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突圍戰

格隆匯
2021.07.16 11:3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全球第二,碾壓蘋果

今日凌晨,雷老闆親自發文表示,據 Canalys 發佈的手機市場份額 Q2 排名,小米公司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達到 17%,成功超越蘋果晉升全球第二。

受該消息刺激下,今日開盤,小米股價持續拉漲,收盤暴漲 5.38%。

去年以來,華為因制裁導致出貨量下降,國內幾大手機品牌,小米、OPPO 和 VIVO 紛紛在國內外開啓了瓜分華為市場之路。

數據顯示,今年 1 季度全球手機品牌中,小米、OPPO 和 VIVO 手機出貨量分別同比增長 80%、68% 和 85%。今年 618 電商節,小米、OPPO 和 VIVO 市場份額分別由去年的 10%、14% 和 14% 同比增長至 20%、23% 和 21%,加起來回收了華為榮耀所丟失份額的八成。

小米的市場份額一路進階,從去年第 3 季度市佔率 11%,全球第四;到今年第 1 季度市佔率 14%,全球第三。今日小米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 17%,全球第二。

然而,小米的全球第二僅僅是銷量上的第二名。2020 年三星和蘋果的收入和利潤拿走了全球手機產業鏈九成份額。

在此之前,與三星、蘋果,高端機芯片自研實力羸弱是小米的短板,不僅抑制其衝擊高端市場,其利潤增長空間也較為狹小。

同時,競爭對手 OV 們的窮追不捨始終是個威脅。目前,OV 們同樣受益於華為跌落,以同樣的擴展戰略,今年 1 季度 OPPO 已經憑藉 11% 的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四,vivo 以 10% 的市場份額躍居全球第五。2015 年小米以 15.4% 奪得全國市場份額第一,之後在華為、OV 的競爭下跌落神壇,實乃揮之不去的陰影。

顯然,雷老闆是深知自己的處境的,正如他在信中所言:穩住腳跟。

小米手機要搶奪更多的市場以及贏得更多的利潤,必須有更多的競爭優勢。而隨着華為這個強勁對手的隕落,高端手機市場就是小米的一大突破口。


01

重中之重


一直以來,小米給人的印象都是便宜貨,從成立時的市場環境看,這個戰略無可厚非。

一方面,能夠讓小米避開蘋果的光芒,吸引到更大眾的消費者購買,另一方面,刻意降低硬件價格,也為雷軍互聯網生態建設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

也正是這個戰略,使得小米在短短几年內,問鼎中國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後來雖然有過跌宕起伏,甚至一度到達危險邊緣,但最終依靠性價比優勢和印度市場,又活了過來,併成功將手機業務擴展至全球,入選世界 500 強。

硬件是入口,生態是星辰大海,軟件收費則是賺錢模式,這是小米的理想。

不過,現實卻有點骨感。

雖然智能手機的營收佔比由 2015 年 80% 下滑至 2020 年的 61%,互聯網服務則由 4.85% 上升至 9.66%,但很明顯,智能手機仍舊是小米最大的營收來源,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基本上也都是硬件產品,像小米電視、小米電腦、路由器等,整體硬件產品佔的營收比例高達 89%,但出於同樣的發展策略,硬件產品的綜合税後利潤率同樣也很低,明顯低於其他頭部對手。

2020 年,小米的營收為 2459 億,經調整後的淨利潤為 130 億,其中硬件的營收為 2195 億,假設硬件税後綜合利潤為 1%,貢獻的淨利潤絕對值也只有 21.95 億,那麼剩下的 108 億淨利潤則主要由互聯網服務創造,而互聯網服務的營收為 238 億。

一眼看上去,互聯網服務的利潤率還是非常可觀的,小米的理想似乎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然而,拆開互聯網營收的結構,其中廣告業務 127 億,遊戲業務 42 億,兩者總佔比 71%,這些還是傳統的業務模式,屬於紅海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所以,小米如果想要在利潤上繼續邁向下一個台階,那要麼繼續擴展自己的硬件銷售,然後擴大互聯網收入,要麼走向高端,提升自己的利潤率。


