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阿迪達斯後,成為全球第二的安踏能成為 “運動鞋服茅台” 嗎?

CBNData
2021.07.01 06:5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安踏能成為世界的安踏嗎?

 

安踏,到底能不能從一個 “草根” 完美蜕變為 “國際明星”?

成立早期,安踏以 “草根” 形象挖掘下沉市場。到如今,安踏已趕超李寧,位居中國運動品牌市值第一;並在近日超越了阿迪達斯,僅次於耐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運動品牌。

那麼,安踏究竟是如何逆襲的?

同樣多年來走大眾平民化路線,讓安踏難以擺脱 “平價”、“土味” 等標籤。如今公司大舉向海外進軍,並努力由經銷商模式轉型直營模式,但國際化的夢想真能實現嗎?安踏能成為世界的安踏嗎?

超越阿迪達斯,成為全球第二

安踏,是運動鞋服界的 “茅台”。

在本月中旬,安踏發佈了 2021 年上半年的業績預告。預告顯示,公司上半年淨利潤至少為 36 億元,同比上漲 55%,歸母淨利潤(不考慮 Amer 合營公司影響)同比增長不少於 65%。6 月 18 日港股收盤,安踏體育股價漲幅為 6.41%,市值達到 4758 億港元。

6 月 18 日,安踏在天貓 618 期間的銷量同比增長超過 59%,銷售額超過 5 億元,成為國貨、品牌銷量第一。

不斷利好的消息推高安踏的股價,截止目前,安踏市值達到 5033.6 億港元,較去年 11 月中旬,總市值首次突破 3000 億港元,達到 3012 億港元來計算。七個多月時間,安踏體育的總市值累計上漲了 2021.6 億港元。

再將時間線拉長,自 2012 年 6 月以來,安踏體育股價從最低 6.9 港元/股漲到了最高的 189.7 港元/股,漲幅高達 2649%。

況且,如今達到 5033.60 億港元市值的安踏,也已經遠遠超越了 6 月 27 日收盤市值達 624 億美元(約合 4843 億港元)的阿迪達斯。此外,去年安踏的淨利潤達到 51.62 億元,同樣超過了淨利潤達 33.14 億元的阿迪達斯。

但往年來看,不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國內的運動鞋服市場內,一直是耐克、阿迪達斯等歐美品牌霸佔着龍頭位置。

如今,安踏不單超越了國產品牌 “老大哥” 李寧、特步等,還超越一直以來位列全球第二的阿迪達斯。那麼,安踏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如何繞過李寧逆襲的?

如今可稱之為運動鞋服界的 “茅台” 的安踏,曾經只是一個不知名的小作坊。

1987 年,17 歲的丁世忠從福建晉江批發到 600 雙鞋,開始北上賺取第一桶創業金的艱辛道路。挨家挨户賣鞋辛苦攢下 20 萬元後,丁世忠 1991 年回到晉江,同父兄一起創立了安踏。

彼時,福建的晉江已經可以稱為中國鞋都了,361°、特步、匹克、貴人鳥、李寧等國產鞋服品牌都已誕生,當時剛成立的安踏與成立才一年的李寧都只是行業內的小老弟。

但那時的李寧有 “體操王子” 這類超級 IP 做支撐,只有 20 萬元啓動資金的安踏似乎並不具備優勢。

安踏由此選擇走大眾運動鞋服差異化路線來切入市場,其以高性價比率先攻佔三四線的城市,同時公司專心鋪設分銷網絡以及接外貿訂單來打開銷量,另外不斷贊助體育賽事來進行品牌建設。

而在北京奧運會後大火的李寧,卻選擇了高端化的發展路線,與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 “高大上” 形象的耐克、阿迪達斯競爭。但最後結果是,後繼乏力敗下陣來。

這時的安踏,卻有了突破契機。

2008 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各大運動鞋服加快建廠加制運動服飾,這導致庫存積壓成山。安踏則開始大力削減庫存,關閉了超千家線下門店。

但庫存壓力卻致使李寧的業績在 2011 年開始下滑,2012 年出現上市 8 年來首次虧損的財報。財報顯示,2012 年李寧營收為 67.39 億元,同比減少 24.5%;虧損額達 19.79 億元。

由此,率先擺脱庫存壓力、走性價比路線及不斷進行品牌建設的安踏得以慢慢超越李寧。

但推動安踏爆發性增長及超越阿迪達斯的動機是,公司系列 “買買買” 的動作。

據《松果財經》瞭解,安踏通過收購擁有的子品牌超 30 多個,其中典型的是 2009 年在百麗手中收購的 FILA(斐樂),這是安踏高端市場上的背書,也是公司業績的主要增長點。

