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前十大互聯網巨頭蒸發 6 萬億,一個 “騰訊” 跌沒了

格隆匯
2021.07.08 12:5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今日,港股跌媽不認。

恒指暴跌 3%,接連 9 個交易日累計重挫 7.3%,創下今年 1 月以來的新低。恒生科技更為慘烈,重挫近 4%,較 218 高點回撤 33%。要知道,這可是大盤指數啊!

港股大撲街,罪魁禍首是互聯網行業遭遇集體拋售。其中,股王騰訊大跌 3.7%,阿里、百度均跌逾 4%,美團跌逾 6%。如果從 218 崩盤開始算起,這批互聯網巨頭們大多已經暴跌了超過 30%,市值前 10 大互聯網巨頭累計蒸發超過 6 萬億港元。短短 4 個多月,互聯網巨頭們已經足足跌掉了一個騰訊!

那麼,問題來了,互聯網巨頭們究竟怎麼了?去年曾被市場極度看好,今年為何被市場殘忍拋棄?


1

暴跌邏輯


今日,互聯網巨頭再遭暴跌,觸發導火索是昨日盤後市場監管總局對於 22 家互聯網企業的罰單。其中,阿里巴巴 6 起,騰訊 5 起,美團 1 起,滴滴 1 起。

今日午間,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再來神補刀:

然而,中午央行行長的那一刀還未回血。晚間,銀保監會消保局站出來説話了,又補了一刀。

除此之外,也就在前幾天,國家網信辦相繼宣佈對某出行平台、運滿滿、貨車幫、BOSS 直聘四家公司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再往前看,就是今年 4 月電商巨頭被重罰 181 億元。

今年以來,頻頻的調查與監管,早就有蛛絲馬跡。早在去年 12 月 11 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便明確表示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跟此前 11 月份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相呼應。

今年一路下來的政策強監管與處罰,是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大跌的一個很重要的政策面因素。

此外,這波暴跌跟去年極致抱團龍頭,導致估值奇高也有很大關聯。恒生科技指於去年 7 月 27 日正式掛牌,到今年 2 月,短短几個月暴漲 50%。這可見當時市場抱團的瘋狂。互聯網巨頭們漲瘋了,少者近 1 倍,多者 4-5 倍,估值遠超過去 5-10 年的平均上線水平,今年自然也會面臨巨大的回撤壓力。


2

互聯網變了


互聯網巨頭們的集體大跌,不單單是估值迴歸和政策面打壓的問題,市場對於行業前景的樂觀預期已經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一個行業、一家企業都會有周期與生命。如果從初創、成長、成熟、衰退這個完整的企業生命週期看,在初創階段,行業、公司尚未被廣泛挖掘、認同,又或者還在燒錢不盈利的階段,公司常常處於低估值階段,但也有一些公司,因為技術、商業模式等等具備顛覆性,獲得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能夠享受估值溢價,類似的公司在高科技行業很常見,2000 年納斯達克高峰期就是最好的例子。

進入初創階段後,企業通常會進入一波高速成長階段,業務廣泛開花,業績節節攀升,增速根本停不下來,賺錢效應顯著。資本市場一簇擁,股價、估值就直衝雲霄,走向成熟,這往往是企業的高光時刻,高科技公司很常見。

不過,但走過了成熟期,除非是技術進步等客觀因素髮展出第二成長曲線,否則將走向衰退,曾經被抬高的估值也將回落。

那麼,當前的互聯網行業處於什麼發展階段呢?

互聯網行業從 1990 年代末在中國興起,到現在已經 20 多年,如果以一個人的身高作為比喻,到 20 歲,身高基本定型,產業其實也一樣,20 年時間,足以讓一個產業從出生、成長,走向飽和。

互聯網是流量生意,流量就是由每一個用户堆砌而成的,用户到頂,等於流量見頂,換言之,增長見頂也就不遠了。

不管是歐美日韓還是中國,互聯網行業都已經步入成熟期,完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人手一部電腦,人手一部手機。就拿社交平台來説,2021 年一季報披露的數據,微信用户總數達到 12.5 億,對比一下中國 14 億的總人口,恐怕除了年紀太大的老人,以及年紀太小的兒童,基本都是人手一個微信號了。

互聯網行業無疑已經進入了存量競爭市場,在這一環境下,互聯網巨頭們想要維持高增長,唯有突破原有的邊界,去蠶食更多傳統行業的蛋糕,來滿足自己的高速擴張。

但這不利於政府的目標函數,不利於大多數人的廣泛利益。很快,監管層重拳出手了。

今年 4 月,阿里被罰 181 億。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代表着中國互聯網最野蠻生長的時代結束了。從此往後,強監管將會是一個常態,也給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帶上了緊箍咒。從一度程度上講,這也意味着互聯網行業也越來越像 “傳統行業” 靠齊。

監管頻頻出手背後,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前景都不會再如去年之前那般光明。高速、持續增長的前景已經發生了較為深刻的變化。這波大跌也在預期這種宏觀行業層面的變化。


3

尾聲


矇眼狂奔這麼多年後,互聯網來了一個水逆年,很多人或許都沒有想到,曾經高大上的互聯網也會有這麼一天。

從股票定價邏輯來看,現值是未來現金流折現的總和。那麼很簡單,一家公司要想保持高估值,唯有高業績增長,並且有持續性。

但是現在這種形勢,如果過去習慣了動則 50%、60% 甚至更高的業績增速,那不好意思,今後很難再有了,估值下台階很正常,進入價值股行列也沒什麼奇怪的。

當前,不少互聯網巨頭們還有 20 多倍的估值,並不可輕言有多麼被低估,而且看形勢,反壟斷還沒到頭,如果後續繼續有打擊,那互聯網巨頭們的股價和估值,還有可能繼續受壓。

不少投資者看到股價下跌,總想着是不是可以抄底一把。但現在這種形勢,抄底分分鐘變成接飛刀,可不是鬧着玩的。

當然,對於中長期投資者而言,可以考慮一下配置價值,因為現在的估值已經接近價值股的估值水位。但我們也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心理準備,反壟斷一日未結束,你都不知道這個坑還有多深。

回到互聯網巨頭自身,它們也將會走向分化,因為大多數企業會隨着流量見頂而走下坡路,互聯網的最終歸屬,基礎設施是最有可能的一個,跟水電煤一樣。以後再説起互聯網,可能不會再有驚豔和崇拜的感覺,互聯網也可能會被列入公共事業股的行列,互聯網會就此落幕嗎?

這個倒不能這麼早就下結論,偉人説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為互聯網仍然是當今最具高科技含量的行業,不排除少數企業找到第二增長曲線,比如,新的智能終端出現,騰訊順勢開發出一個國民級別的社交軟件,就好像當年成功開發微信,開啓一波超長增長期一樣。

作為互聯網的投資者,唯有希望互聯網巨頭的腳步不會止步於現在,希望它們不斷進化,突破自己的生命週期,實現第二次成長,如果真的實現,股價和估值,就有可能再復當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