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內實現千億營收,碧桂園服務(06098.HK)的使命感

探索行業 “新物業發展路徑”
“碧桂園服務要有使命感,要率先在行業探索 ‘新物業發展路徑’。”
在 5 月 20 日,由億翰智庫、嘉和家業主辦、格隆匯協辦的第四屆 “2020 中國不動產金融論壇” 上,碧桂園服務執行董事、總裁李長江先生在接受專訪時,這樣對格隆匯表示。

(碧桂園服務執行董事、總裁 李長江)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成立的物業服務公司,碧桂園服務確實秉持着行業老大哥的風範,在規模、市值、服務等方面一直排在前列,在國內外評選的眾多榜單中佔據着領先的位置。
活動當天,李長江介紹了碧桂園服務未來五年的規劃,表示 “碧桂園服務去年年底的時候提出過一個目標,五年內,也就是從 2021 年到 2025 年,碧桂園服務的年收入要達到 1000 億元,就千億營收進行拆分,物業服務、增值服務和城市服務分別要達到 500 億元、300 億元和 200 億元,商業服務作為補充。”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喜聞樂見於企業的營收與擴張,當知道了一家企業未來幾年的規劃後,總會想要了解一下這家企業目前的實際營收,以及與這個既定目標的距離有多遠。
今年 3 月 22 日,碧桂園服務公佈了上一年的財務報表,顯示:截至 2020 年末,碧桂園服務營收突破 150 億大關,實現收入約 156 億元,同比增長 61.7%,淨利潤約 27.82 億元,同比增長 61.9%。其中,碧桂園服務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人民幣 152.15 億元,長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分別為 2.48 億元和 3.62 億元,資產負債率為 48.21%。
從財務數據來看,毫無疑問,碧桂園服務目前的資金情況相對來説還是比較充裕的。但是要實現 “五年內營收達到 1000 億元” 的目標卻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根據 2020 年年報,碧桂園服務去年物業管理服務(除 “三供一業” 業務外)收入約為 86.07 億元,僅約為營收目標的六分之一。另外根據碧桂園服務管理層的目標,到 2025 年,碧桂園服務合約面積將超過 18 億平方米。截至 2020 年末碧桂園服務合約管理面積(除 “三供一業” 業務外)為 8.21 億平方米,要實現 2025 年的目標還有近 10 億平方米的缺口。
這也就意味着,在接下來的五年中,碧桂園服務每年物業管理服務收入的年均複合增速或需要超過 40%,每年可能至少需新增合約面積 2 億平方米,才能如期實現目標。
可要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李長江表示:“規模不是一個絕對的選擇。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均衡,既要有規模,又要在規模的基礎上實現好的經營,而且經營結構要好,否則的話方向就錯了。”
顯然,除了自有面積補充之外,外拓不可避免。事實上,碧桂園服務在募資公告中分析認為,物業管理行業正處於黃金髮展期,行業邊界與內涵正在重塑,行業整合速度加快,頭部企業市場佔有率將不斷提升,公司未來將通過收併購建設自身能力,強化自身競爭力。
而在談到 “收併購” 這一話題時,李長江打趣地説道:“有朋友會發現這兩年,我們不僅收購物業公司,還包括保險經紀公司、電梯公司、市政環衞公司以及傳媒公司。我會跟團隊説,我們要有使命感,在做一些動作的時候要慎重,要把控好業務成長的方向。”
玩笑過後,李長江表示,收併購需要慎重,同時也要講求質量。在追求規模的時候,更講究規模的質量,並且這種規模的收併購不僅侷限在單純的物業公司,還包括增值服務、城市服務相關的其他產業,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碧桂園服務收併購的藍圖。
除了分享未來公司規劃及擴張的內容,李長江也談到 “收購公司後毛利率表現” 這一問題。
“毛利率波動是確實存在的問題,但在我看來這是健康的表現,可以助力公司更好地發展。對於上市企業,我覺得大型企業的設計能力並不是核心競爭力,高效的融入、創收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比如説,我們公司有嚴格的業績要求,我們收購的公司就要儘快接受和融入到我們的業績文化中,這其中還包括各部門的業績考核、公司存在的短板等等。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需要時間,解決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影響毛利率,這種影響我們是可以接受的,需要做一些調整,才能推進更好的發展。” 李長江談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