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大了!中國生物製藥 10 億元抄底納斯達克!2022 年首個跨境收購之後,誰會是下一個?

華爾街見聞
2022.06.25 10:3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當泡沫逐漸被擠出,正是獵人出手的最佳時機。

對於不少 Biotech 公司而言,當下最重要的是勒緊褲腰帶,減少非必要的的支出,活下去。

但是對於具有充足現金流的公司而言,這似乎又是最好的時代。

當泡沫逐漸被擠出,正是獵人出手的最佳時機。

今年以來,國內首筆對海外 Biotech 上市公司收購案來了。

手握 200 億元現金流的中國生物製藥,6 月 23 日公告稱,已經與 F-star Therapeutics,Inc.(以下簡稱:F-star)訂立合併協議及計劃,以收購 F-star 所有發行在外的普通股,總代價為現金約 1.61 億美元,或每股 7.12 美元。F-star 董事會已一致同意。

01 一筆被肯定的交易

“划算嗎?“——倆字,“划算”,仨字,“太划算!”

對於這筆交易,不少投資人給與了充分肯定的支持態度。

僅僅從價格上來看,總價 1.61 億美元,摺合人民幣 10 億出頭,收購一家斯達克上市的 Biotech 的全部流通股,比 BD 一個產品還划算。就在同一天,幾乎同樣的價格,三生國建與科嶺源達成超 10 億元伊尼妥單抗授權合作。

另外從收購標的的成色來看,也可謂是超值。有投資者預測,如果放在港股 18A,F-star 起碼有 30 億-40 億港幣的市值,放在 A 股科創板上市,或許也有 60 億-80 億元的市值。

F-star 創立於 2006 年,總部位於英國劍橋,2020 年 11 月通過與 Spring Bank Pharmaceuticals,Inc.合併,實現納斯達克上市。F-star 率先使用具有內部發現能力的四價 (2+2) 雙特異性抗體來創造癌症治療的範式轉變。

目前,F-star 的主要資產 FS118 是一款 First-in-class 的 LAG-3/PD-L1 mAb2 雙特異性抗體。

據中國生物製藥公告披露,F-star 正在進行對檢查點抑制劑具有獲得性耐藥的頭頸部癌症患者的 2 期臨牀試驗以及檢查點抑制劑初治的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及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 (DLBCL) 患者的臨牀試驗。F-star 的臨牀階段雙特異性抗體管線還包括 FS222(潛在的 best-in-class),一種雙重靶向 CD137(4-1BB) 激動劑及 PD-L1 抑制劑;FS120(first-in-class),一種靶向 OX40 及 CD137(4-1BB) 的雙重激動劑。

圖片源自 F-sta 官網

並且,難能可貴的是 F-star 的雙抗技術平台經第三方合作關係得到驗證,F-star 已經與強生、阿斯利康、默克、Denali 等 MNC 合作。

儘管有諸多大公司加持,且該公司的日常費用消耗費用並不算龐大,甚至可謂是量入為出。數據顯示,該公司 2021 年年度研發費用為 2880 萬美元,2020 年研發費用為 1410 萬美元。其 G&A 費用,2021 年為 2310 萬美元,2020 年為 1950 萬美元。

不過 F-star 的生存根基並不穩固,2020 年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 1850 萬美元,2021 年得益於對外授權和股權融資,最終該數據變成了 7850 萬美元,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F-Star 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還有 6880 萬美元。

這不僅證明了,該公司的發展極度依賴對外授權,也意味着若該公司繼續通過對外授權合作,或者收到 MNC 的里程碑付款,也許能再安穩的度過幾年。但是企業不能拿這種未知來賭明天。

F-star 在一季度財報中曾表示,2022 年前三個月虧損了 1200 萬美元,需要額外的融資或股權交易才能繼續運營下去。儘管 F-star 曾表示它有足夠的現金熬過 2023 年第一季度,但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寫道:“自財報之日起至少十二個月內,該公司持續經營的能力存在重大疑問。”

