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薪從 20 萬漲到 100 萬,芯片人才爭奪戰打響

本報記者 李玉洋 李正豪 上海報道 當前半導體行業正處於高景氣週期,人才供給卻明顯不足,尤其是在這波全球芯片角力戰之下,人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搶人” 大戰一觸即發。
本報記者 李玉洋 李正豪 上海報道
當前半導體行業正處於高景氣週期,人才供給卻明顯不足,尤其是在這波全球芯片角力戰之下,人力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搶人” 大戰一觸即發。
近日,全球第二大 iPhone 代工廠和碩公佈了最新薪資政策,為達到提升留才與對外招募的競爭優勢,大幅修改薪酬結構,將部分變動獎金轉換進入每月月薪發放,提高基本薪資佔比。這被外界解讀為,變相提高薪資和福利,加大招人力度。
據瞭解,和碩這一新制度本月起生效,自台積電去年宣佈調高人員薪酬後,今年已有和泰、裕隆集團相繼跟進。針對和碩這一漲薪動作,有接近和碩的消息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這個(政策)是給和碩台灣幹部的,主要是擔心內地公司挖角,因為最近兩年內地 IC 人才的薪水漲得很高,有很多人年薪過百萬元了。”
半導體研究機構芯謀研究分析師王立夫告訴記者,與和碩不同的是,台積電上海工廠針對所有人都進行了漲薪,“普調是指薪資在一個比例範圍內調整,台積電普調比例在上海這邊很高”。至於普調比例提高多少算高,王立夫表示根據企業性質不同,這個標準也不一樣。
台積電每年都會在 4 月進行例行性調薪,此前有消息稱台積電今年將大舉調薪 8%,調幅高於往年的 3%~5% 水準。對此,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今年調幅 “大家都會很開心”。
從根源上來説,無論是和碩,還是台積電,結構性調薪動作的背後是為了應對人才流失嚴重的現狀及未來半導體產業人才緊缺的行情。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在這波全球芯片角力戰的背後,我們需要警惕的是芯片人才滯脹。
2022 年芯片專業人才缺口超 25 萬
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半導體行業正處在時代舞台的中央,備受資本關注。“高額的估值與融資,科創板的誕生,都讓芯片公司的議價權上升。” 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表示,在資本快發展、高回報的要求下,國內芯片人才滯脹現象加劇。
所謂的芯片人才滯脹指的是人力成本上漲,但人才質量並沒有提升。“芯片人力成本滯脹的背後,存在着這樣一條邏輯線:芯片產業的高速發展,使得資本大量快速進入,從而產業規模得到擴容,而新公司的暴增,加劇了對芯片人才的需求,從而導致人才供需關係失衡,薪水增加、高薪挖角、頻繁跳槽的現象,都是芯片人力成本滯脹的表現。” 顧文軍説。
“隨着不停的跳槽,薪水上漲可能在三年內從年薪 20 萬元到 40 萬元,再到 80 萬元,甚至到 100 萬元,職位從工程師到經理、再到總監。” 顧文軍進一步指出,芯片設計工程師當下年薪在 60 萬~120 萬元間,跳槽可能加薪 20%~50%;驗證工程師當下年薪在 60 萬~150 萬元間,跳槽可能加薪 20%~35%;CPU/GPU 領軍人物當下年薪是 150 萬~600 萬元,跳槽後加薪幅度能達到 40%~50%。
