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具潛力的新冠藥物有哪些?

華爾街見聞
2022.04.19 00:0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騰盛博藥的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君實生物的 VV116、開拓藥業的普克魯胺、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前沿生物的 FB2001......

新冠藥、新冠疫苗、新冠試劑盒等新冠概念是資本市場不確定性中相對的確定性,就像一根稻草。那麼哪些新冠藥物最具潛力?他們的研發進展如何?臨牀療效如何?市場表現如何?在風口上的新冠口服藥受益企業還有哪些?

新冠藥、新冠疫苗、新冠試劑盒等新冠概念是資本市場不確定性中相對的確定性,尤其在疫情反覆傳播的背景下,就像一根稻草。

那麼目前哪些新冠藥物最具潛力?他們的研發進展如何?臨牀療效如何?市場表現如何?跟新冠藥物相關聯的機會還有哪些?

01 百億機會窗口

病毒不斷變異,疫情持續變化的形勢都迫切需要更多的新冠藥物,對於近期新冠疫情反覆感染人數激增,還長期面臨境外輸入壓力,始終堅持 “動態清零” 的國內而言更是如此。

在最新的新冠標準治療方案(第九版)中,小分子特效藥及中和抗體取代 “老藥新用” 的抗病毒藥物成為輕中度高風險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案。

根據東吳證券參考過往疫情對新冠期間國家抗疫藥物儲備量及新冠藥物市場規模所做的推測和估算,預計自 2022 年起三年內政府將啓動特效藥儲備,國內新冠小分子藥物的儲備量可達人口的 8%~10%,總儲備量可能為 1.12 億~1.4 億療程。全國小分子藥物年儲備用藥市場約為 224 億~420 億人民幣之間,三年內,留給單個品種的年最大市場空間或在 112 億~210 億人民幣之間。

與之相對的是國內目前獲批上市的新冠特效藥只有兩款。

2021 年 12 月由騰盛博藥自主研發首個國產新冠中和抗體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附條件獲批。體外嵌合病毒實驗檢測數據表明,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能夠中和奧密克戎變異株。

3 月底,騰盛博藥宣佈其旗下騰盛華創與國藥控股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中和抗體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在中國的商業化進程。騰盛華則創表示已收到近 20 個省市衞生健康委員會等抗疫機構或部門、逾百家醫院和商業公司的採購意向和儲備需求,但截至目前尚未開始銷售。

2022 年 2 月,輝瑞的小分子口服藥 Paxlovid(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附條件獲批用於治療成人伴有進展為重症高風險因素的輕至中度患者。此前輝瑞曾表示 2022 年全球僅能提供 1.2 億份療程。

目前僅兩款藥物可用的狀況遠不能滿足當前國內疫情防控的需要,這也為國內其他研發企業留下了市場空間。而相比中和抗體有因病毒突變的發生而失去中和效力的風險,新冠小分子口服藥物受變異毒株影響較小、生產成本低、服用方便,優勢更大。

來源:東吳證券研報

4 月 17 日,君實生物披露了新冠候選藥物 VV116 刊登在 nature 旗下刊物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其對 RSV 多個敏感細胞繫上具有優異的抗病毒效果。

VV116 最早是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共同研發的一款新型口服核苷類抗 SARS-CoV-2 藥物,根據已經公佈了 I 期臨牀結果被認為有望在抑制新冠病毒複製上發揮作用。

2021 年 10 月,君實生物控股子公司君拓生物與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孵化企業旺山旺水達成合作,共同承擔 VV116 在全球範圍內的臨牀開發和產業化工作。

目前 VV116 發佈,已獲得烏茲別克斯坦緊急授權使用,同時正在快速推進兩項國際多中心的 III 期臨牀研究。

開拓藥業的普克魯胺則是另一款被寄予厚望的國產新冠小分子藥。

4 月 6 日,開拓藥業公佈了普克魯胺治療輕中症非住院新冠患 III 期臨牀試驗的關鍵數據結果。在服藥大於七天和伴有高風險因素的受試者中普克魯胺都達到了 100% 的保護率。

開拓藥業目前正在巴西、美國、烏克蘭、菲律賓等地推進針對輕中度和住院患者的多項國際 多中心臨牀試驗。

據接近開拓藥業的相關人士透露,開拓藥業正在積極推進向中國、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國家藥物監督機構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若進展順利,預計將有望在年內獲批。開拓藥業此前已經與復星醫藥達成了在印度和 28 個非洲國家的商業化合作協議,與印度尼西亞的 Etana 公司達成了在印度尼西亞的商業化合作協議。

另一款進展較快的的小分子藥物是真實生物的阿茲夫定。

阿茲夫定由真實生物和鄭州大學共同研發,早在 2021 年 7 月就已經被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用於艾滋病治療。2020 年被認為有望成為新冠候選藥物並獲批治療新冠的 III 期臨牀試驗。Clinical Trials 數據顯示在巴西開展的一項針對中重度新冠肺炎患者的 III 期臨牀已完成,另一項針對輕症 III 期臨牀試驗預計 2022 年 7 月完成。