在充滿不確定的時期,能夠有一家企業出資支持其產品研發,對於 F-star 而言似乎也是個看起來不錯的選擇。

其實當前處境比 F-star 更加危險的海外 Biotech 公司不勝枚舉。

如 6 月 6 日,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Amarin 宣佈一項重組計劃,將裁掉 65%的美國員工。這項決定將為 Amarin 在未來 12 個月節省下 1 億美元的開支。6 月 2 日,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Zosano Pharma,向美國特拉華州破產法院提交了自願救濟申請,正式宣告破產。該公司前身是強生公司於 2006 年成立的 Macroflux Corporation。

今年 5 月底,成立 16 年的 Genocea Biosciences 宣佈退市,並將解僱所有剩餘員工;再早一些,4 月 8 日,知名風險投資公司旗艦先鋒(Flagship Pioneering)孵化的 Kaleido Biosciences 宣佈打算停止公司運營、解僱剩餘員工並從納斯達克退市。該公司有 6 個產品在研,進展最快的兩個處於臨牀 2 期,其餘的在臨牀 1 期。

02

一直以來跨國併購是企業發展壯大,實現國際化突圍的重要手段。

對於中國生物製藥而言,若這筆收購順利完成,也就意味着該公司以較小的成本,相對快速的建立了一個雙抗乃至多抗的開發平台,並且也將為其國際化發展奠定基礎。

中國生物製藥在公告中表示,除了獲得三款處於臨牀階段的雙特異性抗體,以及 F-star 專有的新一代雙特異性抗體平台,增強其全球腫瘤免疫管線之外,中國生物製藥也收購併獲得其饒富經驗的科學團隊,包括 91 名在抗體工程、免疫學、藥物發現、臨牀開發及註冊監管事務方面具有深厚專業知識的全職僱員。這不僅將極大提高中國生物製藥的全球腫瘤管線的開發,也將使其全球臨牀研究和註冊監管的能力得到完善。

未來,F-star 將成為其加速研發改善全球患者生命創新藥物的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不差錢的中國生物製藥而言,當前仍是其國際化併購的起步階段。

invoX 作為此次交易的直接操作機構之一,是中國生物製藥的國際擴張平台,專注於中國以外的研發和業務發展活動,核心領域是腫瘤和呼吸。

儘管 invoX 成立於 2021 年,但是已經成果頗豐。2021 年 3 月,Invox 收購了一家比利時私營呼吸系統公司 Softhale 全部股權,專注於下一代軟霧吸入設備向肺部提供的差異化技術。2021 年 6 月,invoX 收購 pHion Therapeutics 多數股權,pHion 是一家治療性疫苗開發公司。2021 年 11 月,助力國藥中生成為 TREADWELL 的戰略投資者並且獲得其兩個全球 First-in-Class 腫瘤藥的獨家選擇權,包括全球首創下一代免疫腫瘤靶向藥 HPK1。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這家中國生物製藥在歐洲的全資子公司,還將繼續積極挖掘投資機會,圍繞突破性創新平台、先進的遞送平台和全球授權交易這三個戰略方向,推動集團的國際化戰略。

在其 2021 年年中業績交流會上,時任中生製藥首席醫學官的毛力曾表示,中國生物製藥還計劃在歐洲打造倫敦 - 瑞典雙總部,未來將對產品進入歐洲起到重要作用;瑞典斯德哥爾摩設立的 Karolinska Development 將藉助於諾貝爾基金委員會,注重與具有突破性技術的初創公司合作。兩大中心將為中生製藥提供戰略匹配的臨牀早中期品種。

對於中國生物製藥而言,這或許還僅僅只是開始。也是在上述交流會上,中國生物製藥在啓動了 X-LAB 項目,主要聚焦 FIC 或第一梯隊預期銷售峯值不小於 5 億美元的品種,重點關注具有差異化的雙抗、三抗平台、mRNA/DNA 技術、放射配體技術、蛋白修飾技術,先進疫苗及免疫技術等;並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打造原創性的革命性創新技術。

會上,毛力透露,中國生物製藥計劃在北美形成華盛頓 - 休斯頓雙總部,並看好華盛頓—巴爾的摩中心,藉助高速 270 走廊醫藥創新公司及高校聚集的優勢,通過合作獲得源頭創新技術和產品;休斯頓可以通過設立臨牀中心,進一步幫助完成國際臨牀研究。

03

對於極度渴望在國際化方面有所建樹的中國製藥企業而言,誰會是下一個出手的企業?

