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林肯演講凸顯兩面性:邊兜售 “中國是威脅”,邊稱 “避免新冷戰”

專家認為,美國或許想要作出一種 “開放包容” 的姿態,以吸引更多國家加入其陣營。
拜登政府首次系統性的對華政策闡述昨晚登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題為 “投資、結盟、競爭” 的演講中將中國稱為 “國際秩序面臨的最嚴重的長期挑戰”。如外媒此前所料,在俄烏衝突的背景下,美國試圖強調中國仍是其 “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
展示對華強硬的同時,布林肯又稱,美國並不尋求 “新冷戰”。然而,美國總統拜登在剛結束的亞洲之行期間宣佈啓動 “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場景仍歷歷在目,該機制被多方視為 “排華小圈子”。
26 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國際問題專家認為,美國或許想要作出一種 “開放包容” 的姿態,以吸引更多國家加入其陣營。畢竟,國際輿論最近出現很多對華盛頓拉幫結派不滿的聲音。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26 日就表示,亞洲國家若被迫選邊站,分成親中或親美兩個陣營,那麼不會有好結果,“亞洲國家與中美的各種安全安排和經濟合作,都必須能相互融合”。
美媒:對華關係的表述變了
25 日宣佈布林肯將發表對華政策演講的消息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稱,美中關係有可能改變國際格局,“在許多方面,未來十年將是美中競爭的決定性十年”,這就是為何華盛頓在關注俄烏軍事衝突的同時,也繼續關注中國帶來的 “長期挑戰”。布林肯在 26 日的演講中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美國廣播公司引述他的話稱,儘管美國認為俄羅斯當前對國際穩定構成 “最嚴重、最直接” 的威脅,但中國帶來 “更大的威脅”,華盛頓正調動資源以及盟友、夥伴,以遏制中國在世界各地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他聲稱,美國難以直接改變中國的發展軌跡,其重點是塑造中國周邊的戰略環境。
美聯社稱,布林肯闡述了對華競爭的 “三大支柱”,並聲稱全球對俄羅斯向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的反應可作為一個模板,以應對中國塑造不可預測的新世界秩序。《國會山報》26 日説,布林肯在演講中改變了拜登政府此前對華關係的表述——從 “合作、競爭、對抗” 到 “投資、結盟、競爭”。
他稱,美中之間的競爭 “不是一場新冷戰” 或 “將世界劃分為僵化的意識形態陣營”,“這場競爭是關於捍衞和振興國際秩序,以維護核心原則”。布林肯提到,美國一直在與中國合作,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以減少誤判的風險。
拜登政府首次系統性的對華政策闡述昨晚登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題為 “投資、結盟、競爭” 的演講中將中國稱為 “國際秩序面臨的最嚴重的長期挑戰”。如外媒此前所料,在俄烏衝突的背景下,美國試圖強調中國仍是其 “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
展示對華強硬的同時,布林肯又稱,美國並不尋求 “新冷戰”。然而,美國總統拜登在剛結束的亞洲之行期間宣佈啓動 “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場景仍歷歷在目,該機制被多方視為 “排華小圈子”。
26 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國際問題專家認為,美國或許想要作出一種 “開放包容” 的姿態,以吸引更多國家加入其陣營。畢竟,國際輿論最近出現很多對華盛頓拉幫結派不滿的聲音。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26 日就表示,亞洲國家若被迫選邊站,分成親中或親美兩個陣營,那麼不會有好結果,“亞洲國家與中美的各種安全安排和經濟合作,都必須能相互融合”。
歐盟 “讓·莫內” 講席教授王義桅 26 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任何國家都同意要遵守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但什麼叫規則,各有各的理解”。
“布林肯再度表達了美國對所謂國際秩序的看法:構建一個反映美國價值觀以及凸顯其主導地位的秩序,” 國內一名國際問題專家 26 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該演講的核心目的是動員其印太地區和歐洲的盟友以及夥伴,針對中國進行戰略競爭。”
