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物流新戰事,菜鳥還有什麼籌碼?

華爾街見聞
2021.06.16 03:1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快遞物流業正在向上遊和末端融合,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阿里物流的數字化、智能化正在加速:既想深耕 “最後 100 米”,完善社區服務;也想發展全球物流,搭建全球地網。菜鳥能否完成阿里的物流野心?

作者 | 張超 編輯 | 羅麗娟

“未來的物流一定是從數字化到數智化,數智世界將是我們共同面臨的時代。”

2019 年,時任阿里巴巴集團 CEO、菜鳥網絡董事長張勇就曾預判物流行業的更迭趨勢,認為智慧物流將是未來行業發展方向。

兩年過去,數智化已經成為快遞物流業的廣泛共識,數字技術、智能產品正被運用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在張勇看來,今天的物流業呈現出了越來越 “融合” 的趨勢:快遞源頭向上遊集中,快遞末端也在融合。

作為智慧物流的提出者,菜鳥網絡(簡稱 “菜鳥”)也踐行其中。

在剛剛過去的 2021 全球智慧物流峯會上,菜鳥 CEO 萬霖表示,物流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已經到來,菜鳥將把核心資源全力投入在物流新賽道的開拓上,專注增量創新,幫助實體經濟降本增效。

具體來看,菜鳥將重點放在壯大 “兩條腿”:第一,發展快遞 “最後 100 米” 服務,堅持 IoT 技術戰略,通過智能硬件、數字技術等服務用户;第二,發展全球物流,搭建更完備的供應鏈和全球地網。

隨着快遞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最後 100 米” 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包括順豐、郵政、“通達系” 等物流公司在內,都看中了這個市場,競相佈局。只不過,目前似乎仍未有一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

菜鳥為何將籌碼押注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賽道?又將怎樣佔領市場?勝算幾何?

壯大 “兩條腿”

成立於 2013 年的菜鳥,如今已是一個有着八年快遞物流經驗的行業 “老兵”。

回顧菜鳥八年多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與各大快遞物流企業連橫,建設國內地網,完成平台履約服務;後期探索物流數智化轉型,明確數字化的主導地位。

前後兩個階段的分水嶺出現大約在 2017 年。一方面為了配合阿里 “五新戰略” 調整,另一方面為了應對迅速增長快遞包裹數量,菜鳥在這一年開始向着數字化、智能化物流演進。

熟悉電商行業發展史的人都知道,早幾年遇上 618、雙 11 大促期間,快遞壓力劇增,“爆倉” 現象頻繁發生。直到近些年,物流信息化程度提升,這一現象才得到了明顯改善。

背後最大的推動力來自菜鳥電子面單。每一個電子面單宛如快遞包裹的 “身份證”,一改過去手寫的 4 聯、5 聯紙質面單模式,轉而採用多段地址庫(一二三四段)條形碼模式,大大提高了分揀環節的效率。

雖然該技術並非菜鳥首創,但由其最先引入國內電商行業,之後京東、亞馬遜等紛紛跟進。

天貓旗艦店 “三隻松鼠” 技術負責人趙靈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信息化的電子面單配合電子揀貨系統,使我們的發貨效率至少提高了 30%-40%”,使用電子面單可以使操作人員數量減少 30%,同時打印速度提升 4 倍至 6 倍,錯誤率也大大降低了。

此外,智能化設備也進入到快遞倉庫、分揀流水上,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調度下,可以實現上千台機器人不間斷協同作業,物流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

“電子面單、智慧倉儲、智慧路由分單等技術的應用,基本上已經讓大促造成的爆倉成為過去時。” 菜鳥 “618” 項目負責人周軒榕曾向媒體表示。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隨着線上消費日漸火爆,帶動了快遞業迅速發展,2017 年-2020 年,中國快遞業務量完成數分別為 401 億件、507 億件、635 件和 830 億件,實現了翻倍增長。

