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如此內卷,為什麼你還要拼盡努力?

格隆匯
2021.06.08 14:4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知識改變命運

2021 年,中國高考人數為 1078 萬,再次創造歷史性新高。

從 1977 年恢復高考制度的 44 年來,中國曆年高考報名人數總體不斷攀升,累計為中國培養出了超過 1.3 億的大學生,包括超 6 千萬的本科生。

1.3 億的大學生規模,已相當於當前日本的總人口,如此龐大數量的高素質人口基礎,所藴含的潛能,甚至可以堪稱一個國家。它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各行各業帶來了無數專業高素質人才,是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奇蹟的根本力量。

回顧這些歷年來的高考數據變遷,可以解讀的事情可以有很多。每一個數字變化的背後,不僅關乎家國命運的發展軌跡,關乎中國人口與行業的變遷趨勢,也是每一個考生不一樣的人生選擇符號。

中國自從恢復高考以來的 40 多年來,進行大大小小 40 多次的改革。在其中,恰逢第三波嬰兒潮帶來的高考適齡人口逐漸增多窗口,1999 年全國高校開啓了堪稱新中國教育史上第二件大事的大規模擴招,成為影響深遠的重要改革轉折點。中國高等教育由開始由 “精英教育” 邁向 “大眾化教育”。

從 1999 年起,中國高考人數開啓新一輪高等教育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擴招規模最大的高校擴招。從 1999 年全國報考人數從 288 萬到 2008 年達到了 1050 萬人,連續高速增長了 10 年。

但可以看到,從 2008 年的小高峰之後,中國的恢復高考人數再次開始走低,這背後原因同樣比較複雜,可能大概有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第三次生育高峰期過後,高考適齡人口再次迎來減少的拐點;二是 2008 金融危機導致當時就業環境壓力加大,更多學生有意願選擇繼續教育深造導致歷史小高峰,此後經濟開始加速復甦,很多製造業工廠工人需求再次旺盛刺激農村高中生選擇就業,導致報考人數減少。

而 2018 年開始,在適齡報考人數持續下滑的背景下,依然出現了快速的高考人數上升。這背後主要有 3 大原因:一是 2000 年開始全面普及義務教育提高了高中生的就讀率基礎;二是近幾年隨着國內家庭越來越重視高等教育,以及人們的收入提高,相對以往更有能力承擔大學費用。三是資本的介入加速教育產業資本化成為重要推動因素,它導致國內大學增量的同時也在提高了錄取率。

可以看到,這幾年也是教育企業最風光的時代,港美股市場上大量教育概念股湧現,一度出現數只市值千億巨無霸的盛況。

只是如今成也教育焦慮,敗也教育焦慮,多數教育資本巨頭也遭受教育嚴監管導致的估值邏輯被打破,市值也持續腰斬。

但教育產業化也有其不可否認的重要貢獻,包括民眾教育意識的提升、教育普及率提高、以及提供更多樣化的各種課外技能,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所以從長期看,或許這些教育企業現在只是經歷擠估值泡沫的寒冬,並不會監管趨嚴而毀滅,未來的路還是能走下去的。

另外,從長期趨勢看,放開二胎帶來的效果目前看來並沒有太多成效,如今放開三胎的效果可能更要打折扣,這意味着未來人口增速下滑的大趨勢下,高考適齡人數持續減少可能成為既定事實。

這種情況下,即使未來幾年高考人數還會新增,但天花板也已經被提前限定。

從 2015 年高考適齡人口比報考人數多 1 千萬,到如今差額減半,兩者缺口在加速縮小。預計適齡人口與報考人數之間趨於平衡可能會在 10 年之內。

中國現在每年新增的高考生源不斷增加,但重點大學的教室規模就那麼大,所以每年招生量也不會隨着報考人數上去而大幅擴張。

高校都有一定的地域保護,這導致了非本地生源的競爭更劇烈,越是高等學府,競爭越激烈。清華北大就不必説了,985、211 加起來也不足百萬,十分之一的概率都不夠,更多人被擠在了一本以下那些含金量越來越低的二本高校。

現在,高等教育的毛錄取率從 2003 年提升至了 54.4% 的水平,而高中入學率超過了 9 成,未來必然還有更高的錄取率,但這不會是那一小部分頂級高校,跟絕大多數普通考生也沒關係。

一個省份高校錄取率的關鍵要素有 2 個:高校數量、高考人數。

在這兩方面,不同的省份的差異很大。

中國高校主要集中在京津、長三角、成渝和珠三角地區。光北京一個城市就有 26 所 211 高校,有 8 所 985 高校,26 所 211 高校,均是遙遙領先第二名及以下,而有一些省份連 211 高校都沒有。

所以所謂先天優勢是必然存在的,地理優勢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是北京考生,那麼你就成功了一大半,因為你可以有全國最多的一流大學可供選擇。

這就是為何 2020 年全國高考一本線上線率排行中,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等省份遙遙領先。相對而言,作為高考大省的河南、廣東地區,由於考生量級分母很大,反而一本上線率僅有前者的 1/3 左右。

所謂一本上線率,這是指各個省份在考生被一本高校錄取的數量佔所有考生數量的比例,也就是説廣東的一本上線率=一本線上高校在廣東招生總人數/廣東考生總人數。

所以要麼是高考大省,要麼是落後地區招生數量較少,都會導致一本上線率較低。

目前廣東省內知名高校有 19 所,包括華南理工大學、深圳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汕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都是非常不錯的省內高校。

廣東省的一本上線率僅為 12.99%,在全國各省市、地區當中處於低位;其中 985 大學錄取率僅為 1.3%,排名並列倒數第四;211 大學錄取率僅為 2.7%,位列全國倒數第一。這個經濟最發達的大省反而高考競爭最嚴峻。

理性客觀來講,好的大學確實能培養出更多好的畢業生,整體出材率相對普通大學會高出一大截。

比如 985/211 這些國家重點建設的優質學校,所擁有的各種軟硬件資源、師資力量、教學制度經驗等是普通大學不能比擬的,也因為如此,招收的生源也是全國各地最頂級的一批。

優質的學習,優秀的生源,一切都是頂配。身處優秀學習環境,身邊都頂級優秀的人才影響下,只要不是靠爹入門的學渣,但凡有點上進心的學生都能大大學有所成。

不僅如此,一等高校的對外學術交流和合作機會非常多、給學生提供深造或者提前涉及外部名牌大企業的機會也更多。這是普通學校就算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都難以享受到的另一大最關鍵的好處。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名企更傾向選擇名校畢業生的一大原因,這種簡單直接的策略起碼從選中優質人才的概率會遠高於普通學校。

所以對於畢業生,且不論清華北大兩大鑽石敲門磚,單單 985/211 這樣優質大學畢業的擇業機遇也遠遠高於普通一本大學,內卷更嚴重的二本下就更沒法比了。

一個很殘酷的現實結果是,在改革開放百業待興的時代,很多人只要有膽識,敢下海,再加上一點運氣,即使是沒有多少文化知識的人都能創業成功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老闆。但如今時代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互聯網科技革命大潮流下,沒足夠文化知識的富豪比例快速減少,讓位於擁有不同行業高素質高文化技能的後來者。其中一些頂尖的後來者能夠在短短几年內通過科技應用或商業模式創新,創造出老一輩企業家幾十輩都積累不了的巨大財富。

上面這張圖,就是科技改變時代,知識改變命運的真是現實。

這就是為什麼無數學子拼命苦讀擠破頭都想要擠進去優質高等學校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