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首日即大跌近 20% 科濟藥業-B(02171) 手握 CAR-T 卻難獲資金芳心?

從手握全球 7 項 CAR-T 療法 IND 許可的細胞療法賽道巨頭,到港股生物醫藥板塊 “明星股”,科濟藥業身份雖實現華麗轉變,但上市首秀卻讓人大跌眼鏡。
從手握全球 7 項 CAR-T 療法 IND 許可的細胞療法賽道巨頭,到港股生物醫藥板塊 “明星股”,科濟藥業身份雖實現華麗轉變,但上市首秀卻讓人大跌眼鏡。
智通財經 APP 觀察到,科濟藥業-B(02171) 在 6 月 17 日暗盤開報 39.8 港元,收報 28.3 港元,較招股價跌 13.72%,每手蝕 2250 港元。18 日,科濟藥業開盤即大跌,早盤盤中股價較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 18.90%,報價 26.60 港元。

作為今年第 5 只 IPO 的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科濟藥業在招股之初便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目光。
招股書顯示,科濟藥業成立於 2014 年,主要研發治療各類血液惡性腫瘤和實體腫瘤的 CAR-T 細胞療法。截至今年 2 月 18 日,科濟藥業已在中國、美國和加拿大獲得 7 個 CAR-T 療法的 IND 許可,在中國所有 CAR-T 公司中排名第一。
從研發管線來看,科濟藥業現已開發 11 款候選產品的差異化管線,其中 6 個正處於臨牀階段。在 11 個候選產品中,10 個是 CAR-T 細胞療法,5 個處於臨牀階段。
其中,BCMA CAR-T 產品 CT053 是該公司目前主要核心候選產品。根據中國及美國的 I 期臨牀試驗數據顯示,CT053 對治療復發/難治性骨髓瘤 (或 R/RMM)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療效。
資料顯示,2019 年 CT053 獲得美國 FDA 的 “再生醫學高級療法” 和 “孤兒藥” 資格認定,還分別於 2019 年和 2020 年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的 “重點藥品快速審評” 和 “孤兒藥產品” 資格認定。2020 年獲得國家藥監局的突破性治療藥物品種。目前,科濟藥業已在中國完成 CT053 治療 R/RMM 的 I 期研究,並正在進行 I/II 期臨牀試驗的關鍵 II 期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科濟藥業本次上市引入禮來亞洲基金、新華人壽、奇點資產管理、睿遠、WT、廣發證券、Dymon Asia、常春藤及南方基金為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 2.3 億美元 (約 17.94 億港元) 股份,佔全球發售股份的比例超過 60%。
財務方面,由於該公司當前並無產品上市,所以其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2019 年和 2020 年,科濟藥業經營虧損分別達到 2.27 億元和 3.27 億元,兩年經營虧損合計 5.54 億元。疊加金融性公允值變動帶來的虧損,科濟藥業賬面上虧損更大。2019 年和 2020 年,其權益擁有人應占年內虧損分別為 2.65 億元和 10.64 億元,合計賬面虧損 13.29 億元。
實際上,“未盈利” 並非此次科濟藥業破發的主要原因。投資者之所以對其興趣乏乏,還是對其未變現能力表示質疑。
智通財經 APP 瞭解到,雖然在招股書中,公司預計 2030 年全球 CAR-T 市場銷售額將超過 200 億美元,但從市場供給的角度來看,在公司涉及的 4 個靶點品上,科濟產品研發進度真正佔優的僅有 CLDN 18.2 的中/美市場和 CPC3 這兩個靶點,而作為公司核心候選產品的 BCMA 靶點產品開發進度便落後於競爭對手。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預計到 2030 年,公司所針對適應症市場規模病患約為 90 萬,而以美國為例 CAR-T 療法總治療成本約為 150 萬美元/人,直接成本為 40 萬美元/人,在不能有效降低成本的情況下,產品替代性和滲透率問題顯著。由於科濟核心產品研發進度慢於競爭對手,能否在未來實現有效變現便成為一個現實問題。此時市場壓低公司估值,更多的在於觀望公司後續研發及商業化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