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創板大分歧

以科創 50 為例,大全能源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 641%,而剩餘 49 家淨利潤增速跌到-5%,去除大全新能源後,估值並不便宜。
週末所有股票圈子的討論焦點,都變成了科創板。
因為它是這輪歷史性熊市中跌幅最大,同時在 5 月反彈也最猛的板塊。

以代表性的科創 50 指數為例,一個月反彈 200 點,上週更是領漲所有寬基指數,取得 8.67% 的漲幅,同時顯著成交量放大。
所有一枝獨秀的波動,都會引起賣方的追捧,果不其然,週末傳出多家券商觀點。
中信建投《成長領軍的底層邏輯》
興業證券《科創突圍:科創板 2022vs 創業板 2012》
浙商證券《再論科創板,小荷初露尖尖角》
總結一下:“科創板是 2012 年底的創業板,後面還有好幾倍漲幅。”
主要邏輯是類比效應,創業板上市後跌了 3 年見底,然後開啓 8 倍之路,科創也快開板 3 年了,同樣跌幅巨大。
其實這種思路,略顯馬後炮,筆者在 4 月,便已經思考過這種類比關係。

但本着嚴謹求真,對讀者負責的態度,並沒有發這篇文章。
原因在於,類比是一種弱邏輯,刻舟求劍不代表真理,看似相同的場景,一定有千絲萬縷的差異。
馬斯克説的 “第一性原理”,就是突破類比,憑藉演繹推理,求得最終真理。
用一個毫無統計意義的非顯著結果,來強行扯一個直接類比分佈的結論,是有些問題的。
吹票可以,上頭就不好了。
我客觀講幾點需要注意的事項吧:
1. 科創板確實跌的多,現在買比歷史上 95% 的時間買都要好。
科創 50 指數的基數是 1000 點,對應 2019 年底的位置,發佈於 2020 年 7 月 22 日。
由科創板中市值大、流動性好的 50 只證券組成,反映最具市場代表性的一批科創企業的整體表現,目前點位是 1079.85,簡單説,就是當前跟 2019 年底股價差不多。
2020 和 2021 年兩年下來,業績大概增長了 60% 多,全部用來消化了估值。
2. 科創 50 估值 42 倍 PE(TTM),Q1 營收增速 42%,利潤增速 63%,看似高估值有高增速支持,但去除掉大全新能源後,則估值並不便宜。
大全能源發佈 2022 年第一季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為 812,872 萬元,同比增長 389%,歸母淨利潤為 431,194 萬元,同比增長 641.085%。
相比之下,2022 年 Q1 科創 50 指數成份公司共計實現營收 848 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 104 億元。
一言以蔽之,大全能源這家硅料廠商,Q1 的營收佔了科創 50 的 10%,利潤佔了科創 50 的 41%。
再看看大全能源的 Q1 增速有多恐怖,這種硅料漲價帶來的增長是週期性,給不了估值的,而且在未來 2 年大概率還回去。
剔除掉大全一家,科創 50 在 Q1 的實際營收增速只有 35%,淨利潤增速更是跌到了-5%……
3. 從行業屬性上,第一大半導體將在未來一年面臨週期下行,第二大新能源將在 3 年內進入過剩紅海。

4. 科創板面臨三年解禁潮,考慮到體量遠大於當年的創業板,壓力不容小覷。
您要幫大股東接盤,提供資金支持從而間接支持經濟結構轉型,那我要豎個大拇指。

5. 最近暴漲更顯性的刺激,則可能來自近期對科創板流動性改善的多面預期。
這當中不但包括科創板對股票做市商機制的引入,也包括了近期的一則 “科創板准入門檻將降至 20 萬或 10 萬元” 的傳聞。
雖然説謠言常常是遙遙領先的預言,但是科創板的連續大漲,可能會讓監管把剛拿出工具箱的對策收回去。
降門檻,意味着讓更多散户虧損的責任,這種堪比印花税的重大政策,一般會用在大跌時對沖。
在漲的時候添一把火,豈不是助長了炒作風氣,回頭追究後果誰負責呢?
不同於大多數券商,民生策略的牟一凌表示:“科創板不是 2012 年的創業板,更有可能是 2021 年 1-2 月的恒生科技”。
筆者覺得這也有些牽強,兩者完全不在一個位置嘛。
但是其中一句話有點意思:

如果您真認為這是大級別機遇,則上車有很多時候,也沒必要在三根陽線情緒火熱的時候衝進去,對吧。
本文作者:星辰大海的邊界,本文來源:星辰大海的邊界,原文標題:《科創板大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