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股的十年繁榮要結束了?

今年來,美股經歷了大拋售,標普 500 指數正陷入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持續時間第二長的調整。2007 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夕,時任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的 Chuck Prince 曾説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當流動性的音樂停止時,事情可能會變得複雜。但只要音樂還在播放,你就得起身繼續跳舞。


今年來,美股經歷了大拋售,標普 500 指數正陷入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持續時間第二長的調整。
2007 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夕,時任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的 Chuck Prince 曾説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當流動性的音樂停止時,事情可能會變得複雜。但只要音樂還在播放,你就得起身繼續跳舞。”
一個月以後,這場華麗樂章戛然而止,以雷曼兄弟破產為標誌,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市場崩潰一發不可收拾,股市也狂瀉不止。
但當美聯儲祭出量化寬鬆的大旗,充裕的流動性排山倒海而來,一切又回到了 “馬照跑、舞照跳” 的歌舞昇平時代。
美股牛了十三年,美債牛了四十年,現在,嗅覺敏鋭的華爾街大佬們,開始發出警報。英國《金融時報》的總結一語道地:
阿波羅、古根海姆和橋水的高管們在討論中反覆提到 “衰退”、“調整” 和 “黑暗之地”。這讓人想起 2008 年讓人揮之不去的不安和焦慮情緒,當時他們感覺音樂即將停止。
這週一,私募巨頭阿波羅全球(Apollo Global)的首席執行官 Marc Rowan 警告同行,美股市場 10 年來幾乎不受影響的繁榮即將結束。

美股大拋售,股市將繼續下跌
阿波羅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 5130 億美元,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Rowan 在米爾肯研究所全球會議上表示,隨着不斷飆升的通脹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美聯儲不得不通過加息來應對,股市將繼續下跌。
“還會有更多的回調,” Rowan 表示。“我們距離股市中性估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債券市場也是如此。”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去年 10 月的米爾肯研究所會議上,人們沉浸在市場大漲之中,慶祝着創紀錄的企業併購活動。
今年來,美股經歷了大拋售,標普 500 指數正陷入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持續時間第二長的調整。
本週五美股收盤,標普 500 指數五週連跌,創 2011 年來最長連跌。自今年首個交易日以來,該指數已較最高水平下跌 14%,市值蒸發約 6 萬億美元。
對納斯達克 100 指數而言,牛市更是已經結束,五個月來的跌幅超過 23%。而就在去年 11 月,該指數的市盈率接近 36 倍。隨着股市遭遇大拋售,許多成長股公司的跌幅是這個數字的兩倍。

“美國 40 年債券牛結束”
不僅是阿波羅,華爾街見聞此前還提及,古根海姆(Guggenheim)首席投資官 Scott Minerd 也稱,美國 40 年債券牛市已經結束,他警告,隨着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以對抗通脹,美債收益率將開啓 “長達一代人” 上漲週期。
本週,10 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自 2018 年以來首次觸及 3%,自 2021 年底以來翻了一番多。
古根海姆公司負責管理近 3250 億美元的資產,Minerd 在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我不得不認輸,債券的長期牛市已經結束。”
這標誌着 Minerd 態度的 180 度大轉彎。一年前,他曾預計美國的利率將下降,甚至可能變為負值。就在今年 3 月,他接受 CNBC 採訪時稱稱,預計收益率已接近見頂。
資產管理和投資公司 Tikehau Capital 的聯合創始人 Mathieu Chabran 則表示,我們正從負利率和大規模公共支出的美好時光中走出來,現在要應付一大堆後遺症。
投資者無法再指望股市估值無限提升,在信貸環境收緊之時,借款人變得越來越謹慎,為超級併購提供鉅額流動性的壯舉可能不再容易看到。

高波動或成新常態
這種悲觀情緒很大程度上源於那些不斷湧出的黑天鵝事件,比如俄烏衝突和新冠疫情反覆。這導致能源和農產品價格大漲,全球供應鏈出現危機,進而推升通脹,未來可能進一步引發歐洲、美國等經濟體陷入經濟停滯或衰退。
“美聯儲不得不採取超級激進的措施,” 阿波羅聯席總裁 Scott Kleinman 表示。“他們會在通脹失控之前引發衰退。”
橋水的首席策略師 Rebecca Patterson 則警告,隨着全球貿易處於 “水深火熱” 之中,經濟可能會出現滯脹。
對於年輕的投資者來説,這是一個他們從未經歷過的世界:
這一代投資人從沒經歷過美聯儲如此激進收水,所以當下的場景正在顛覆他們傳統觀念。
出乎他們意料的是,美聯儲幾十年來一直穩定市場的 “錨”,已經讓投資者習慣了充裕的市場流動性,但是在發誓要按下四十年最高通脹之後,美聯儲的瘋狂收水直接讓自己成為了掀翻市場的 “浪”。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諮詢公司 Crestwood Advisors 首席投資官兼合夥人 John Ingram 表示,美聯儲正在減少市場流動性,同時會推高市場波動,這可能會成為我們的新常態,一直延續到美聯儲控制住通脹並改變政策。
巴菲特曾説,只有等到潮水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如果這一次風險真的降臨,誰會成為那些搶不到 “椅子” 的人呢?

責任編輯:張海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