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家於蘋果,他們正努力 “擺脱” 蘋果

華爾街見聞
2021.08.30 10:18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蘋果供應商名單向來是各相關行業廠商爭奪的席位,備受市場關注。成為其供應商或意味着業績,甚至股價的上漲;但另一方面,“對蘋果依賴症” 的養成,也為果鏈企業埋下了風險。“如何講出新故事”,已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沉重課題。

作者 | 於惠如 編輯 | 羅麗娟

近來,有關蘋果新機的各種猜想讓低迷多時的果鏈企業再次受到關注。

據媒體報道,蘋果將於 9 月中旬發佈 iPhone13。作為蘋果 iPhone 最大的組裝代工廠商,富士康正在加緊招工。當前,富士康鄭州園區已進入客户新機種量產高峰期,到 9 月底前新增用工需求 20 萬人左右。

中信證券在報告中表示,蘋果下半年新機已於 6 月底開始供應鏈備貨,較往年有所提前,預計 2021 年下半年新機銷量有望在 8000 萬部至 9000 萬部量級,較 2020 年有明顯提升。中信預計,2021 年蘋果 iPhone 總銷量可達 2.2 億部。這對果鏈企業來説無疑是好消息。

今年 6 月份,蘋果公司在其官網公佈了 2020 年 TOP200 供應商名單。這份名單顯示,蘋果公司前 200 家供應商中,中國內地公司的數量有所增加。

蘋果公司提到,這 200 家供應商佔據了蘋果公司在 2020 年全球原材料、製造和組裝支出的 98%。

蘋果供應商名單向來是各相關行業廠商爭奪的席位,備受市場關注。成為其供應商或意味着自身業績,甚至股價的上漲;但另一方面,“對蘋果依賴症” 的養成,也為果鏈企業埋下了風險。

在過去一年,疫情及 “缺芯” 影響了包括蘋果在內的智能手機廠商的產量,果鏈企業自然也受牽連。

今年以來,包括立訊、領益智造等多家果鏈企業都遭遇了業績波動、股價跳水。“如何講出新故事”,已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沉重課題。

“看臉” 吃飯的巨頭

蘋果秋季發佈會指日可待,A 股 “果鏈一哥” 立訊卻不再似往年此時那麼風光。

幾天前,立訊發佈半年報,報告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 481.47 億元,同比增長 32.08%;歸母淨利潤 30.89 億元,同比增長 21.73%。

儘管業績實現兩位數增長,但立訊股價不漲反跌。業績公佈的第二天(8 月 27 日),立訊股價盤中一度跌超 4%,截至收盤報 37.2 元/股,下跌 3.83%。

以該收盤價算,立訊的股價在近一年下跌 31.79%,遠超行業 2% 的跌幅。去年 10 月,立訊股價最高漲至 63.77 元,巔峯時期市值接近 4500 億元。

數據來源:wind

為何如此?或許從這家公司的財報可窺知一二。

數據來源:wind

2021 年半年報提到,除了汽車互聯網產品及精密組件這一項業務的毛利率微增 0.24% 外,其他業務毛利率均下滑。

其中,作為公司主營業務的消費電子毛利率下降 2.06%,電腦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業務的毛利率下降 2.20%。通訊互聯網產品及精密組件業務的毛利率降幅最大,為 4.76%。

“今年全球芯片供應短缺、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成本持續上升,眾多外部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對行業形成了一定衝擊,對公司部分業務的落地時間也帶來不同程度的遞延。” 立訊在半年報中解釋。

與此同時,雖然 2016 年至 2020 年,立訊營收均實現兩位數增長,且在 2019 年達到增速最大值——74.38%。但對比可以看出,立訊精密的營收、歸屬淨利潤均在 2019 年後出現增速放緩的跡象。

作為核心果鏈企業,往往除了議價能力被削弱,還面臨着 “單一大客户” 風險。

果鏈龍頭企業領益智造此前發佈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 3.63 億元至 4.63 億元,同比下降 26.66%-42.50%。

