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暴跌,週期失色,降準利好為何變成了利空?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昨晚央行再提降息的消息全面發酵,讓很多人都意念今天的股市會一飛沖天。
然而,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殘酷。
今天的 A 股不漲反跌,以前認為降準最直接利好的銀行、券商、保險板塊反而帶頭砸盤架勢最堅決,除了少數幾個還在熱炒的板塊,其他的都被帶了下來。

今天的行情,主力甚至連以往高開高走的騙炮走勢都懶得劃了,滬指直接跌了超 0.8%,港股因為疊加互聯網平台反壟斷又來,跌得就更慘了,恒生科技指數直接跌了 4%,幾大巨頭股價繼續被摁在地板上摩擦。

今天的行情脆弱如此,實際背後有着很多複雜的底層邏輯。
所謂身體有病了才要吃藥,這次預期降準的利好之所以轉利空,實際反襯並傳遞出了當下的經濟復甦不足預期,未來形勢面臨一些足夠引起重視的隱憂。
1
為什麼利好轉利空
這次降準的吹風會,前提條件和目的都説得很明白。
一是堅決不搞大水漫灌、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二是為了加強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的支持,同時推動綠色低碳經濟發展。

也就是説,這次降準不大可能會是全面降準,即使是,幅度也不會大。
如果聯合近期打壓樓市、出台史上最嚴證券監管新規的時點,可以看得到降準的方向性、目的性都很強,所以它更可能是小規模的定向降準。
這也是為什麼小股民看到消息一片彈冠相慶,大機構們表現相對沉着的原因。今天的股市證明是小股民想多了。
銀行股之所以大跌,是因為在經濟復甦不及預期背景下的降準,反而暗含了要求銀行加大向中小微企業放貸(如此前的窗口指導),導致市場對銀行不良率可能再上升的擔憂。
國債收益率從昨天上漲轉為今天的大跌,也是這個道理:

在過去,中國的貨幣政策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鬆緊週期,跨度大概是 18 個月左右。
上一輪是放水背景是中美貿易摩擦及全球放水刺激經濟,確實也帶來了經濟數據的好轉,按照週期規律,2020 年差不多是流動性從寬鬆到收緊的時間窗口。但由於疫情影響打亂了的節奏,不但沒有收緊,還放了更多的水,導致流動性結構性氾濫比較嚴重,大量的資金脱實向虛,流入資本市場空轉,擾亂了市場秩序。
這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房住不炒的大環境下,國內的一二線城市的學區房頂風作案,被持續熱炒。二是去年的股市市場在經濟遭衝擊的背景下仍被全面爆發,核心資產的估值被抱團炒上天際,各種幾月幾倍妖股頻頻挑戰監管部門的底線。

這種情況必然是嚴重有違國家貨幣寬鬆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尤其中小微企業、去扶植科技創新這些亟需輸血領域的初衷。
如果不是疫情,中國在整體的流動性把握上,實際上是有收緊的訴求的。
所以如今國常會突然提及降準,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事實上,中國上半年確實是吃到了一大波因經濟率先修復帶來的出口紅利,但如今隨着美歐發達國家疫情控制,經濟活力恢復,製造業訂單回流,對中國的增量需求會明顯減少。
這其實已經在近幾個月的一些經濟數據趨勢中有所反應,如全球的製造業 PMI 景氣走強,但中國新出口訂單已經明確回落:

在國內,二季度以來,中國的多個主要工業部門的開功率也在走低,意味着產能過剩或開始出現。

在拖動中國經濟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中,出口作為上半年的主力,如今表現 “脱力”,而投資、消費一直不温不火,這明顯就是要回歸到疫情前的原本趨勢。