02

突圍戰


國內的高端智能手機,早期是蘋果和三星的天下。

後來,三星因為各種原因,諸如爆炸門、傲慢態度等,逐漸淡出中國市場,華為則憑藉技術和品牌優勢,迅速搶佔三星的份額,併成功登頂國內第一,全球第三。

小米團隊作為在 IT 行業摸爬滾打多年,深知高端機的重要性,所以很早就推出過 3000 元以上的機型,但囿於主打性價比的品牌形象,加上華為強大的競爭優勢,小米的突圍戰並不順利。

究其緣由,莫過於小米的高端產品競爭力較弱。手機產業鏈包括產品研發、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 6 大環節加 1 個製造環節,像蘋果只做 “6” 不做 “1”,富士康只做 “1”,小米則只做 “5”,也就是除去產品研發和製造的其他環節。沒有產品研發環節的小米,終究缺少了一個硬底子,這也是為什麼小米手機難以高端化以及利潤率較低的根本原因。

於是,小米雙管齊下,一是搞自主研發,2017 年小米第一款澎湃 S1 手機芯片發佈,並搭載在小米 5C 手機上,主打中低端市場,小米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第四家自主製造手機芯片的手機廠商。二是小米參投上游供應連企業,當前小米參透的 100 多家企業中,近一半是半導體企業。

2020 年,小米投入的研發費用差不多到了百億規模,規模在明顯提升:

對於小米來説,當前的高端手機市場的進展還是不錯的。2020 年 12 月推出的小米 11,全球首發驍龍 888 處理器,定價人民幣 3999 元起,發售 21 天內銷量突破 100 萬台,首月註冊用户中有超過 50% 的手機用户來自其他品牌。

根據第三方數據,前四月,小米 11 系列在中國大陸定價人民幣 4000 元至 6000 元的安卓手機中銷量排名第一。

今年 Q1,小米的智能手機毛利率由 2020 年第四季度的 10.5% 增加至 2021 年第一季度的 12.9%,智能手機 ASP 有去年同期的 1038 元提升至 1042.1 元。


03

尾聲


在商言商,賺錢始終是企業經營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創造利潤的能力也是投資者最看重的企業核心能力之一。

投資者為什麼喜歡買蘋果的股票?

原因很簡單,蘋果手機的銷量不是全球第一,市佔率只有 15%,但他的營收佔到整個行業的 40%,淨利潤佔比更是高達 60%,高峰期甚至超過 90%。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蘋果處在高端機陣列,所面對的消費者大多屬於高收入人羣,這些人跟茅台的客户一樣,對價格並不是很敏感,忠誠度又很高,所以蘋果可以賣高價,還可以持續漲價,果粉們依然趨之若鶩。

不僅如此,高端機的消費羣體在軟件消費、遊戲消費等方面也更捨得花錢,由此帶來的廣告效應也更加明顯。

這就是高端品牌的力量,是蘋果最大的護城河。

當然,蘋果有操作系統的優勢,商業模式也不是隨隨便便能夠複製,但是作為智能手機廠商,要想在行業中站穩腳跟,就不能滿足於只是佔領中低端市場,而應該竭盡全力向高端進發。

這個問題,相信雷老闆比我們思考得多,也看得更通透。現在,小米成功抓住了華為退出留下的空缺,飲到 “頭啖湯”,這種好處不僅體現在硬件,還在互聯網服務上,以小米 11 為例,它的廣告展示價格比低端的紅米高 3-5 倍。

不可否認,小米全球銷量榮升 TOP2 是小米里程碑式的勝利。但競爭對手的實力不容小覷,一方面今年下半年 IPHONE13 即將發佈,並且有消息稱,蘋果公司已要求供應商今年生產多達 9000 萬部新一代 iPhone,2021 年新 iPhone 產量增長 20%。另一方面,榮耀回來了,曾經榮耀市場份額從 16.7% 降至冰點 3%,但隨着榮耀獨立,以及兩款新手機 V40 和 “榮耀 50” 的發佈,當前榮耀市場份額已經逐漸回暖至 9.5%。

所幸小米現在高端化投入越來越大,表現出來的突圍的勢能也越來越明顯,未來希望還是比較大的。

這樣是為什麼在一眾互聯網巨頭紛紛暴跌回撤的環境下,小米的股價幾乎沒有太大影響的原因。

現在小米的港股總市值超過了 7000 億港元,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它要多久才能推開萬億俱樂部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