對於上半年業績下滑的原因,領益智造稱,受智能手機芯片供應緊缺影響,部分國內客户需求訂單放緩,導致產品固定成本分攤加大;受疫情影響,海外部分廠區生產短暫停工,導致部分項目量產延後。

因為業績跳水,次日(7 月 12 日)收盤,領益智造股價跌停,每股收報 8.23 元,總市值為 581 億元,較上一個交易日市值蒸發 64 億元。

國內天線行業龍頭信維通信於 2019 年切入 iPhone 11 系列供應無線充電,但在果鏈這條路上,信維通信走的並不順利。

新款蘋果手機將迎來天線軟板材質改變,將 LCP 材料改為 MPI,但信維通信 MPI 天線卻進展緩慢。坊間一度傳言,信維通信與蘋果 5G 手機訂單 “無緣”。

今年上半年,信維通信的營業收入增加,淨利卻下滑近 5 成。

對於業績下滑,信維通信給出了三個理由:一是公司加大新業務的拓展力度;二是上半年是消費電子行業的淡季,成熟業務的產能利用效率較低,影響了毛利率。三是上半年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快,公司成本端受到了影響。

歐菲光此前宣告與蘋果 “分手” 事件後,也出現了業績變臉,股價大跌。

7 月 12 日,歐菲光披露 2021 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公司今年上半年歸屬淨利潤降逾九成。截至 8 月 27 日收盤,歐菲光股價 7.37 元,這比其去年 7 月 23.62 元的高位已跌超 68%。總市值蒸發超 400 億元。

為了擺脱這一 “困局”,果鏈企業們不得不兩手準備。

用 “買買買” 減輕依賴症

十年前,立訊斥巨資 5.8 億收購崑山聯滔電子 60% 的股權(目前崑山聯滔已為立訊精密的全資子公司),藉此機會進入果鏈,成為 iPad 連接線的供應商。

隨後,憑藉過硬的產品品質,立訊贏得蘋果公司的認可,相繼獲得 iPad 內部線、MacBook 電源線、iPhone 轉接頭等多項訂單。

立訊 2019 年的財報顯示,來自蘋果的業務營收增長至 347 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高達 109%,營收佔比增長至 55%;2020 年,立訊第一大客户——蘋果的銷售額為 638.43 億元,在年度銷售總額中的佔比接近 70%,而第二大客户銷售額僅為 42.34 億元。

來源:立訊精密 2020 年財報

硬幣的另一面意味着什麼,立訊不是不知曉。“目前,公司客户集中度相對較高,並且短期主要集中在消費電子領域。若重要客户發生嚴重的經營問題,公司也將面臨一定的經營風險。” 不止一次,立訊在其財報中提到。

於是,曾經藉着 “買買買” 進入果鏈的立訊,也試圖用 “買買買” 來分散風險。

早在 2011 年 11 月,立訊花費 7500 萬元收購了科爾通實業 75% 的股權,加快了在通訊領域的佈局,後者是華為、艾默生網絡的供應商。一年半後,立訊收購科爾通實業剩餘 25% 的股權,科爾通實業成為立訊的全資子公司。

2012 年 9 月,立訊公告稱以自有資金 1.18 億元收購珠海雙贏柔軟電路有限公司全部股權。據公開資料,珠海雙贏經營範圍為柔性線路板、電子元器件及其零配件的生產、銷售。藉由珠海雙贏在國內手機品牌的經營成果,立訊開始了橫跨 PC 產業與手機產業的整合發展。

在立訊管理層看來,隨着全球行動計算機迅速發展,與輕、薄、短、小的應用發展,柔性印刷電路板在智能手機等行動裝置的需求大幅提升。這筆收購將柔性印刷電路板納入公司產業版圖,可以結合未來的市場成長動力與需求,進行產品結構的優化。

但事後證明,這並非一樁成功的收購。珠海雙贏被收購後大幅連年的虧損,令立訊失去了獨撐局面的信心。6 年後,立訊將珠海雙贏 51% 股權轉讓給景旺電子。

“買買買” 也是其它果鏈公司的 “常規動作”。

為蘋果藍牙耳機業務生產部分零件的領益智造,自 2015 年開始便走上了 “買買買” 的道路。

2015 年、2016 年,江粉磁材(領益智造原名)分別收購了帝晶光電和東方亮彩的 100% 股權,進入液晶顯示模組和觸摸屏,手機的精密結構件等領域。通過這兩筆收購,江粉磁材成功躋身消費電子零部件產業鏈,併成為小米、OPPO 等手機廠商的客户。

