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股前瞻丨盈利逐年下降,中卓醫務攜 6 家醫療中心赴港上市求擴張

中卓醫務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卓醫務) 6 月 15 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説明書,申請於主板上市,中金公司為獨家保薦人。
自 2019 年以來,香港本土企業的經營受到了明顯的影響,不少企業業績大幅下降,為了緩解外界的影響,不少企業選擇上市。
智通財經 APP 瞭解到,中卓醫務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卓醫務) 6 月 15 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説明書,申請於主板上市,中金公司為獨家保薦人。
作為一家綜合私家醫療服務提供商,中卓醫務在香港名氣不小,在 2019 年按收益劃分的香港十大私家多專科醫療中心營運商中,中卓醫務每名內科醫生的收益方面排名第一。醫生能拿到行業第一的人均創收,不僅説明醫生水平高,也間接説明診所名氣很大。
對於上市後的發展方向,中卓醫務在上市材料中做了詳細介紹,其表示,將用上市募集的資金成立一間綜合診斷中心、一間綜合醫療中心、一間新腫瘤科中心、一間新牙科中心和一間新皮膚科中心,以實現快速擴張。
但和光鮮的外表相比,招股書顯示,其業績近幾年卻逐年呈現下降趨勢。一邊是業績下滑,另一邊是未來擴張規劃 “馬力十足”。如此發展狀況下,中卓醫務是否值得關注?
盈利逐年下滑
智通財經 APP 獲悉,中卓醫務是香港一間綜合私家醫療服務提供商,旗下專科醫生在各自專業領域享負盛名,提供專科醫療服務,並輔以各種專職醫療服務及醫療管理服務。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公司以 “中卓醫務” 品牌營運六間醫療中心,包括三間多專科診所、一間精神科中心,一間長者醫健中心以及一間兒科醫務中心;公司以 “香港醫療診斷中心” 附屬品牌營運兩間影像及診斷中心及一間化驗所,地點均位於香港中環。
業績上來看,中卓醫務表現並不好。2018-2020 財年,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為 1.96 億港元、2.48 億港元以及 2.51 億港元,分別同比增長 26.53% 以及 1.21%。儘管營收實現增長,但淨利潤卻逐年下降,2018-2020 財年公司溢利分別為 5996 萬港元、4969.3 萬港元以及 2039.3 萬港元,分別同比下降 17.12% 及 58.96%。

具體來看,在 6 個醫療中心中,中卓醫務 I 以及中卓醫務 II 是目前公司最賺錢的兩個醫療中心,合計佔公司總收益的 70% 以上,其他幾家醫療中心佔總收入比例較低。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公司的三個專科醫療中心佔總收益比例不大,但 2019 財年公司的收益提升主要來自於兒科醫務中心;而 2020 財年則是中卓醫務 III 的收入增長,才使得公司在疫情下仍能保持收益的增長。由此看來,公司兩個最賺錢的醫療中心出現了明顯的增長乏力。

從成本角度來看,作為一家醫療機構,公司主要的成本支出在於專科醫生服務費,從 2018 財年的 4184.7 萬港元提升至 2020 財年的 6423.6 萬港元。專科醫生服務費大幅提升的原因為 2019 財年,公司新增 5 名股權合夥人醫生,因此使得該費用增加。

也是因為股權合夥人醫生提供的服務費增加,公司的毛利由截至 2018 財年的 8450 萬港元減少 10.6% 至 2019 財年的 7560 萬港元。而 2020 財年則因為新冠疫情爆發導致來自專科服務收益減少及銷售成本增加,使得公司毛利從 2019 財年的 7560 萬港元進一步下降至 2020 財年的 6590 萬港元。
市場競爭激烈,行業增長緩慢
不管是大陸還是香港,民營醫院向來競爭激烈,並且市場分散。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19 年香港約有 2400 傢俬家醫療保健服務供貨商於衞生署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上註冊,大部分作為私家醫療中心營運。此外,2019 年香港有超過 60 個醫療網絡 (即經營兩個醫療中心網點以上的服務供貨商)。按收益計算,2019 年排名前 10 位的私家多專科醫療中心營運商約佔市場份額 18.8%。
憑藉着 6 個醫療中心以及 21 位專家,中卓醫務在競爭激烈的香港民營醫院市場取得一席之地,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按提供專科醫療服務產生的收益劃分,2019 年公司約佔市場份額的 1.3%;並且在 2019 年按收益劃分的香港十大私家多專科醫療中心營運商中,中卓醫務每名內科醫生的收益方面排名第一,內科醫生所產生的總收益方面排名第三,提供專科醫療服務 (包括內科及外科手術相關的專科服務) 所產生總收益方面排名第六。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卓醫務在香港本地已有一席之地,但和其他公司競爭對手相比,中卓醫務還是顯的十分單薄。就醫療中心數量來説,在前十名中,中卓醫務排倒數第 3 名 (其中有兩家並列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二),且僅有 6 個醫療中心,而第一大民營醫療機構共有 126 個,數量上遠超中卓醫務。而專家數量方面,中卓醫務也並不佔優,公司僅 21 個專家,在行業前十名中排名並列倒數第二,在專家數量上也不佔優。

除了上述因素外,就醫院來説,其增長本質還是看人口。儘管近幾年香港人口數量由於新生兒、移民人數以及人均壽命延長有所增加,總人口數從 2015 年的 730 萬人增長至 2019 年的 750 萬人,複合年增長率約為 0.7%。預計從 2020 年到 2024 年,總人口將以約 0.8% 的複合年增長率持續增長。
人口數量增加,導致醫療總開支也有所增加。從 2015 年的 1375 億港元增至 2019 年的 1774 億港元,年複合增長率約為 6.6%。在人口老化及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增加的推動下,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從 2020 年到 2024 年,香港醫療總開支將以約 7.5% 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特別是,受益於保險購買增加及政府推動的自願醫保計劃,預計從 2020 年到 2024 年,私家醫療保健開支的複合年增長率約為 7.6%。

醫療保險產品的增加及可用性大可能導致香港大眾對私家醫療服務的負擔能力及用途增加,對於私立醫院無疑形成利好。
但從空間上來説,香港地區人數僅僅 750 萬,空間十分有限。除此之外,私立醫院數量眾多,本身競爭也十分激烈,中卓醫務在私立醫院競爭中並不十分佔優,還有公立醫院與之相競爭。
如此來看,若中卓醫務僅僅只是在香港地區發展,其成長空間十分有限,儘管其所處賽道目前來看是黃金賽道,但上市後市場表現也未必能盡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