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從股債利差看,當下市場或已經處在相對底部區間

華爾街見聞
2022.04.28 01:3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上證綜指目前的股債利差已進入過去 10 年的前 10% 分位,中證 500 指數股債利差更是刷新過去 10 年新高。

4 月 26 日收盤,滬深 300 指數市盈率(TTM)為 11.25 倍,創 2020 年 4 月以來新低,取其倒數減去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2.8277%),得到滬深 300 指數股債利差為 6.06%,該值進入歷史前 30% 分位,反映當下市場可能已經處在相對的底部區間。

同時,上證綜指目前的股債利差已進入過去 10 年的前 10% 分位,中證 500 指數股債利差更是刷新過去 10 年新高。由此來看,無論是市場整體還是局部公司,當下的配置性價比均處於歷史上的高位區間。

本週,上證綜指在 3000 點下方展開寬幅震盪,市場熱切期盼階段底部的逐漸形成。在此期間,各路分析人士從基本面、政策面、資金交易行為等維度探討市場底部的形成規律,其中 “風險溢價” 這一概念被反覆提及。

“風險溢價” 是投資者預期在一段時間內持有風險資產相對無風險資產產生的超額回報率,通常被認為源於 FED 模型(美聯儲估值模型),即將股市的收益率減去長期政府債券的收益率,從而得到一個股債利差。

業內認為,相比於直接觀察 PE 估值,股債利差考慮了市場無風險收益變化的影響,更具備參考意義。

以滬深 300 指數為例,其股債利差的計算公式為:滬深 300 指數市盈率(TTM)的倒數減去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股債利差越高,代表股市的估值相對偏低,對應未來一段時間內股市相對債市的超額收益可能走高,即股票更值得投資。

回顧歷史,股債利差的峯值往往與 A 股重要底部相對應,股債利差的低谷也往往預示市場進入高位區間。

仍以滬深 300 指數舉例,滬深 300 指數股債利差的歷史最高點出現 2014 年 6 月,約為 8.2% 的水平,當時上證綜指徘徊在 2000 點關口,隨後在下半年開啓一輪牛市;滬深 300 指數股債利差的歷史最低點出現在 2015 年 6 月,為 1.7% 的水平,當月上證綜指出現 5178 點大頂。

回到當下,截至 4 月 26 日收盤,滬深 300 指數 PE(TTM)為 11.25 倍,創 2020 年 4 月以來新低,取其倒數減去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2.8277%),得到滬深 300 指數股債利差為 6.06%,該值進入歷史前 30% 分位,反映當下市場可能已經處在相對的底部區間。

除了滬深 300 指數外,上證綜指目前的股債利差已進入過去 10 年的前 10% 分位,中證 500 指數股債利差更是刷新過去 10 年新高。由此來看,無論是市場整體還是局部公司,當下的配置性價比均處於歷史上的高位區間。

德邦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策略分析師吳開達表示,從歷史上來看,ERP(股權風險溢價)對未來 1 年滬深 300 的超額收益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當下 A 股 ERP 已突破 2002 年以來的均值加 1 倍標準差。根據歷史統計,ERP 超過正 1 倍標準差的情形下,A 股一年期的勝率為 85%,收益率中位數為 20%。

“從當前已經接近 2010 年以來最低位的中美利差來看,在未來幾個月裏中債繼續下行的空間可能較為有限。中期視角來看,滬深 300 的超額收益有望上行,疊加國開債下行空間有限,因此滬深 300 的絕對收益有望出現上行,A 股配置價值凸顯。” 吳開達分析説。

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認為,考慮到本輪中國無風險利率水平較歷史市場大底時偏低,因此本輪股權風險溢價較 PE 估值更接近極限位置。

戴康整理了歷史上 6 輪 A 股 ERP 觸頂後市場形成 “V 字” 反轉的情形而總結道,在 ERP 觸頂後,推動市場反轉的主要驅動力是 “中美貨幣寬鬆” 或 “A 股盈利反轉”。

“A 股當前賠率不是市場的強約束,國內需要觀察疫情變化後穩增長是否存在進一步加碼的可能。我們維持價值風格佔優的看法,大盤成長與大盤價值的 ERP 經歷了連續 3 年的分化,2022 年正在走向收斂。” 戴康表示。

本文作者:費天元,來源:上海證券報,原文標題:《從股債利差看當前 A 股所處位置》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