財報顯示,2019 年,主品牌安踏和 FILA 兩個品牌佔比分別為 51.4% 和 43.5%,是營收貢獻的主力軍。2020 年,FILA 營收貢獻率就已經反超了主品牌安踏,達到 49.1%,主品牌安踏為 44.3%;在經營利潤方面,FILA 達到 44.94 億元,主品牌安踏為 44.49 億元。

在收購 FILA 後,安踏後續還收購了 SPRANDI(斯潘迪)和 KINGKOW(小笑牛)、始祖鳥、薩洛蒙、威爾遜等中高端知名户外運動品牌,2021 年,有消息稱安踏還將競標全球前五的鋭步。

不斷擴充的隊伍,讓安踏的經營利潤不斷上漲。同樣也讓安踏成為了一家 sku 定位橫跨低中高端,主打時尚休閒和專業運動品牌一應俱全的企業。

但不論怎麼講,收購眾多品牌背後,是安踏國際化的野望。創始人丁世忠曾表示過,“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但是,安踏的國際化夢想真的能實現嗎?

能成為世界的安踏嗎?光靠性價比與收購還不夠

安踏正為成為 “世界的安踏” 做努力。

5 月份,有媒體稱阿迪達斯將出售鋭步品牌,安踏和李寧都可能在競標隊列。可見,安踏在國際品牌上 “買買買” 的動作還在持續。

此外,安踏也正努力打造年輕人 IP,走向大眾專業運動品牌路線。前不久,公司簽約了王一博,併成為國內各大體育賽事的贊助商。

同時,在今年年初,安踏宣佈向 DTC 模式(直接面對消費者)轉型,內容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大力發展電商,另一個是線下門店的分銷轉直營,為的是打開主品牌的第二增長點。

但這些努力,真的可以幫助安踏走向世界嗎?

目前來看,安踏是國內很有潛力的運動品牌,但要走向國際化光靠性價比和收購還遠遠不夠。

首先是持續收購動作給公司主品牌帶來的隱患。

目前公司一半業績來自斐樂,這讓市場質疑斐樂到底是 “安踏的斐樂,還是斐樂的安踏。”

財報數據顯示,2020 年,安踏主品牌營收 157.49 億元,同比下滑 9.7%;FILA 營收則達到 174.50 億元,同比增長 18.1%。此外,FILA 總營收佔比達 49.1%,已經超越安踏主品牌的 44.3%。

這也側面透露出,子品牌的增勢迅猛導致主品牌發展倍顯疲態。

在今年年初,安踏創始人丁世忠給公司設定的三條增長曲線,其中一條便是以安踏為代表,科技引領 “大眾專業運動” 定位的創新增長曲線。

如今,子品牌 FILA 都已經超越了主品牌,公司又何以打通這條增長曲線。

由此,2020 財報發佈後,安踏才確立了要向 DTC 模式轉型,來挽救主品牌的疲態。

做好 DTC 模式的轉型,確實能夠提升觸達客户率,掌握客户需求,在人、貨、場的管理上實現高效快速統一。同樣可以去中心化,促使品牌運營效率得到極大地改良,促進多品牌運營效率的疊加。

但分銷代運營轉直營,也意味着原有的低毛利的批發模式轉向高毛利的零售模式。對安踏主品牌毛利潤並不友善。

其次,安踏一直走的大眾性價比的路線,然而性價比的品牌一直以來都難引領國際運動鞋服的潮流。

據觀測,安踏目前是贊助了許多國內體育賽事,但贊助的國際體育賽事卻屈指可數,還主要是耐克及阿迪達斯作為贊助商。

另外,是定位與設計上的問題。

安踏由於長期走性價比路線,導致公司一直是 “平價、土味” 的代名詞。目前,李寧因 “國潮” 出圈,還登陸了巴黎時裝週在全球掀起了 “國潮熱”,2021 年同時在巴黎時裝週發佈的最新春夏系列,分為 “地、水、火、風” 四個色系。

李寧的出圈,對安踏的威脅可不算小。但兩家的問題在於,看似國潮是能出圈,但引領國際潮流靠的是品牌,即研發實力。

近幾年,安踏主品牌推出了近百款 IP 跨界產品,包括 NASA 系列、雪碧聯名鞋、龍珠超聯名系列,限量款國旗星標系列產品,但均未有出圈的爆款。可見,其的設計在市場上並未激起很大的浪花。

側面透露出,安踏的研發能力還得提升。

總的看,在國際市場這條高手如雲的賽道,要想光靠性價比以及收購別家大牌來走向國際,安踏還任重而道遠。但是,安踏的成功也同樣表露出草根企業也能走向全國甚至世界,未來安踏究竟能不能成為國際化的大牌,就讓時間來見證。

 

本文轉載自松果財經(ID:songguocaijing1),已獲授權,版權歸松果財經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