在 2021 全球智慧物流峯會上,張勇透露,今年 1-5 月份中國快遞包裹量已經達到 400 億件,“全年將挑戰 1000 億包裹的目標”。

快遞數量大規模增長背後,整個物流行業的轉型升級已經勢不可擋。如何在這個賽道上繼續找到增量,成為了菜鳥接下來發展的關鍵。

萬霖認為,物流的增量賽道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物流數字化智能化將大大加速;消費者供應鏈將加快升級到產業供應鏈;中國物流企業會越來越多參與到全球物流搭建中去。

落到具體業務上,菜鳥將從社區服務、全球物流、智慧供應鏈、全球地網、物流科技和綠色物流六個角度着手。

不難看出,菜鳥實際上是要在堅持數字化、智能化的基礎上,向快遞末端和全球化兩條線發展,想要 “深入社區” 和 “走向世界” 齊頭並進。

根據萬霖介紹,在社區服務方面,菜鳥將基於菜鳥驛站建設社區 15 分鐘生活圈,未來除了最基礎的保管服務,還會在疊加各種生活服務,包括購物、洗衣、回收、派樣等。當下,服務以社區居民為主體,服務半徑在 1-2 公里範圍的商業形態,在城市中的商業價值日益突出。

而在全球化方面,菜鳥會將末端站點和智能櫃部署全球,預計年底有超過 3 萬個自提設施,同時參與到全球化貨運、全球供應鏈網絡打造當中去。

“最後 100 米” 戰役

在全球物流網絡建設方面,菜鳥可以説是目前國內快遞業翹楚,有着明顯超越同行的優勢。所以,菜鳥面臨的難題更多是,如何在快遞 “最後 100 米” 戰役中取勝。

智慧物流迅猛發展的今天,快遞末端競爭早已不是 “最後一公里”,而是聚焦到了 “最後 100 米”。

區別於快遞物流在倉儲、幹線運輸和分揀環節的高度智能化,快遞末端派送環節智能化程度較低。大部分網點仍以效率低下的人工派送方式為主,其中服務質量佳的企業選擇送貨上門,服務體驗差的則需消費者自提。

在快遞 “最後 100 米” 的問題上,不少企業採用的是箱遞和站遞的模式。其中,箱遞主要是指以豐巢、速易遞等為代表的智能快遞箱;站遞則是指以菜鳥驛站為代表的小區周邊網點投遞站。

關於國內哪家企業誰最早佈局快遞櫃,目前已經比較難考證,能瞭解到的是大批玩家從 2012 年開始進入該領域。至今見得比較多的有:三泰控股成立的速遞易,順豐、申通、中通、韻達等共同成立的豐巢,以及後來的菜鳥智能櫃。

隨着佈局企業數量的增加,競爭日趨激烈,末端投遞箱數量近兩年迎來了增長高峰。《2020 中國快遞末端服務創新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4 年以來中國智能快件箱的保有量和箱遞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9 年快件箱保有量增加了 13.4 萬組,箱遞量增量達到 24.1 億件,均創歷史新高。

2020 年 9 月,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也在公開場合表示,在疫情催生的 “無接觸投遞” 模式引領下,2020 年全國累計布放智能快件箱 42.3 萬組,建成快遞末端公共服務站 10.9 萬個。

不過,在一眾智能快遞櫃中,菜鳥與頭部玩家仍有較大差距。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0 年中國智能快遞櫃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顯示,2019 年中國智能快遞櫃市佔率第一的是豐巢,佔比達到 44%;速遞易以 25% 的市佔率名列第二;前兩名市佔率已經逼近 70%,而主流快遞櫃排名中不見菜鳥智能快遞櫃身影。

箱遞上的劣勢,菜鳥正試圖在站遞上找回來。

作為快遞最後 100 米的補充,菜鳥早在 2013 年就開始計劃建設菜鳥驛站。《第一財經》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包括菜鳥鄉村服務站在內的菜鳥驛站站點數量已經超過 10 萬家,其中菜鳥鄉村驛站超過 2 萬家,校園驛站覆蓋了全國近 3000 所高校。

