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值難回巔峯,騰訊、阿里、網易等已淪為價值股?

6 月 30 日,恒生科技指數與 A 股雙創指數表現截然不同,表現低迷跌幅達 1.36%,騰訊控股下跌 2.9%,商湯暴跌 46.
6 月 30 日,恒生科技指數與 A 股雙創指數表現截然不同,表現低迷跌幅達 1.36%,騰訊控股下跌 2.9%,商湯暴跌 46.77%。
為何港股科技行業估值在政策改善後,依舊難以回到巔峯?港股科技股還值得關注嗎?本文將重點解析。
互聯網科技股增長放緩,相比新能源配置性價比或下降
近期互聯網大廠的一季報可謂難以讓市場滿意。
騰訊控股發佈 2022 年第一季度報告。2022 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354.71 億元,同比無變動,毛利率為 42.13%,同比下降 4.16pct;Non-IFRS 歸母淨利潤 255.45 億元,同比下降 22.87%,Non-IFRS 歸母淨利率 18.86%,同比下降 5.64pct。
2021 年以來,受監管、宏觀環境、競爭格局擾動的影響,市場對阿里巴巴業績預期持續下調。根據彭博一致預期,市場對於公司 2023 財年收入預期下調約 16.3%,利潤預期下調了 52.6%。短期來看,在弱α和利潤負增長的較悲觀預期下,當前阿里巴巴 FY2023 估值約為 17x Non-GAAPPE。
當下,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已近尾聲,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宏觀環境、產品、業績將成為股價表現最為重要的因素。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用户規模和用户時長已經接近飽和,已經成為一場 “零和遊戲”。
不過,低線城市的潛力、老年用户規模的增長以及 Z 世代購買力的提升,有望帶來結構性的市場機會。短視頻的興起減少了其他應用程序的使用時間,但是從長遠來看, AR 眼鏡和其他便攜設備將會滲透到線下活動中,從而進一步提高網絡使用時長。
國泰君安證券認為中國移動網絡產業的長期增長將更加依賴於單個用户的平均收入增長。網絡公司主要通過增值服務和廣告來賺取利潤,這是受用户收入水平、消費能力以及宏觀經濟以及廣告主的營銷費用影響的。
一個 app 的競爭力和替代性取決於用户和內容創造者之間的關係。更強的社交屬性和優秀的玩家創作將會推動手遊板塊的增長,而廣告收入則依賴於關鍵垂直領域的表現、主要的廣告形式以及用户的社交連接。
如此看來,當今互聯網行業投資機構更加把它當做有估值修復機會的價值板塊而非成長板塊,相比高成長的新能源行業配置價值或已逐漸下降。
港股科技或將迎來超預期反轉?
自 2021 年 2 月以來,恒生科技、中概股下跌的三大因素均有所好轉:國內平台經濟監管轉向常態化、數字經濟、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等政策頻出;流動性危機得到緩解、政策繼續支持企業境外上市、證監會強調在跨境審計合作方面的開放態度;基本面由弱轉好:復工復產,經濟復甦也將改變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的基本面預期。
雖然手機產業鏈日趨成熟,移動互聯網滲透率趨於飽和,但數字化仍是長期趨勢,一方面,平台經濟、雲計算等成熟業務在估值消化充分的背景下有望迎來困境反轉;另一方面,汽車、 VRAR 等有望成為新一代移動智能終端,開啓新的成長機遇。
3 月底以來政策底已現 (定調支持平台經濟健康發展、監管常態化;遊戲版號已恢復;後續關注互聯網金融整改細則,內容領域清理整頓),Q2 盈利底 (21H2-22H1 基本面疲軟預期消化充分,降本增效 + 低基數 + 復工、監管環境變化改善,下半年-23 年增速回暖),同時中概退市危機緩解,多家公司股價與回購價倒掛,底部反轉信號明顯。
隨着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數據資源呈指數式增長,雲計算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佈局企業服務業務,把雲服務作為下一個增長曲線。新冠疫情加速了虛擬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虛擬化,元宇宙的基礎技術正在逐漸成熟。此外,目前國內移動互聯網紅利正在消退,但全球網民基數龐大,發展空間廣闊,各大互聯網企業憑藉國內成功的產品運營策略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未來有望持續取得業務增長。
招商證券認為當下,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已近尾聲,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宏觀環境、產品、業績將成為股價表現最為重要的因素。2021 年,元宇宙元年開啓,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充滿未知但也藴藏巨大機遇,優秀的戰略卡位和堅定的戰略定力會幫助企業成為下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明星。推薦關注:騰訊控股、網易、快手、芒果超媒和國聯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