫藥類基金之一,該基金去年下跌了約 32%,今年以來,下跌了 35%。
更早的時候,已經有機構認為,生物醫藥行業將在今年迎來反彈。
據美國銀行年初的一份報告顯示,生物技術公司的股價雖然比較低迷,但幾個相對估值指標顯示,生物技術板塊類的股票未來的潛在上升空間從 24% 飆升至了 155%。
一個原因是,生物技術公司在新冠疫情期間建立了線上藥物營銷網絡,但在奧密克戎成為主導毒株之後,在諸多國家,新冠病毒逐漸不再成為人們的擔憂,醫藥銷售團隊將逐漸能夠走出去,親自銷售更多產品。
隨着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逐漸迴歸正常,更多的人願意去診所和醫院接受試驗性治療,製藥公司做試驗也會更加容易,這也讓新藥研發公司從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