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險情緒升温,投資者對無利潤公司的狂熱已經褪去

隨着美聯儲激進加息,投資者更想要現金充裕的公司,而不是仍需燒錢的公司。
美股正在經歷一場鉅變。隨着美聯儲激進加息,流動性慢慢退去,市場避險情緒升温,投資者對無利潤公司的狂熱也有所轉變。
根據明尼蘇達大學一篇新發表的論文,在過去的 50 年裏,美國無利潤上市公司的數量增加了兩倍多,占上市公司總數的一半以上。
2020 年,負盈利的美國上市公司數量飆升,在全年上市公司總數中的佔比高達 63%,創歷史新高,而 1970 年這一比例僅為 19%。
研究顯示,這些無利潤、甚至負利潤的美國上市公司不僅僅存在於科技行業,還包括農業和電動汽車行業。
分析認為,近年來美國無利潤上市公司的數量激增,不僅因為當時市場風險較小,同時還因為此前投資者對建立在無形資產上的公司存在明顯的投資偏好。
該論文還表示,前兩年大部分無利潤初創科技公司在上市期間的估值都是基於這樣的假設:
它們的無形資產總有一天會成為盈利的回報,投資者希望它們可以成為下一個 Facebook 或者 Google。
但是,如果從商業週期的角度來看,貨幣政策對這些公司的市場估值很重要,因為它們要在多年之後才能實現正利潤。
狂熱褪去,投資者變得謹慎
自從今年 3 月美聯儲首次激進加息以來,貨幣政策正在收緊,同時市場大環境也動盪不安,由低利率催生的、對無利潤公司的投資者狂熱正在褪去,投資者開始變得謹慎。
有分析稱,當美國財政開閘放水、投資者 “手頭寬鬆” 時,寬鬆的流動性曾讓無利潤公司一度深受市場青睞,並推高了它們的估值。
如今,經濟大環境形勢不好、市場需求逐漸轉向穩健資產的時候,市場避險情緒升温,投資者更想要現金充裕的公司,而不是仍需燒錢的公司。
同時,無利潤公司的上市途徑也在減少。從全球範圍來看,今年第一季度 IPO 的募資額較上年同期下降了 75%。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現金流充裕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正在進場,他們願意在股市低迷時為這些持續虧損的公司提供資金。有媒體稱:
雖然這些公司可能要在多年後才會盈利,但是它們的規模有望在未來主導現有行業,這就是他們(私募)的賭注,而且在股市低迷時,入手這些公司會變得非常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