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網站顯示,真實生物申請的 II 類溝通交流會、III 類溝通交流會狀態變更為為 “已反饋”。而根據《藥物研發與技術審評溝通交流管理辦法》Ⅱ類會議指為藥物在研發關鍵階段而召開的會議。有消息猜測這或許意味着阿茲夫定獲批在即。

除了這三款進展到 III 期的藥物之外,國內還有先聲、歌禮、雲頂新耀等多家企業佈局新冠小分子藥物的研發,多數處於研發早期階段。其中進展最快的是前沿生物的 FB2001。

FB2001 是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單位共同研發的一種可口服擬肽類抗新冠病毒候選藥物,曾於 2020 年 6 月登上 Science 封面。2021 年 5 月,前沿生物與上海藥物研究所達成合作,獲得 FB2001 在全球範圍內的臨牀開發、生產、製造及商業化權利 ,目前已經在中美啓動 I 期臨牀試驗。

雖然存在不足,中和抗體仍是我國當前治療方案中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小分子口服特效藥尚未廣泛普及的階段,為中和抗體的使用留了一定市場空間。

目前國內除了騰盛博藥的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已經獲批外,已有神州細胞、綠葉製藥 濟民可信、邁威生物 4 款中和抗體進入 II 期臨牀,還有多箇中和抗體處於臨牀 I 期和臨牀前階段。

02 在風口上的新冠口服藥受益企業

新冠藥的進展也給中國的 CDMO 企業和原料藥企業帶來了機會。

第一類企業是直接為新冠口服原研藥提供合同定製研發生產的 CDMO 公司。凱萊英和博騰股份是受益的代表。受限於商業機密,兩家公司並不承認自家訂單與輝瑞相關,但多種跡象和報道顯示,兩公司的訂單主要和新冠口服藥相關。

從 2021 年 11 月開始,凱萊英接連公佈了 3 筆重大金額的合同訂單,三次公佈的金額分別為 4.81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30.65 億元)、27.2 億元、35.42 億元,累計約 93.27 億元的業績規模。對凱萊英而言,意義重大,可以參考凱萊英過往三年的營業收入累計為 102.49 億元。

實際上據知情人士瞭解,這筆訂單早在 2021 年年初就開始了。資本市場也給到了肯定的回答,2021 年凱萊英股價的累計漲幅接近 50%,超過行業平均漲幅 37.74%。

無獨有偶,博騰股份公告公佈的兩筆訂單金額分別為 2.17 億美元、6.81 億美元,累計約合人民幣 44.5 億元。博騰股份 2021 年的營收約為 31 億元。股價方面,博騰股份 2021 年累計漲跌幅超過了 150%。

第二類受益企業是獲得新冠口服藥授權的原料藥公司們。

1 月 20 日,藥品專利池組織 (MPP) 宣佈授權仿製新冠口服藥 Molnupiravir(莫努匹韋),復星醫藥、博瑞醫藥、石家莊龍澤製藥、上海迪賽諾、朗華製藥等 5 家中國藥企名列其中,其中前四個獲許可同時生產原料藥和成品藥,朗華製藥獲許生產原料藥。

公佈消息後的頭個交易日,復星醫藥、博瑞醫藥雙雙開盤漲停,博瑞以 20% 的股價漲幅收盤,復星醫藥收漲 5.98%。

3 月 17 日,輝瑞的新冠口服藥通過 MPP(日內瓦藥品專利池組織)確認向 35 家藥企授權,包括 5 家國產企業;其中,九洲藥業獲授權生產 Nirmatrelvir(奈瑪特韋)原料藥,華海藥業、普洛藥業、復星醫藥、迪賽諾可生產原料藥和製劑。

此消息公佈後,九洲藥業、復星醫藥、華海藥業、普洛藥業四家上市公司紛紛在盤中觸及漲停,不過最後收盤都歸於平靜。

看似是確定的大利好,但資本市場的態度卻發生了一場艱難的博弈。以輝瑞新冠口服藥的授權為例,有投資人士認為,一方面 MPP 的授權不包括利托那韋單藥,所以獲得 MPP 授權的企業需要自行解決聯合包裝中的利托那韋的來源。另一方面,該藥還處於專利期,獲許可的企業不一定最終都能仿製成功並量產。所以新冠特效藥作為專利藥來講可能下游就只有輝瑞一家企業。也有樂觀的觀點預計,這些仿製藥廠商至少要到 2023 年才能將產品向市場供應。

第三類受益企業是涉及新冠口服藥的流通與銷售企業。中國醫藥是代表性的例子,2022 年 3 月,中國醫藥的股票經歷了 13 次漲停,整個三月份股價累計漲幅超過了 230%,超過行業平均漲幅的 12.93%。鉅額漲幅背後的原因確實是傳言中的新冠合作。2022 年 3 月 9 日,中國醫藥與輝瑞公司簽訂協議,宣佈在 2022 年度負責輝瑞新冠病毒治療藥物 Paxlovid 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商業運營。

原文作者:Jessie、蘇唐,來源: E 藥經理人,本文有刪節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