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方納米全面扭虧為盈,除了磷酸鐵鋰還有什麼值得關注?| 見智研究

2021 年德方納米扭虧為盈的關鍵點在哪?第二增長曲線又在哪?
3 月 29 日晚上,德方納米公佈了自己的 2021 年年報,2021 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 48.42 億元,同比增長 413.92%,歸母淨利潤達到 8.01 億元,全面轉虧為盈,2020 年同期虧損 0.3 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達到 7.7 億元,同樣轉虧為盈,上年同期為虧損 0.6 億元。
其中 2021 年四季度中,營業收入達到 27.51 億元,同比增長 600%,全年最高,歸母淨利潤達到 5.56 億元,同比增長 3334%。此外,毛利率和淨利潤均增加 6 個百分點左右到 28.85% 和 16.61%,均為近 5 年以來最高。
1、磷酸鐵鋰高景氣是轉虧為盈的關鍵
2020 年德方納米歸屬淨利潤為-2840 萬元,扣非淨利潤更是低至-6282 萬元,而在 2021 年得到了全面的反轉,即使是和德方納米此前淨利潤最高的 2019 年(淨利潤 1 億元)相比也有 800% 的增長幅度。反轉的背後的主要邏輯則是磷酸鐵鋰電池在 2021 年重新得到了終端車企和動力電池廠商的認可。
相比起 2020 年磷酸鐵鋰電池在產量和裝機量方面已經連續 3 年被三元鋰電池壓制,佔比分別低至 41% 和 38.3%,鋰電雙雄的格局似乎已經要被打破成單核。2021 年顯然是磷酸鐵鋰電池崛起的一年,隨着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持續下降(2020 到 2022 年分別退坡 10%,20% 和 30%),比亞迪的刀片技術和寧德時代的 CTP 技術從工藝的角度上提升了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使得磷酸鐵鋰電池具備了迴歸市場主力位置的能力,這也給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龍頭企業德方納米帶來了機遇。
截止 2021 年底,德方納米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能達到 12 萬噸/年(其中有 4 萬噸新增產能在下半年才逐步投產),全年產量高達 9.8 萬噸,銷售量超 9 萬噸左右,產銷量同比增長率都達到 200%,而且下半年售價較上半年還上漲了 47.72%,這也是為什麼四季度的營業收入和利潤遠超前三季度。
同樣在 2021 年,磷酸鐵鋰電池的產量和裝機量無論是數值絕對值還是增長幅度都遠遠超過三元鋰電池,2021 年磷酸鐵鋰產量和裝機量分別達到 125.4GWh 和 79.8GWh,同比增長 262.9% 和 227.4%,佔比達到 57.1%。
所以德方納米在穩定自身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市場第一的同時,考慮到越來越多的熱門車型都選擇了磷酸鐵鋰電池,德方納米也選擇了積極與一線動力電池廠商合作擴產來為未來市場做準備。總體擴產準備包括與寧德時代合作的 8 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能,以及與億緯鋰能合資的 10 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能等。
2、新型磷酸鹽系正極和補鋰劑將是新增長點
目前,德方納米優質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依舊是其主要的產品,同樣在如今原材料價格高漲的情況下,相較三元鋰電池,成本偏低的磷酸鐵鋰電池也獲取了下游動力電池廠商的重點關注以及不少化工企業的跨行業入局,但是隨着磷酸鐵鋰電池的能力密度逐漸提升至理論的最高值,以及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產能在眾多新玩家入局後的過剩,新型磷酸鹽系正極如磷酸錳鐵鋰正極材料等的研發和迅速量產將保證德方納米在行業內的優先地位和話語權。
隨着越來越多新玩家的入局,單靠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這一項業務來支撐德方納米未來整個發展是不夠的,只有不斷開發新的產品並迅速量產落地才是維護自身產業鏈地位的重要舉措。從年報中可以看到,德方納米的研發人員數量相比 2020 年增長了 90%,同時研發投入金額也增加了 215% 到 1.64 億元,較大規模的擴產和研發投入也使得經營活動現金流下降較多(同比下降 773%)。
但是新型材料和產品的開發是有必要的,有望成為德方納米的第二增長曲線,其中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和正極補鋰劑已經進入中試階段(還分別有 2 項、2 項和 1 項目進入小試,試生產和研發階段),德方納米在 2021 年 9 月和 2022 年 1 月就已經分別宣佈擴產 10 萬噸和 33 萬噸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而正如前文所説,新材料的研發和迅速量產體現了德方納米在磷酸鹽系的技術優勢與產品迭代能力。
此外,配套動力電池預鋰化的補鋰劑也成為了德方納米新的發展方向,補鋰劑用於補充由於電池第一次充放電形成 SEI 膜而導致的不可逆的鋰消耗,使得增加動力電池的首效和整體電池壽命。在車企對動力電池的循環壽命和能量密度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的時候,補鋰劑起到重要的作用,德方納米在宣佈擴產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的同一時間,也加碼了補鋰劑的健身,兩次一共進行了 2.5 萬噸和 2 萬噸補鋰劑材料的擴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