2019 年,領益智造斥資 6.8 億元收購了近年來連續虧損的充電頭企業賽爾康,切入蘋果供應鏈。

但好景不長,蘋果便打破以往的慣例,正式取消耳機和電源適配器。而在更早前的 2020 年 4 月,因蘋果砍單,賽爾康便傳出裁員千人的消息。

在探索如何將 “雞蛋放進不同籃子裏” 的早期,果鏈公司多數停留在手機廠商相關行業裏試探,成效並不盡如人意。

但隨着外部消費環境和消費需求的變遷,且憑藉自身的技術實力,更多企業開始跨界找尋新出路。

尋找多元新出路

減輕 “蘋果依賴症”,積極尋找新出路幾乎成為果鏈公司的一種本能。

作為果鏈三劍客之一的歌爾股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 2013 年——歌爾遭遇蘋果業績危機的 5 年前,這家公司就開始佈局 VR/AR 產業。那一年,歌爾與索尼開始合作 PSVR 的製造項目和部分研發。

此後,歌爾通過成立合資公司、收購國外音頻技術公司等方式,確立了自身在 VR 聲學設計、光學鏡片設計等方面的產業領先地位。

遭遇業績危機的 2018 年,歌爾將主營業務由原先的聲電器件和電子配件兩大項,重新劃分為精密零組件、智能聲學整機和智能硬件三大業務。智能硬件部分,也包括現在正處在風口上的 VR/AR。

來源:歌爾股份官網

業績證明,歌爾未雨綢繆這步棋走對了。

歌爾 8 月 26 日晚間公佈的半年報顯示,這家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收入高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智能硬件板營收大幅提升,Oculus 和 PS 產品拉動效應明顯。2021 年上半年,歌爾智能硬件板塊總營收 112.1 億元,同比增長超兩倍,毛利率同比略增。

而依賴蘋果 TWS 業績的智能聲學整機板塊,由於受到 AirPods 上半年出貨疲軟的影響,板塊毛利率大幅下滑,增收不增利。

近期,歌爾股份董事長姜濱在光學技術大會上透露,歌爾不僅與 Facebook、索尼等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並且深入參與客户 VR 設備的研發、設計及生產環節。目前,歌爾佔據全球中高端虛擬現實頭顯 70% 的市場份額。

高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成為果鏈公司擺脱蘋果依賴症的另一個選項。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部分果鏈公司就已經開始在該領域動作頻頻。

2012 年,立訊併購福建源光電裝有限公司 55% 股權,切入日系汽車電子產業鏈。第二年,這家公司又收購了德國 SUK,切入汽車精密塑膠件領域。

不過效果並不明顯,在最新的電話會議中,立訊管理層表示,目前公司在汽車相關業務上的投入高於公司平均水平,預計三年左右,投入產出會逐漸平衡。儘管上半年受到芯片短缺及海運物流影響,公司汽車業務營業收入仍然實現近 40% 增長。

2019 年,安信證券汽車電子團隊在報告中預計,汽車電子產業,將是繼家電、PC 和手機之後又一次全產業鏈級別的大發展機遇。

手機面板廠商藍思科技、被剔出果鏈的歐菲光等均已在此前切入汽車領域。

一個月前,領益智造宣佈,以 20 億元投資建設電池精密結構件項目,以滿足公司業務擴展及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能佈局的需要。此前,該公司已對一家生產新能源汽車結構件的公司——浙江錦泰發起收購。

在業界看來,領益智造這一系動作背後的原因,是為了減輕對於蘋果的依賴。

多元化轉型是大部分果鏈公司減輕蘋果依賴症的有效途徑,改變意味着機遇,卻同樣也充斥着風險。

但在這之外,還有財力、技術、運營能力等因素的考驗。誰能瞄準機會,走得更遠,還需要時間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