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檢測商的資本化透視:兩年間超 10 家企業衝刺 IPO “出海” 或成業績大增動力

核酸檢測日趨成為常態化的抗疫手段。
2022 年 4 月 17 日,國家衞生健康委臨牀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我們國家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做到大規模的人羣篩查去發現傳染源感染者的國家。從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已經完成了大約 115 億人次的這個檢測。我們通過核酸檢測,精準快速地流調,發現可能的傳染源、密接、次密接,在短時間裏頭有效地控制疫情。”
115 億人次所折射的巨大核酸檢測市場空間,為十多家新冠檢測企業開啓了 IPO 的大門。
據信風(ID:TradeWind01)不完全統計,2020 年 1 月以來,已經有 9 家與新冠檢測相關的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1 家新冠檢測相關企業成功實現創業板上市;同時科創板、創業板還共有 3 家新冠檢測相關企業處於 IPO 審核排隊之中。
僅在 2020 年,上述十多家新冠檢測相關企業合計實現了超 50 億的新冠檢測收入。
信風(ID:TradeWind01)注意到,不同的新冠檢測相關企業之間,營收差距頗大。部分企業的新冠檢測營收逼近 10 億元,而部分企業該業務的營收卻只有千萬規模。
這一差距的背後,也是企業業務發展方向的不同。
雖然集中採購政策的持續推行加劇新冠檢測市場的競爭態勢,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但是多家企業選擇將新冠檢測產品出口至海外市場,也使其收入與其他新冠檢測企業進一步拉開了差距。
兩年間 IPO 超 10 家
據信風(ID:TradeWind01)的不完全統計,2020 年初至 2022 年 5 月 4 日,共有 13 家新冠檢測相關的企業向科創板和創業板遞交了 IPO 申請書。
其中,已有 10 家企業成功實現上市。
信風(ID:TradeWind01)統計招股書發現,包括仁度生物(688193.SH)、聖湘生物(688289.SH)在內的共 10 家企業僅 2020 年內的新冠檢測業務收入就已合計超過 44 億元。
雖然新冠檢測並非是這些企業的唯一業務,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冠檢測市場的旺盛需求,為這些企業的 IPO 創造了更好的業績條件。
2020 年以前,這 13 家企業業績表現平平。
以 2022 年登陸科創板的仁度生物為例,其 2019 年的營收僅為 0.99 億元,而 2020 年其營收規模已經 “暴增” 至 2.50 億元,營收同比增長率達到 152%。
新冠核酸檢測業務在 2020 年為仁度生物帶來 1.48 億元的營收,佔總營收的比重已超 50%。
聖湘生物在上述公司中表現則是最為突出,其 2020 年營收同比增長幅度高達 1203.53%。
2020 年 1 月,在聖湘生物的核酸檢測試劑獲批上市後,其同年 3 月便向上交所遞交 IPO 招股書。不到四個月,聖湘生物便順利拿到證監會的註冊批文。
除仁度生物、菲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菲鵬生物)和英科新創(廈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外,有 9 家新冠檢測相關的企業在 2020 年當年便提交了 IPO 申請書,並在當年或 2021 年順利實現上市。
當時間線拉長至 2021 年,上述不少企業的營收也開始陷入增長乏力的局面。
2021 年,仍舊保持 3 位數營收規模增長的新冠檢測相關企業僅有博拓生物( 688767.SH)、易瑞生物(300942.SZ)和菲鵬生物,這三家企業 2021 年的營收分別為 18.18 億元、5.98 億元和 23.32 億元。

另據信風(ID:TradeWind01)的不完全統計,在疫情前便已經上市的新冠檢測相關企業中,有不少於 7 家企業的 2020 年營收同比增長率達到了三位數,其中包括達安基因(002030.SZ)、九安醫療(002432.SZ)等。
以 2020 年登陸科創板的東方生物(688298.SH)為例,其營收從 2019 年的 3.67 億元增長至 2020 年的 32.65 億元,同比增長幅度高達 788.83%。
2019 年底登陸科創板的碩世生物(688399.SH)營收也在 2020 年達到了 17.40 億元,營收同比增長達 502.39%。
然而這些企業中,2021 年仍舊可以保持 3 位數營收規模增長的企業則只有明德生物(002932.SZ)、熱景生物(688068.SH)等在內的四家企業。
儘管部分企業的營收處於緩慢增長的趨勢,但是相比疫情前來説,企業的營收規模基本上還是呈現翻倍增長。
比如,此前因捲入案件而備受關注的金域醫學(603882.SH),其 2021 年的營收為 119.43 億元,已是 2019 年營收規模的 2.27 倍。
再如達安基因(002030.SZ)2021 年營收達 76.64 億元,為 2019 年的 6.98 倍。

