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解騰訊各事業羣裁員情況,比例沒有網傳 30% 那麼高

36 氪從多名接近騰訊的人士處獲悉,從去年年底至今,騰訊多個事業羣正在進行人員縮減,裁員動作較大的主要是 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與 PCG(平台與內容事業羣),而 IEG(互動娛樂事業羣)等減員幅度較小或暫無動作。 此前在脈脈流傳的説法是,騰訊此輪裁員比例將會高達 30%~50%。不過據 36 氪從多位員工處瞭解,騰訊的整體裁員比例不會如此之高,也沒有專門針對 35 歲以上員工進行優化,裁員主要依據業務調整而非年齡。 騰訊一位內部人士表示,“為了保持組織健康,互聯網公司每年都會進行常態化組織調整,這次騰訊被傳大比例裁員的聲音明顯是被過渡放大了。此外,組織優化重點考慮的是業務瘦身和員工績效等因素,與員工年齡也並不掛鈎。之所以出現諸多誤傳,可能是由於當下行業大環境下行以及互聯網公司股價縮水,導致大家悲觀預期較重,但實際情況其實就是被過分解讀了。” 36 氪綜合多方信源瞭解,字節跳動去年各業務綜合裁員比例在 20% 左右。相比字節跳動,騰訊對新業務的探索以及人員擴招都相對保守,以此推測,騰訊的合理裁員比例應當低於字節的 20%。
文 | 餘洋洋、蘇建勳、王毓嬋
編輯 | 楊軒
36 氪從多名接近騰訊的人士處獲悉,從去年年底至今,騰訊多個事業羣正在進行人員縮減,裁員動作較大的主要是 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與 PCG(平台與內容事業羣),而 IEG(互動娛樂事業羣)等減員幅度較小或暫無動作。
此前在脈脈流傳的説法是,騰訊此輪裁員比例將會高達 30%~50%。不過據 36 氪從多位員工處瞭解,騰訊的整體裁員比例不會如此之高,也沒有專門針對 35 歲以上員工進行優化,裁員主要依據業務調整而非年齡。
騰訊一位內部人士表示,“為了保持組織健康,互聯網公司每年都會進行常態化組織調整,這次騰訊被傳大比例裁員的聲音明顯是被過渡放大了。此外,組織優化重點考慮的是業務瘦身和員工績效等因素,與員工年齡也並不掛鈎。之所以出現諸多誤傳,可能是由於當下行業大環境下行以及互聯網公司股價縮水,導致大家悲觀預期較重,但實際情況其實就是被過分解讀了。”
36 氪綜合多方信源瞭解,字節跳動去年各業務綜合裁員比例在 20% 左右。相比字節跳動,騰訊對新業務的探索以及人員擴招都相對保守,以此推測,騰訊的合理裁員比例應當低於字節的 20%。
36 氪就此向騰訊方面求證,截至發稿對方暫無回應。
重災區一:CSIG
騰訊 CSIG 事業羣(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作為騰訊本次裁員的一個重災區,針對網絡流傳該事業羣的 “20%-25%” 的裁員比例,36 氪分別詢問了三位騰訊 CSIG 員工,三人均證實了裁員行為的發生,其中兩位員工對這一裁員比例表示認同,甚至表示裁員人數還在增加。
“裁員還在進行中,(本事業羣)各個業務線都在裁,到了 2022 年底,真實的裁員人數將超過 20%。” 一位騰訊 CSIG 中層對 36 氪表示。
由於 To B 的雲計算生意,行業之間差異巨大。騰訊 CSIG 事業羣的 19000 名員工,大多以行業劃分部門,其中 KA(關鍵客户)就分列為 “智慧產業 1 部-8 部”:智慧產業 1 部為泛互聯網行業;2 部為教育;3 部為政務;4 部為文旅;5 部為製造業與終端;6 部為地產;7 部為金融;8 部為能源。
蕭條行業自然成了裁員的重災區。一位騰訊雲一線員工告訴 36 氪,由於去年教育行業 “雙減” 影響,騰訊雲 2 部(教育)“被縮減得非常厲害,之後會和其他部門合併。”
除了騰訊 CSIG 行業線以外,諸如 “銷售助理” 這樣較為邊緣的崗位,也成了裁員首當其衝的對象。“中台銷售部門的助理被裁掉了 50%,另外一半人會被調往地方子公司。” 上述員工對 36 氪説,這種方式可以將部分人力成本從騰訊集團遷移出去。
