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意外,海外鋰礦股集體下挫,下游車企能迎來成本春天嗎?

隔夜美股鋰礦類股普跌,全集成鋰電池公司 LTHM 收跌將近 14.3%,Piedmont Lithium 跌約 13.4%,雅寶(ALB)跌 7.
隔夜美股鋰礦類股普跌,全集成鋰電池公司 LTHM 收跌將近 14.3%,Piedmont Lithium 跌約 13.4%,雅寶(ALB)跌 7.8%,智利 SQM 跌超 5.1%。
消息面上,據阿根廷聯邦税務局當地時間 6 月 1 日公告稱,在過去兩年監測到若干起非法的發貨問題之後,阿根廷海關已經針對碳酸鋰出口設定每公斤 53 美元的參考價,即 5.3 萬美元/噸,以防止出口報價過低和提高透明度。
可作為對比的是,澳大利亞鋰礦商 Pilbara 於北京時間 5 月 24 日進行了 2022 年第二次鋰精礦拍賣,拍賣成交價為 5955 美元噸,運費 90 美元/噸,摺合碳酸鋰成本約 41.9 萬元/噸,相當於 6.24 萬美元。
據悉,參考價制度將加強海關監管碳酸鋰出口的能力,避免出具低價發票,將幫助阿方避免税收和向央行出售的美元遭受操縱。資料顯示,阿根廷是世界上碳酸鋰的主要生產國之一,2021 年碳酸鋰出口量超 2.72 萬噸。
瑞信和高盛開始唱空鋰價
值得注意的是,導致美國鋰礦股走跌的原因除了阿根廷設定碳酸鋰出口參考價外,近期瑞信和高盛開始唱空鋰價,或也是一大因素。
隨着鋰礦價格持續高企,瑞士信貸分析師馬修霍普等人最近表示,他們認為 “鋰價格漲勢即將結束,價格將開始回落”,因為供應缺口似乎將結束。該公司下調了 Allkem 和 Pilbara 的目標股價和評級,敦促投資者獲利了結。
就在幾天前,高盛集團也預測未來兩年鋰價將出現 “大幅回調”。根據其 5 月報告,高盛認為電池金屬的牛市 “目前已經結束”,因為投資者的狂熱情緒導致了供應過剩。
高鋰價壓制下游需求,碳酸鋰價格一度回落
年初以來,上游原材料價格的大漲讓動力電池企業、新能源車企等下游企業的成本壓力劇增。據天風證券測算,對於純電動車而言,當碳酸鋰漲價至 30 萬元/噸時,每輛純電動車的成本上漲約 8000 元;當碳酸鋰漲價至 40 萬元/噸時,每輛電動車成本上漲約 1.1 萬元;對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影響幅度也在萬元以內。
受成本上漲影響,今年以來已有超 20 家車企陸續漲價。
4 月中旬,由於前期相關部門出手 “管控”,中下游廠商對高價鋰的 “抵制”,疊加疫情衝擊供應鏈阻塞物流,導致部分廠商下調排產,碳酸鋰價格一度出現回調,跌破 50 萬元/噸關口,隨後又出現一定幅度下跌。
但海外鋰資源供給增量難言樂觀
西澳鋰礦是全球最重要的原材料供應,華西證券表示,澳洲礦企在 2022 一季度合計精礦產量並沒有出現環比大幅提升。同時,經過一年的產能擴張,澳洲礦企在一季度同比的精礦產量也僅提升 10%,約 4.13 萬噸,折碳酸鋰當量約 0.5 萬噸。可見上游鋰資源供應產能擴張速度較慢,遠不及下游需求增速。
作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電動車蓬勃發展所必需的上游原材料,我國鋰鹽產量中超六成原材料來自於澳洲進口的鋰精礦,澳礦 PLS 4 月和 5 月分別舉行了 2 次鋰精礦現貨拍賣,對下一季度的鋰精礦長協價都有一定的預期作用。
國內企業加速擴產鋰資源
近期,中礦資源和鹽湖股份公佈了擴產計劃:其中中礦資源擬定增募資不超 30 億元,用於春鵬鋰業年產 3.5 萬噸高純鋰鹽等項目、津巴布韋 Bikita 鋰礦 200 萬 t/a 建設工程、津巴布韋 Bikita 鋰礦 120 萬 t/a 改擴建工程。預計 2024 年公司鋰精礦的產能為 332 萬噸,對應碳酸鋰產能為 6.3 萬噸,自給率為 100%。
鹽湖股份則擬投資新建 4 萬噸/年基礎鋰鹽一體化項目,其中電池級碳酸鋰 2 萬噸、氯化鋰 2 萬噸,總投資約 70.8 億元。
仍有分析師看好鋰價或進一步上漲
銀河證券認為,隨着上海疫情逐步獲控好轉,製造業的復工復產在有序推進中,下游終端新能源汽車開工率的提升,有望帶動產業鏈上游鋰鹽需求的邊際改善。而因前期疫情打斷正常排產與原材料採購備貨的正極材料與電池廠商目前維持着鋰鹽原料的低庫存,在下游需求逐步復甦下鋰電產業鏈整體對鋰鹽的補庫行為或將拉動鋰價新一輪的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