無畏集採挑戰
伴隨着需求量的增加,核酸集採價格的不斷走低,阻礙了更多後來者的掘金,同時也讓現有的新冠檢測企業難以維持原有的高毛利狀態。
湖北 2020 年 4 月啓動新冠檢測試劑盒集採,最低中標價為 16.78 元;同年的 5 月,廣東省牽頭雲南、廣西、重慶、湖南、江西等省市進行新冠檢測試劑集採,核酸檢測試劑最低中標價已經達到 13.08 元。
2021 年 4 月,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公示新冠檢測試劑聯盟地區集團帶量採購時,核酸價格最低已達到 5.38 元。
而就在五一假期前,2022 年 4 月 29 日,廣東省的核酸檢測試劑的最低中標價降為 3.2 元。
在集採持續降價的同時,核酸檢測的指導價也在不斷承壓。
2020 年年初,核酸檢測的指導價仍在 180 元至 200 元區間,但是不到半年,同年 6 月多地醫保局便下降了核酸檢測指導價到 120 元。
2021 年 9 月中旬,全國核酸檢測指導價已降至單人單檢每人份 60 元以下,多人混檢每人份 15-20 元。
2022 年 4 月 2 日,國家醫保局再次下調新冠核酸檢測指導價,要求各省份將單人單檢降至不高於每人份 28 元;多人混檢統一降至每人份不高於 8 元。
一些地區的價格甚至還在持續壓低,例如河北省醫保局明確自 2022 年 5 月 6 日起,新冠核酸檢測項目的單人最高限價降至 19.7 元,混檢最高限價降至 3.4 元。
雖然新冠檢測企業的高增長在國內遭遇降價壓力,但伴隨疫情席捲全球,這些企業的跨境業務成為了新的增長來源。
信風(ID:TradeWind01)注意到,2021 年仍舊可以實現穩定增長的新冠檢測企業多數將市場 “瞄準” 了境外。
以 2021 年 3 月上市的新冠檢測企業——奧泰生物(688606.SH)為例,其 2021 年的營收規模達到 18.73 億元,同比增長了 64.98%;而其境外收入高達 11.34 億元,營收同比增長 377.71%。
再如,2021 年同比實現 110.09% 營收增長的博拓生物(688767.SH),境外市場為其貢獻了超九成的收入。
仍處於提交註冊環節的菲鵬生物 2021 年上半年也從境外市場獲得了 8.55 億元的營收,佔當期營收比重達到 77.53%。
2021 年營收同比增長率達到 945.54% 的熱景生物,其從境外市場獲得了 50.63 億元的營收,在其總收入中佔比達到 94.30%。
熱景生物也在年報中表示:“2021 年初,公司作為德國率先獲得新冠抗原自測產品市場準入的企業之一,始終踐行 ‘質量決定企業生死’ 的核心價值觀,經過一年多市場的充分考驗,實現了較大的銷售規模和經濟效益,促使公司 2021 年度整體經營業績呈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常態化能否 “以量補價”?
儘管多家企業都在年報中承認,新冠檢測業務對於企業業績的助力,但是不少企業對於新冠檢測業務所涉及的具體數據卻較為 “模糊”。
比如聖湘生物 2021 年的年報中並未明確指出新冠檢測業務所帶來的業績增量具體數額,僅按照診斷試劑、診斷儀器和檢測服務列示了營業收入。
再如,華大基因(300678.SZ)的 2021 年年報僅是粗略地列示了 “感染防控基礎研究和臨牀應用服務” 的業務收入,並未對新冠檢測產品所帶來的收入進行具體披露。
在業內看來,這或許也隱含着相關企業對於新冠檢測為代表的特殊業務的不可持續性有所擔憂。
部分賣方機構就認為新冠檢測收入所帶來的增長難以長期維持。
比如,首創證券分析師李志新指出:“中長期來看,隨着新競爭者的進入、產能持續擴大和疫情峯值過去,抗疫產品面臨需求逐步回落、價格梯次迴歸雙降的局面”。
李志新還指出,2022 年醫藥需求 “回正” 才是大方向。
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為應對奧密克戎等傳染性更強的變種毒株擴散,越來越多境內大中城市可能會將核酸檢測設為常態化運行機制,這也將進一步提高核酸檢測用量,對相關企業帶來 “以量補價” 的效果。
“如果都像深圳一樣,後續核酸檢測在諸多城市都成為一種常態化的防控措施,那麼對新冠檢測需求的量也會有所提高。” 北京一傢俬募機構研究員指出,“檢測試劑其實如果量足夠大,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也有可能成為檢測企業的一個擁有穩定現金流的機會。”
但與此同時,存量新冠檢測業務為企業所帶來的 “真金白銀”,也正轉化為企業對檢測以外的常規業務的投入。
比如,明德生物便在 2021 年年報在表示:“公司背靠性能優異的新冠 a 核酸檢測產品,核酸檢測系統裝機量和使用量大幅增長,藉此契機,公司加快呼吸道、生殖道、血篩病原體等涵蓋最常見疾病病原體試劑研發和產品註冊進度,繼續推出更全自動化的核酸檢測系統和差異化領先產品 POCT 分子檢測設備,擴大分子生態產品線,保持公司創新分子產品在後疫情時期的高速發展。”
再如,東方生物(688298.SH)也在經營計劃中表示:“2022 年,公司將充分利用好新冠檢測試劑銷售帶來的細分行業龍頭地位影響力和資源集聚能力,大力拓展國內外戰略合作新客户,同時,已合作戰略客户全面延伸到中長期戰略合作,力爭將原有業務即 POCT 快速診斷平台、分子診斷平台、液態生物芯片等 ‘三個平台’ 已儲備的數百種產品,以及 2021 年投入的新產品,全面嫁接到戰略合作伙伴,全面推向國內外市場,儘快投產見效,確保後疫情時代經營業績的平穩過渡,為中長期發展做好鋪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