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卜先知?美股大宗交易中的 “貓膩”

華爾街見聞
2022.03.31 09:47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這是華爾街不為人知的秘密。

華爾街日報的一項分析發現,在大股東大規模出售股票之前,公司股價就已經出現了下跌。

當公司或大股東想一次性出售大量股票時,就會發生大宗交易。股價先行下跌就彷彿投資者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樣。

這些大宗交易本應成為秘密。但華爾街日報對過去三年近 400 筆此類交易的分析顯示,有關這些交易的信息經常會提前泄露出來——這種潛在非法行為讓這些賣家損失了數百萬美元,並讓銀行及其對沖基金客户從中受益。

此類股價先行下跌的交易包括:貝恩資本 Bain Capital 出售加拿大鵝 Canada Goose 的股份,3G Capital 出售卡夫亨氏的股票,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出售挪威郵輪公司的股份,阿拉斯加國家石油基金出售一家人工智能軟件公司的股份。

美股大宗交易早有 “貓膩”

華爾街日報分析了 2018 年至 2021 年期間的 393 筆大宗交易後發現,在與同類公司表現的比較中,在 58% 的時間裏,被出售股票的股價在交易時段之前就已經出現下跌。

在華爾街日報能夠確定交易金額的 268 筆交易中,當這些股票的表現與基準價格水平一致,出售這些股票的賣方將多獲得 3.82 億美元,即平均每筆交易多獲得約 140 萬美元。

這説明,在進行交易之前,本應被保密的信息已經出現了外泄。

華爾街日報的分析發現,當摩根士丹利執行大宗交易時,在交易前的交易時段,被出售股票股價的中位數表現就已經落後於同類股票 0.7 個百分點,這是很糟糕的記錄表現。

在瑞士信貸集團的併購交易中,被出售股票的中位數表現落後於同類股票 0.4 個百分點。高盛和巴克萊執行的交易表現與市場平均水平大致相符。

在所有銀行中,參與這種交易的被出售股票的中位數表現平均落後了同類股票 0.2 個百分點。

華爾街日報分析認為,泄密可能來自多個渠道。企業往往會與多家銀行接觸,參與大宗交易的競標,這就留下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信息可能是由沒有競標成功的機構泄露的。

如果股東在公開市場出售股票,可能耗費數週時間並導致股價下跌。因此他們會轉向大宗交易,銀行通常會參與其中,並以低於市場價格的價格競標。

這些銀行通常會在中午時分,以低於當天晚些時候市場收盤價的價格悄悄買進這些股票。然後,銀行計劃以更高的價格將這隻股票轉售給交易客户,並從中獲利。

身處其中的華爾街擁有相當大的信息優勢,他們知道後續可能會出現一波拋售潮,因為二級市場的持有人可能會複製公司股東的拋售行為。

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監管機構懷疑,銀行一直在向它們的高級客户通風報信,而這些客户則在這波浪潮到來之前參與進來並賣出股票。在《華爾街日報》調查的許多交易中,股價下跌始於上午晚些時候或下午早些時候,這段時間通常是股東告知華爾街要進行大宗交易的時候。

為什麼會出現信息泄漏?

華爾街日報認為,大宗交易可能存在風險。銀行競相以極低的折扣購買這些股票,如果它們對投資者的需求判斷失誤,或者出現意外的突然下跌,它們的利潤率就會迅速蒸發。

這就產生了提前泄露細節的經濟動機。瞭解哪些投資者將以何種價格購買這些股票,有助於銀行對其出價進行微調,降低虧損風險。向頂級基金提供有利可圖的交易信息、賣空即將進入大宗交易的股票往往是一個好辦法,這可能會贏得重要客户的好感。

股票在大宗交易之前下跌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員工和早期投資者通常被禁止在一段時間內出售剛上市公司的股票,對沖基金們知道這些鎖定期何時到期,並經常提前做空這隻股票。

美國監管機構調查大宗交易

在今年 2 月,華爾街日報就首次報道稱,美國監管部門正在調查華爾街的大宗交易業務,以確定華爾街投行是否以不恰當方式在大規模股票出售前向對沖基金客户提供了信息。美國司法部也在展開自己的調查。

目前的調查似乎集中在摩根士丹利身上,該公司近年來在大宗交易領域占主導地位。

摩根士丹利在 2 月晚些時候表示,自去年夏天以來,該公司一直在回應司法部的信息要求。彭博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士丹利頂級大宗交易證券主管 Pawan Passi 捲入了美國一項規模龐大的調查。

高盛集團也收到了監管機構的要求。銀行家和投資者都表示,此次調查以及市場的整體下跌,使近幾個月來的大宗交易業務受到了影響。

Dealogic 的數據顯示,2021 年華爾街此類交易規模接近 700 億美元,為五年來的最高水平。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