會是素有 “具有獨到投資併購眼光的醫藥界 PE” 之稱的復星醫藥嗎。

在國際化方面,復星醫藥曾經收購以色列美容器械公司 Alma Lasers、印度藥企 Gland Pharma、法國藥品分銷公司 TridemPharma、瑞典呼吸機 Breas、聯合 Intuitive Surgical,與 Kite Pharma 成立合資企業,在 mRNA 疫苗方面與 BioNTech 合作。今年 6 月 6 日,復星醫藥又發佈公告稱,擬合計出資不超過 2.18 億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 10.54 億元)受讓 SolidSuccess、SMS 及 3 名持股醫生持有的 OncoCare 合計 60% 的股權,以拓展東南亞腫瘤市場。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對 Gland Pharma 的收購和拆分。

2017 年,復星醫藥宣佈以 10.913 億美元收購印度仿製藥企 Gland Pharma 約 74% 的股權。GlandPharma 成立於 1978 年,主要從事小分子注射劑仿製藥的開發及生產。是印度第一家獲得美國 FDA 批准的注射劑藥品生產製造企業,並獲得全球各大法規市場的 GMP 認證,其業務收入主要來自於美國和歐洲。對於這筆收購,復星醫藥曾表示,有助於其藥品製造業務的產業升級、加速國際化進程、提升在注射劑市場的佔有率。

在收購之後,2018 年,Gland Pharma 營收和淨利潤分別較 2017 年同比增長約 19.50%、29.02%。2019 年,它的淨利潤又比 2018 年增長率 52.2%。2020 年,復星醫藥又分拆 Gland Pharma 使其在印度證券交易所和孟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當前,復星醫藥已經處於 “走出去” 階段,多款創新藥已經在全球開展多中心臨牀。最終,復星希望進入歐美、日本等市場,並做到深度融入全球,達到在資本、人才、供應鏈等方面真正全球化。

會是近年來,嚐到醫美業務甜頭的華東醫藥嗎?

過去幾年,華東醫藥通過頻頻的海外併購,奠定了其醫美龍頭的地位。2018 年,華東醫藥通過現金要約方式收購英國 Sinclair Pharma plc 全部股份,自此正式開啓醫美事業的前瞻性全球化擴張道路,並將非手術類醫美產品作為公司重點發展的核心領域。2019 年,華東醫藥參股美國 R2 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出資 2000 萬美元,對其持股比例為 26.60%;2020 年,華東醫藥出資 600 萬歐元,受讓 Kylane20%股權,成為其第三大股東。華東醫藥用 3 年時間完成了國際醫美業務的全產業鏈佈局。

當前其醫美業務逐漸步入盈利階段,2021 年,華東醫藥整體醫美營收突破 10 億元。其國際醫美業務主體即位於英國的全資子公司 Sinclair 全年實現合併營業收入 7607 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 6.28 億元)同比增長 108.51%,其中 Sinclair 自身營收增長 79.24%。2022 年第一季度,其國際醫美業務合計實現營收 4.53 億元,按可比口徑(剔除華東寧波)同比增長 226.8%,Sinclair 實現合併營業收入 3104 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 2.56 億元),同比增長 163.1%,創歷史單季度最高水平,同比大幅扭虧為盈,歷史上首次實現經營性盈利。

會是恆瑞嗎?

5 月 18 日,恆瑞旗全資子公司 Luzsana BiotechnologyTM 正式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亮相。Luzsana 定位為一家以全球為導向的創新藥物公司,與恆瑞共同開發藥品並在北美、歐洲和日本進行商業化。除美國之外,Luzsana 還在瑞士巴塞爾和日本東京擁有團隊。

接下來,恆瑞是否也會成立如 invoX 這樣的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獵取所需的標的,值得期待。

本文來源:E 藥經理人 (ID:eyjlr2013),原文標題:《賺大了!中國生物製藥 10 億元抄底納斯達克!2022 年首個跨境收購之後,誰會是下一個?》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