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水” 真香?越過老牌 “一哥” 恆瑞,藥明康德股價、市值創下新高

華爾街見聞
2021.07.01 12:2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做藥” or “賣水”,你 pick 哪個?

“做藥” 還是 “賣水”?隨着藥明康德股價再創新高,這個曾讓醫藥圈爭論不休的問題又被提了出來。

截至 1 日收盤,藥明康德報 168 元/股,當日漲幅 7.29%,市值站上 4900 億,與股價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而與最近幾個月藥明康德一路走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以來,老牌 “醫藥一哥” 恆瑞醫藥的股價卻是持續走跌,年初至今縮水近 4 成。

截至 1 日收盤,報 69.69 元/股,股價已跌至近 2 年低點。

“藥明康德以 4900 億的市值超越恆瑞醫藥,恆瑞 ‘一哥’ 寶座終於易位!” 為此,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

所以,“做藥” 終究還是比不過 “賣水”?

站上風口的 CXO 龍頭

藥明康德是一家依靠醫藥研發外包(CRO)服務起家的醫藥企業。

醫藥外包 CRO 是指製藥企業將藥品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通過外包的方式交由專業化的企業進行操作。藉助醫藥外包服務公司的服務,製藥企業可以縮短新藥研發週期,提高新藥研發成功率,降低新藥的研發成本。

在業界,有個通俗的比喻,就是把製藥企業比作 “淘金者”,而 CRO 公司則是 “賣水人”。相比 “淘金”,賣水生意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承擔 “淘金”(新藥研發)失敗的風險,這也是不少人看好這個行業的理由之一。

根據業務階段及服務內容的不同,醫藥外包服務大致可分為 CRO(醫藥研發外包組織,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MO(醫藥定製研發外包組織,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CSO(醫藥銷售組織,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

其中,CRO 還可以細分為臨牀前 CRO 和臨牀 CRO,而 CMO 也在向附加值更高的高級版 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優化。

CXO,則是 CRO,CMO 與 CDMO 等的統稱。

目前在二級市場,醫藥外包已有不少相關投資標的,各家企業也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比如臨牀前 CRO 的代表企業有藥明康德、昭衍新藥、藥石科技、康龍化成等;臨牀 CRO 龍頭是泰格醫藥;CMO/CDMO 領域則主要有凱萊英、藥明生物、博騰股份、九洲藥業等幾家。

“藥明康德體系” 憑藉着全產業鏈覆蓋的優勢,成為整個醫藥服務外包行業的龍頭。藥明康德體系包括負責大分子生物藥 CRO 和 CMO 業務的藥明生物、負責小分子化藥 CMO 業務的合全藥業以及主營臨牀前和臨牀 CRO 的藥明康德。

就藥明康德而言,公司以臨牀前 CRO 業務起家,並已做到國內第一,同時公司還通過佈局臨牀 CRO 以及 CMO/CDMO 等產業鏈其他環節,逐步完善自己的一站式服務能力。

近些年,在政策推動和支持下,中國進入了創新藥研發的黃金時代,而創新藥的發展也帶動了醫藥研發和生產外包服務的快速發展。

此外,國家藥品帶量採購政策實施以後,仿製藥的市場空間被極大壓縮,而隨着仿製藥企業轉型創新,同樣可以為研發外包服務市場增量。

東吳醫藥研究認為,CXO 行業長期看有壁壘、有空間,中短期看景氣度高,未來全球最大的 CXO 公司也將誕生在中國。

2021 年以來,在業績超預期等利好的不斷催化下,醫藥 CXO 亦持續領漲醫藥板塊。從藥明康德最新公佈的財務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49.50 億元,同比增長 55.31%;淨利潤 15 億元,同比增長 394.92%,創下單季淨利潤歷史新高。

身處景氣賽道,加上自身的龍頭氣質,還有高速增長的業績做加持,藥明康德股價如此強勢似乎也不意外。

轉型陣痛期的老牌 “一哥”

2018 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以後,很快就開始推進國家藥品帶量採購的開展。從 2018 年底至今,已累計完成 5 批,共覆蓋 218 個品種,涉及市場容量達 2200 億元。

雖然在帶量採購政策剛推出的時候,A 股整個醫藥板塊曾泥沙俱下,恆瑞醫藥的股價也一度下探至 50 元以下,但後來在 “龍頭將最終受益” 的預期下,公司股價得以慢慢修復。

然而,一切又在今年迎來轉折。在年初創下新高後,恆瑞的股價突然掉頭向下。

其實,在當時,市場對於公司的認知已出現分化。在一些人看來,作為一家成熟醫藥龍頭,恆瑞勢必將進入低增長階段。而從 4 月恆瑞公佈的財報來看,的確也有這樣的跡象。

2020 年,恆瑞實現總營收 277.35 億元(+19.09%),歸母淨利潤 63.28 億元(+18.78%),扣非淨利潤 59.61 億元(+19.73%)。2021 年一季報實現總營收 69.29 億(+25.37%),歸母淨利潤 14.96 億元(+13.77%),剔除股權激勵費用影響,歸母淨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 24.24%,扣非淨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 26.04%。

對比往年業績看,恆瑞醫藥 2020 年的總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均出現明顯放緩。

而新一輪集採的開展更是對公司股價形成壓力。

因為,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集採恆瑞共 8 個競標產品被納入,其中 4 個是超 30 億的大品種(以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的銷售額計),同時恆瑞還是這 4 個大品種的主力,原有市場份額較高。

這也意味着,這一次,恆瑞醫藥打響的將是守住幾個重磅品種的 “保衞戰”。並且,不管是降價中標還是落標,從理論上説都會導致該品種的營收及利潤的大幅萎縮,公司業績進而承壓。也因此,有人認為,此次集採對於恆瑞來説將是一次歷劫。

恆瑞能否經受住這次集採的考驗,又是否會開啓新一輪上漲,我們還不得而知。不過,目前看多者大多認為,創新藥在恆瑞收入中的佔比已接近 50%,未來仿製藥集採對公司的影響也將越來越小。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的是,恆瑞亦在加速轉型創新。與今年集採前,公司僅 4 月一個月內就有 6 款仿製藥密集過一致性評價形成對比的是,整個 6 月,公司也有 5 款藥物獲批上市或獲批新適應症,另有 1 款獲批臨牀,包括卡瑞利珠單抗獲批全球首個一線鼻咽癌適應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