在備受關注的涉台內容方面,布林肯強調美國 “不支持台灣獨立”,其一箇中國政策沒有變,他宣稱,變的是大陸 “日益增強的脅迫行為”。
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 26 日撰文説,美國政府一面聲稱一箇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不希望與中國發生衝突對抗,另一面卻把台當作 “第一島鏈戰略支點” 來遏制中國,不斷虛化掏空一箇中國政策。美方的錯誤做法嚴重助長 “台獨” 分裂勢力的囂張氣焰,正把台海變成危險的火藥桶。
對於布林肯的演講時機,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 26 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俄烏軍事衝突的背景下,跨大西洋關係以及涉及整個歐洲的事務都需要美國傾注很大的精力進行處理,加上美國如今應對俄羅斯的手段有限、效果也並不顯著,西方輿論質疑其是否有能力抗衡中國的影響力,所以華盛頓需要就如何實施 “印太戰略” 向美國國內及其盟友作出一個表態。
美國務院將成立 “中國小組”
26 日,布林肯宣佈美國國務院成立 “中國小組”。美國《國會山報》26 日説,這是一個跨部門的綜合團隊,負責協調和執行美國當局在各個問題上的政策。布林肯説,中國帶來的挑戰的 “規模和範圍將考驗美國外交,這是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作為其議程的一部分,他決心 “為我們的部門和我們的外交官提供應對這一挑戰所需的工具”。
布林肯 26 日稱,拜登政府並不尋求與中國 “脱鈎”,“美國不打算切斷中國經濟與我們或者全球經濟的聯繫”。最近,華盛頓正激辯是否削減對華加徵關税。據彭博社報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總法律顧問 25 日稱,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税評估可能將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但一些商品關税的撤銷或調整可能在評估結束前落實。
“我希望美中能有正面交涉,期待兩國能在一些非常重要的議題上找到共同基礎。” 布林肯演講前,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德賓對 “美國之音” 這樣表示。但他或許要失望了。呂祥認為,儘管布林肯的講話分為三部分,但主要圍繞的仍然是 “競爭”。“布林肯試圖將中國塑造成一個不能惹的強硬形象,美國在裝可憐。”
李顯龍:逼亞洲國家 “選邊站” 不會有好結果
布林肯 26 日聲稱,美國並不尋求 “將世界劃分為僵化的意識形態陣營”,但華盛頓最近一系列的做法都引發外界對其 “劃分陣營” 遏制中國的疑慮。“這是排除並對抗中國的東西。” 這是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 26 日對美國日前宣佈啓動的 IPEF 的評價。
他接受日本 NHK 電視台專訪時還提到美國向南海派遣軍艦等做法,強調如果突發意外事件,那麼將對東盟各國的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馬哈蒂爾表示,應該避免美中之間矛盾激化,維護地區穩定。
同一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日本 “亞洲的未來” 國際交流會上發表演講。香港《南華早報》引述他的話説,像中美這樣的大國在與亞洲國家開展經濟合作時,應該展示它們在區域的參與不只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而是也能為夥伴帶來實際利益,取得雙贏。
圍繞地區國家在中美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李顯龍認為,兩國競爭 “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所有亞洲國家,一些國家更親近其中一方很正常,但大多數國家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如果亞洲國家分裂成兩個陣營,分庭抗禮,不會有好結果”。
他希望實現 “一種更穩定、更緩和的格局”——其他國家可以同時與兩個大國開展合作。但這也主要取決於中美關係如何發展。李顯龍表示,如果只從個別國家的角度來看待區域安全,那麼最終可能會導致軍備競賽並陷入不穩定。
本文作者:陳青青、曹思琦、柳玉鵬、李準、辛斌,本文來源:環球時報,原文標題:《布林肯演講凸顯兩面性:邊兜售 “中國是威脅”,邊稱 “避免新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