“目前本土 IC 的薪資真的挺高,都趕上美國硅谷的水準了。” 電子創新網 CEO 張國斌向記者透露,為了爭取優秀人才,有企業甚至開出了 14 萬美元的年薪。而王立夫則認為 “高薪挖角” 屬於正常的人才流動,只是當下行業熱度高、外部工資比較高而已。“多年來,製造業工資相對較低,晶圓廠雖是高端製造業,但也還是製造業;晶圓廠、封測廠、代工廠以前工資低,工資低的往工資高的地方跑,誰給錢多和發展得好就去哪,這是市場的正常調節,人才供需關係所致。” 王立夫説。
對此,顧文軍也認為,人才供需的嚴重不平衡,是國內芯片人才滯脹最根本的原因。“先來看需求端,據中國半導體協會預測,2022 年中國芯片專業人才缺口將超過 25 萬人,而到 2025 年,這一缺口將擴大至 30 萬人。” 他表示,隨着國內芯片公司的快速發展壯大,僅以芯片設計領域為例,2021 年國內的芯片設計企業增加了 592 家,增長率達到 26.7%,其中員工規模在 100~500 人的企業就比上年增長 91 家。
“再看供給端,人才則主要來自高校培養。中國半導體協會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集成電路相關畢業生規模在 21 萬左右,約佔畢業生總數的 2.30%,而在這 21 萬學生中,僅有 13.77% 的畢業後從事集成電路相關工作,數量還不到 3 萬人。國內高校培養的芯片人才可謂青黃不接。” 顧文軍表示。
“人才滯脹” 的隱憂
早在 2019 年,劉德音就表示中國台灣半導體最大的問題是缺才;而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也警告,中國台灣高端芯片人才荒未來將對中國台灣地區半導體產業整體發展形成挑戰。
各地都缺芯片人才,人才供給不足則帶動全球芯片人才薪資上漲,為了留住這些人才,台積電、聯發科等公司進行了一次次的結構性調薪。
“走的人多了,薪資就會漲,台積電是這種情況,和碩也是這種情況。” 王立夫説。言下之意,通過漲薪的方式將人才留下來。隨着 2021 年各大公司的年報出爐,透過中國台灣科技企業的年報,我們可以看到為了留住人才,這些台灣地區科技企業員工的總體薪資水漲船高。
其中,聯發科員工去年的平均薪酬高達 513.79 萬新台幣(約合人民幣 112.8 萬元),相比上一年大漲 50%,可謂是人均年薪百萬不是夢。相比之下,台積電去年員工平均年薪 246.3 萬元為新台幣(約合人民幣 54 萬元),同比增長約 2.97%,即便漲薪,代工巨頭的人均收入顯然比不過聯發科這樣的設計公司。
不過,此前已有消息稱,台積電今年將大舉調薪 8%,調幅高於往年的 3%~5% 水準,台積電回應稱還沒有公開調薪幅度數字。不過,台積電在每年 4 月都會進行年度例行性調薪。
值得注意的是,資本的高度關注,反而加劇了芯片人才的流失。“很多芯片人才放下硅片、放下 EDA 工具,風風火火跑去做投資,致使半導體產業最不缺的就是投資人,所以業內傳出 ‘學半導體的,陸家嘴比張江還要多’ 的笑談。” 顧文軍表示。
“頻繁跳槽的芯片工程師,大多來自大陸,台灣的工程師、海外工程師跳槽頻率相對較低。” 顧文軍表示,曾有初創公司創始人向其坦言,中國工程師不僅貴,流動性大,而且能力與海外同期/同齡工程師差距越來越大。
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現象。“人力成本滯脹,給半導體產業帶來的潛在破壞性,小到影響個人、企業的發展,大到影響產業的未來,不容小覷。” 顧文軍指出,對芯片工程師個人而言,頻繁跳槽不利於個人事業的規劃,每次跳槽職位和工作大同小異,個人能力和項目實踐能力並沒有得到任何積累,長期來看自身能力這一議價權重最高的一項其實在不斷被稀釋。
而從企業角度看,顧文軍認為,人才流動大,優秀企業將難以成長,未來半導體產業的技術難度會越來越高,加上國際貿易摩擦的影響,國內半導體發展之路會荊棘叢生。“由此,高流動率和離職率只能成為負面的催化劑,國內優秀企業難以快速成長,國際競爭力將無從談起。” 顧文軍説。

責任編輯:李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