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油價格飛天了,油氣公司賺翻了,美國不得不來一場 “衰退”?

原油成本遠遠低於美國消費者所承受的成品油價格,這掩蓋了實體經濟遭受的兇猛能源通脹。只有打壓需求才能控制價格漲勢,那麼經濟衰退則難以避免。
數月以來全球原油價格的走勢跌宕起伏,此前曾一度逼近每桶 140 美元關口,目前又逐步回落至 100 美元上方。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汽油、柴油等成品油價格並未隨之下降,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説,他們所承受的能源成本仍在飆升,價格基本在每桶 150 美元-275 美元之間,油氣公司從中賺取了鉅額利潤。
彭博首席能源記者 Javier Blas 對此總結道,當下原油市場表現出一種虛假的穩定,而實體經濟其實正在遭受更加猛烈的價格衝擊,因為成品油價格的上漲速度遠超過原油價格。
雖然從債券投資者到央行行長,每個人都在密切關注原油價格,但其實只有油氣公司才會直接購買原油。而實體經濟都是購買汽油、柴油和噴氣燃料等精煉石油產品,用於發動汽車、卡車和飛機,所以對市場更重要的是油氣公司提供的成品油價格。
原本在正常情況下,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基本同步漲跌,兩者之間的價差就是油氣公司的利潤。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面對的不是正常情況。
當下原油和成品油之間的傳統關係已經被打破,成品油價格要遠遠超出原油價格。
在重要樞紐紐約港,噴氣燃料的交易價格約為每桶 275 美元,柴油價格約為每桶 175 美元,汽油價格約為每桶 155 美元。
而成品油價格的高企意味着,當下的能源通脹遠比看起來要更為兇猛,而油氣公司正在享受有史以來最高的加工利潤。
從 1985 年到 2021 年,加工利潤平均為每桶 10.50 美元。即便是在 2004 年-2008 年的 “煉油黃金年代”,每桶利潤也未超過 30 美元,只有數週時間是位於 20 美元之上。但就在上週,加工利潤飆升至每桶 55 美元的歷史新高。
油氣公司為何能 “一飛沖天”?
Blas 認為有以下四個原因:
首先成品油需求,尤其是柴油需求的強勁反彈在持續消耗全球庫存,助推加工利潤上衝。
目前在美國東海岸市場,柴油庫存已跌至 30 年低點。原油企業高管認為,雖然經濟面臨潛在的下行風險,但是成品油市場消費旺盛。
殼牌公司首席執行官 Ben van Beurden 上週表示:
需求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摧毀。
其次,雖然美國及其盟友已經通過釋放戰略儲備原油來限制油價漲幅,但並未解決成品油供應緊張的問題。
釋放油儲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成品油,還僅針對歐洲市場。
第三點,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重要地區的煉油能力已經下滑。
摩根士丹利石油分析師 Martijn Rats 估計,除中國和中東地區之外,從 2019 年至今全球石油精煉能力每天減少 190 萬桶,創近 30 年來的最高紀錄。
其實這個跡象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經顯現。日益嚴格的環境法規增加了西方油氣公司的經營成本,而在清潔能源轉型期間對於傳統能源需求的擔憂也致使一些油氣公司的倒閉。疫情大流行所引發的燃料需求暴跌只是加劇了這一趨勢,導致歐美數十家油氣公司在 2020 年 2021 年徹底倒閉。
最後則是歐美針對俄羅斯能源的單邊禁運。
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前,俄羅斯不僅是原油的主要出口國,同樣也是柴油和半成品油的主要出口國,歐洲就格外依賴從俄羅斯進口柴油。
然而現在形勢發生了鉅變。石油貿易商估算,俄羅斯已經關閉了每天 130 萬桶—150 萬桶的石油精煉能力,而歐洲則要面臨雙重打擊。
歐洲不僅要尋找新的原油進口來源,以此來生產原本能從俄羅斯買到的柴油及其他燃料。而更棘手的挑戰時,他們還需要有足夠的精煉能力來產出成品油。
歐洲在進口天然氣上也面臨同樣的困境。此前《美國的 LNG 能否解歐洲的 “能源之渴”?》曾分析道,雖然美方強勢展示出能夠彌補歐洲能源供給短缺的能力,但是歐洲能夠承接進口 LNG 的基礎設施有限。
油氣公司賺翻 但美國不得不來一場 “衰退”?
成品油加工利潤飆升,誰能坐享其成?那就是獨立油氣公司。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美國油氣巨頭馬拉松石油公司(Marathon Petroleum Corp.)和瓦萊羅能源公司(Valero Energy Corp.)的股價能夠衝到歷史新高。
然而油氣公司享受超額利潤的時間越長,能源通脹對經濟的衝擊就越大。
為此美聯儲的唯一解決方法是,通過打壓汽油柴油等成品油需求,讓供需兩端重新恢復平衡,從而達到給通脹降温的目的。
但如何才能打壓終端需求?Blas 指出,只有經濟衰退才能真正解決實現這個目的,而美聯儲既想保持增長又想控制通脹的 “軟着陸” 的夢想或將難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