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 年新增投運突破 10GW 大關,中國電力儲能裝機規模佔全球 22%

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新型儲能在 2021 年迎來了全面增長。當前新型儲能中的鋰離子電池、鉛蓄電池、液流電池佔有近九成裝機規模。
4 月 26 日,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和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共同發佈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 2022》(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2021 年,中國新增投運電力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首次突破 10GW;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 46.1GW,佔全球市場總規模的 22%。
儲能規模大發展的背後,是儲能企業從技術到設備、從國內到海外的快速擴容。以新型儲能領域為例,2021 年,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比亞迪等上市公司及其相關子公司在該領域加緊佈局。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保守場景估計,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在 2026 年或將達到 48.5GW。
“第一方陣” 格局確立
從儲能技術的應用端來看,2021 年國內新增儲能呈現抽水蓄能一家獨大,以電化學儲能、空氣壓縮儲能等為代表的新型儲能快速發展的態勢。《白皮書》顯示,2021 年抽水蓄能新增規模 8GW,同比增長 437%。當前,抽水蓄能在中國電力儲能市場累計裝機規模達 86.3%,是儲能應用中技術最為成熟、應用最為廣泛的部分。
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新型儲能在 2021 年迎來了全面增長。研究顯示,當前新型儲能中的鋰離子電池、鉛蓄電池、液流電池佔有近九成裝機規模。此外,壓縮空氣技術在 2021 年實現跨越式增長,新增投運規模 170MW,接近 2020 年底累計裝機規模的 15 倍。
“從發展趨勢看,化學儲能佔比會越來越大,將來也許會成為主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電動汽車的規模化發展不僅有利於節能,還可以起到儲能的作用。中國到 2040 年預計保有電動車 3 億輛左右,按照每一輛車平均 65 千瓦時的電量,車載電池的儲能容量就有近 200 億千瓦時,相當於現在每天全國消費的總電量。
在新型儲能領域,龍頭企業已佔據第一方陣。《白皮書》顯示,2021 年中國新增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中,裝機規模前三名的儲能技術提供商為寧德時代、中儲國能和億緯動力,其中寧德時代新增投運規模接近 2000 兆瓦時,遠超其他頭部企業。在全球市場上,寧德時代同樣保持領先。
形勢向好風險猶存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過程。” 杜祥琬將這一構建過程分成建設期和成熟期兩個階段。在建設期,新能源電力的比例逐步增加,逐步形成一個適合新能源的電力市場和交易體系;同時碳交易市場要進一步完善,跟傳統的電力、新能源能夠協調互補。
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陳海生表示,在全球儲能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儲能行業也應該冷靜地思考,“以供應鏈為例,碳酸鋰的價格從去年初的 5.5 萬元每噸漲到了目前的 50 多萬元每噸。除了供應鏈風險,近年來所顯現的價格機制、安全風險都要重點考慮。”
“儲能要更好地發揮它的效益,就應該讓儲能參與不同的電力市場,提供不同的服務。” 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鍾海旺建議,接受統一調度,發揮全局性、系統性作用的儲能,都應該納入電網側儲能的範疇,這有利於形成開放競爭的電網側儲能市場,也可以依託電力的調度機構來構建一個規模化儲能系統集羣的智能調度控制的平台。
“新型儲能多元化、規模化發展的形勢持續向好,但新型儲能項目的安全管理也需要行業高度關注。” 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劉亞芳表示,新型儲能技術路線多樣,應用場景豐富,遍佈電力系統各個環節。新型儲能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相關標準規範和生產規程都有待進一步的健全和制修訂。
《白皮書》預測,未來 5 年,“新能源 + 儲能” 是新型儲能的主要應用場景,政策推動是主要增長動力,複合年均增長率達 69.2%。
本文作者:關子儒,來源:上海證券報,原文標題:《2021 年新增投運 10.5GW 電力儲能強勢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