事實上,信號在年初已經出現——2022 年春節,騰訊 CSIG 不少員工發現年終獎縮水了,“往年差不多有六個月工資,今年只有 2-4 個月”。
而對在 CSIG 留下的員工,還面臨着更多壓力。多位騰訊 CSIG 員工向 36 氪透露,2022 年,騰訊 CSIG 將 “盈利” 定為業務發展指標,這也成為壓在騰訊 To B 業務身上的一根重擔。
盈利,代表了騰訊雲過往的生意模式將產生巨大變化。過去為了搶佔市場,騰訊雲不惜以低價與阿里雲、華為雲競爭,比如用 “一元中標” 賠錢拿下大單;抑或通過 “總集分包”(指承包一大塊業務,再分給合作伙伴)、“硬件搭售”(指把騰訊雲的技術與不同廠商服務器、攝像頭等硬件做集合)的形式進行銷售。
然而,當 “盈利” 的大刀落下,曾經的一元中標、總集分包、硬件搭售等銷售手段,幾乎將全部失效。
“因為在這些銷售模式中,騰訊雲的毛利太低了,所以在最新的考核計算中,騰訊要求商務只有售賣騰訊雲的自研產品,才能計入營收 KPI。” 上述騰訊 CSIG 員工對 36 氪説。
從 “1 元中標” 到 “必須盈利”,騰訊 CSIG 正在經歷轉型中的陣痛——對一線員工來説,他們要確保曾經以低價獲得的客户不要大量流失;對於公司管理層而言,當騰訊集團的社交、遊戲等 To C 業務出現動盪時,他們希望扶植多年的 To B 業務能迅速承擔起輸血的角色。
“老闆們沒有那麼多耐心了,希望 CSIG 能快一點跑出來,而不是一直這麼虧。” 上述騰訊 CSIG 中層對 36 氪説。
重災區二 : PCG
騰訊 PCG(平台與內容事業羣)包括在線視頻 BU、騰訊新聞、技術中台在內的多個業務部門,都在進行不同比例的人員裁撤。多位 PCG 員工告訴 36 氪,自己所在部門的裁員比例已有近 10%,而且裁員數量還在繼續增加。
拿了差績效,或者合同到期後不再續約是主要裁員手段。一位員工表示,“昨天內網通知了一批合同到期的員工,接下來都不再續約。”
據 36 氪瞭解,PCG 此輪裁員實際已進行數月。去年 4 月的組織架構調整是一個分水嶺。在 2021 年 4 月的組織架構調整中,騰訊視頻、微視、應用寶合併為在線視頻 BU;IEG 天美工作室羣總裁姚曉光則跨羣領導 QQ 業務,兼任 PCG 社交平台業務負責人;騰訊新聞則在去年 8 月迎來新負責人——原網易雲音樂副總裁王詩沐。
一位 PCG 員工告訴 36 氪,“組織架構調整後,業務單元合併,HC 就隨之縮減了。加上多位負責人替換,一批業績不佳的中層也免不了被替換。”
該事業羣的投資部門同樣無法倖免,一位接近 PCG 投資部門的人士告訴 36 氪,“今年團隊 HC 已經為負數,免不了有幾個人會被裁掉。”
那些波動較小的事業羣
據 36 氪瞭解,PCG、IEG 與 CSIG 為騰訊目前人員規模最大的幾個事業羣,現人數規模均超過 2 萬人,裁員情況也主要發生在這幾大事業羣。但同樣有超 2 萬員工,IEG 的裁撤比例則比 PCG 低很多。
在遊戲業務整體被打壓的大環境下,36 氪獲悉,騰訊 IEG(互動娛樂事業羣)可能對部分邊緣項目進行裁撤,不過整體裁撤比例不高,不涉及核心業務。一位天美員工告訴 36 氪,天美工作室暫無裁員動作。
騰訊去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IEG 所創造的遊戲收入佔比雖然下滑,但依然佔到了騰訊總營收的 30% 以上,相比之下,PCG 人員多而產出低,縮減人員的需求也更強烈。
而騰訊人數較少的幾個事業羣——CDG(企業發展事業羣)、TEG(技術工程事業羣)和 WXG(微信事業羣),人數均不超過 1 萬人——上述幾個事業羣暫無裁員動作。
一位互聯網分析人士認為,騰訊此時裁員,“去肥增瘦” 的目的大於 “過冬”,一方面是裁掉一些價值本就不大的業務,另一方面一些探索型新業務也會大量關停。
不過從業務增長的角度來講,騰訊今年的日子也並不好過。財報數據顯示,2021 年三季度騰訊廣告收入同比增長僅為 5%,國內遊戲收入同比增長 5%,僅有國際市場遊戲收入實現 20% 相對高速增長。除了遊戲出海,騰訊在國內市場的整體營收增長都已大幅放緩,這樣的增速將越來越難以支撐那些短期變現價值低的業務,以及相對應的人力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