反應在社融規模上就是趨勢堅決拐頭向下,這並不是央行有意收水,是企業投資熱情不高,對未來預期信心不足。

也就是説,雖然上半年國內經濟整體表現確實較強,但也暗含了一些隱憂。如果不進行逆週期調節,想辦法激活市場活力,那麼下半年的經濟形勢的結果壓力會比較大。
但在過去,由於政策工具不足,未能有效引導資金流向,所以一旦央行要降準降息,釋出的資金往往就會通過各種途徑大量流入樓市股市空轉。如 2009 年的 4 萬億刺激導致的資產價格價格飆升,樓市開始被爆炒、2014 年的大降準後引發的 A 股 2015 年超級小牛市。
如今,在中國原本進入貨幣收緊週期背景下,再提目標明確的降準,那必然會有前有效的政策工具去保證降準達到目標效果,最大程度只流入國家想要去的方向。
這就是為什麼上半年國家對打擊炒房的政策毫不手軟,尤其近期對學區房可謂釜底抽薪的打擊的原因。前幾天出台的證券史上最高規格的嚴監管意見,重點提及資金流的監管,同樣基於此。
所以,這次降準實際上並不算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利好,在有眼光的人看來,那更像是一個預警信號。
2
中美貨幣政策背離又來了
現在,中國還面臨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與各國貨幣政策不同步。
基本上每隔兩三年,中美兩國就會進入經濟貨幣雙背離狀態,上次是 2018 年,現在又來了。
為什麼?
在國際分工角色上,一直以來,美歐依靠國際貨幣優勢印鈔輸出需求,中國作為世界製造工廠為他們生產商品,由此形成了較固定的外循環經濟。
尤其海外一直深陷疫情衝擊,海外國家更加依託中國商品輸出,而中國也更加增資擴產去賣力生產,滿足海外需求。所以美歐貨幣放鬆的時候,會率先拉動中國外需,刺激人民幣升值和資產泡沫,導致中國輸入型通脹明顯。
也就是説,貨幣寬鬆總是從發達國家開啓動,但率先因為通脹和泡沫頂不住退出寬鬆政策則是新興國家。今年年初,當美國還在大放水的時候,巴西、土耳其、俄羅斯等新興國已經開始加息,中國當下面臨的壓力也是基於此。
而當美歐國內經濟恢復過來,開始收緊流動性的時候,中國經濟反而會面臨更大的衝擊。
因為海外疫情控制及生產修復,會導致對中國的需求減弱,導致中國出口景氣下跌,也快速衝擊了出口部門的產能;而另一方面, 中國的內需及投資一直沒有起來,尤其在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漲的輸入型通脹影響下,國內的企業面臨更大的需求壓力和利潤壓力。
所以為了對沖美國的貨幣政策轉彎,刺激國內企業活力,提振內循環經濟,中國反而不得不要選擇貨幣放鬆,導致中美貨幣政策背離。
現在國外很多國家的債務都太高了,尤其經過疫情這一波無節制的放水,債務更高了,所以未來各國收水是遲早的事情。
現在,美歐的復甦信號越來越強,美聯儲對收緊流動性的口風越來越明確,這個情況下,中國寬鬆重啓,也是預期之中。
但另一方面,當下如果中美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不同步,你收水,我放水,那等於是你收我的水,我的水白放了。
於中國而言,如果明年美國真的啓動加息週期,引發全球資本虹吸效應,疊加其本身的製造業回流,那麼中國經濟發展的下行壓力可能就更大了。
中小微企業作為創造居民消費、吸納就業其中最重要的一方,也是抵禦宏觀風險能力最弱的一方,尤其在融資發展方面基本沒有優勢,國家必須要想盡一切辦法為這部分企業排憂解難,做好紓困安排。這個時候選擇降準,是為了提前做好應對未來衝擊的防備。
3
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中國在去年提出雙循環戰略,也是在外循環承壓的背景下,通過國產替代,完善技術和產業供應鏈,激發和做大內需,彌補外部需求的疲弱和不足,減輕外循環減速的局面。這其中,就包涵了很多增量的新業態,比如科技創新,新經濟、新消費等領域。
但這些領域都需要持續大量的資本投入去發展,除了國家層面的資金扶持,更多還是需要企業端的投入。而刺激企業的積極主動性,那就是要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這也就是這次降準的初衷之一。
可以預計,因為中美貨幣政策不同步,中國不大可能在貨幣總量上持續寬鬆,所以未來很能會繼續通過更多政策工具進行結構性貨幣政策——也就是繼續 “房住不炒”,維穩金融市場,同時引導資金流向政策主導的方向。
所以,下半年中國貨幣全面寬鬆的情況不會出現,全面牛市也不大可能會有。
但對於股市,還是有一些強預期的板塊我們可以期待一下的,如 “碳中和”、“十四五規劃” 這些契合政策主導的方向,這其中藴含着大量值得長期的主線——光伏、新能源、創新科技、生物醫藥、芯片半導體、人工智能等。在經濟形勢不樂觀的趨勢下,這些領域反而會成為 “全村人的希望” 景氣度只會有增無減。
當然,這導致這些賽道估值一直很高會是個常態,同時類似去年那樣資金抱團取暖也會是常態。
除非是美國收緊流動性衝擊到它們的短期股價,否則未來真的很難找到舒服的上車機會。如果碰到這種機會,就不要猶豫了。
4
結語
在全球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趨勢中,利率都是從高到低,現在中國利率改革已經綁定 LPR,更趨市場化,雖然在未來中國依然會有鬆緊相伴的週期,但長期利率逐步走低是必然趨勢。
在上一輪的美國寬鬆放緩、中國寬鬆重啓,導致了中國出現房跌、債牛、股牛、匯貶,但因為沒有形成經濟諧振式發展,導致中國經濟結構發展失衡,股債匯牛市都不能持續,是股災、債災,最終一地雞毛。
那這一次會不會歷史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