不過,從商業模式層面分析,萬霖認為,菜鳥驛站這種社區小微創業模式還處於探索階段,收入來源主要是快遞員的包裹投遞費用。

菜鳥宣佈,將為社區居民推出更多的增值服務,從而在未來三年降推動站點年平均收入翻倍。據介紹,目前菜鳥驛站洗衣已經在西安等城市試點運營,部分站點每月可增收 1000 元以上。

菜鳥還將投入更多智能設備,提升站點服務效率。據悉,在杭州居民區倉溢東苑的菜鳥驛站,兩台物流無人車 “小蠻驢” 每天可配送 300-400 個包裹。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兼菜鳥首席技術官程立表示,未來一年,菜鳥將投入 1000 輛 “小蠻驢” 進入校園和社區。

實際派送過程中,無論是箱遞還是櫃遞,都存在不少問題。快遞櫃未經協商收取 “超時費”、快遞員派送到櫃 “一扔了之”、驛站收發時間有限制等等,影響消費者體驗等問題頻出,菜鳥打贏 “最後 100 米” 戰役道阻且難。

菜鳥勝算幾何?

用張勇的話説,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包裹,商業形態的演進影響着物流業態的變化。

成立以來,菜鳥的定位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商業形態不斷豐富:最初是想建設中國智能骨幹網,讓全中國 2000 個城市在任何一個地方只要上網購物,24 小時貨一定送到家;如今卻想着做一家客户價值驅動的全球化產業互聯網公司。

菜鳥網絡總裁萬霖宣佈菜鳥新願景

早在 2007 年,阿里就聯合富士康,通過投資的方式,將百世納入到物流生態體系;之後又相繼入股了圓通、中通、申通、韻達等 “通達系” 物流公司,建成了覆蓋倉、幹、配的國內物流網絡。新技術浪潮推動下,菜鳥又開始佈局智慧供應鏈、智能物流設備,向着數字化物流升級。

從建中國物流網絡,到成為全球產業互聯網公司,菜鳥摸索到了快遞物流行業增長的新賽道,也在八年的積累中實現經營轉正。

最新財報顯示,2021 財年,憑藉在全球化物流、商家智慧供應鏈等領域的長期投入和開拓,菜鳥在增量市場獲得高速增長,剔除與阿里巴巴集團關聯交易收入後,全年實現外部收入 372.58 億元,同比增長 68%。

雖然這部分收入只佔到阿里巴巴集團總收入的大約 5%,但與阿里當前發展勢頭迅猛的雲業務(601.2 億元)相比,體量也達到後者的六成。值得一提的是,菜鳥在 2021 財年還實現了正經營現金流。

菜鳥的成績,就算是放到外部市場,也是可圈可點。近期登陸港交所的快遞物流巨頭京東物流此前公佈的招股書顯示,2020 年,其外部客户收入為 346.45 億元,不及菜鳥。

“與其他快遞公司、倉配物流公司不同,菜鳥的物流解決方案着力於新賽道,菜鳥的增長也主要來自全球化服務、社區服務、產業帶服務等新興的供應鏈和物流領域,它們都是增量市場,是一片藍海。”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説。

但這並不意味着菜鳥能夠高枕無憂。從業務類別來看,雖然菜鳥並非典型的快遞物流企業,與京東、順豐在商業模式上也存在差異,可隨着菜鳥向快遞物流產業鏈延伸、佈局越來越深,特別是末端業務同質化趨勢增強,菜鳥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賽道其它企業影響。

2019 年以來,順豐、京東這類此前定位高端快遞市場的企業也開始瞄準了平價市場,前者開通特惠件業務,後者建造了開放物流網絡的計劃,加劇了平價市場消費者的爭奪。再加上快遞新勢力極兔的攪局,價格戰下,整個菜鳥系快遞物流企業都被迫加入行業內卷。

“物流線就是生命線,菜鳥是一家數字基礎設施公司,這張物流網絡就是水電煤。” 2020 年 8 月,萬霖曾對菜鳥表達了這樣的希冀。但從目前看來,一心想要壯大的菜鳥,距離這個目標似乎還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