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驟然遇冷!城投債 3 年來首次負增長,信仰即將崩塌?

從繁榮到式微
經過 20 餘年的發展,曾繁榮一時的城投債,終於逐漸式微。
數據顯示,今年 5 月城投債發行 1098 億元,創近 3 年來新低。其中 5 月份城投債淨融資為-1328 億元,顯著低於以往同期正常水平,為 2018 年 10 月以來首次單月負增長。
城投債從何而來,曾經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又留下了什麼隱患,導致淪落到如今的境況?
1 從繁榮到沒落
城投債產生於上世紀 90 年代,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得中央政府税收比重過高,地方政府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財政能力,因此城投債應運而生,承擔為政府投資項目融資的功能。
但剛開始,城投債融資規模還沒有後來那麼巨大。數據顯示,1999-2008 年,城投類企業債券僅發行 157 支,合計 2154 億元。
2008 年之後,城投債來到它最繁榮的時期。
金融危機後,我國推出 “四萬億” 刺激計劃。隨着基建大規模爆發,城投債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融資工具。2009 年,我國發行城投債發行金額總計 3223.3 億元,同比上漲 225%。
此後在 “城投信仰” 的裹挾下,快速發展的城投債在 2009-2011 年間存量規模從 4716 億元上升至 1.04 萬億元,年複合增速 48.7%;2011 年以後,由於信用債市場擴容,城投債存量規模在 2014 年底達到 4.26 萬億元,年複合增速 59.8%。
雖然受益於城投債,地方經濟發展得到了極大助力,但過熱的城投債市場也催生了一系列副作用。比如在經濟方面埋下了 “兩高一剩”、房價飆升、通脹高企等隱患;地方政府方面暴露出違規擔保、違規舉債,以應收賬款、教育用地等資產作為抵押融資等亂象。
因此在 2010 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發佈,城投債停下了擴張的步伐,開始上下波動。
比如在 2010 至 2011 年,經濟發展過熱,調控樓市勢在必行。在銀監會提出 “減存量、禁新增” 之下,城投公司的融資規模受到嚴格管控。
但 2012 年至 2013 年,經濟轉向下行,基建再次發力。銀監會將 “禁新建” 放鬆至 “控新建”,城投公司又迎來新一輪擴容。
2014 年之後,《關於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和《新預算法》兩份文件的出台,正式完成了地方政府與城投平台關係的正式切割。此後在 2016 年底去槓桿行動下,2017 年城投債淨融資首次出現負增長。
不過,2015 年的寬貨幣政策,和 2017 年之後的貿易戰、經濟下行環境和新冠疫情使城投信仰始終屹立不倒。

數據來源:wind,招商證券
城投債真正迎來寒冬,還是在今年。
4 月春華水務的違約,在市場激起了極大波瀾;政策方面,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佈了公司債審核文件;作為城投債存量第一大省,江蘇也在 5 月發佈了《關於規範融資平台公司投融資行為的指導意見》。
宏觀方面,4 月份 M2 和社融增速回落,疊加利率水平處於年內相對較高水平,使得 5 月份信用債一級市場發行規模僅約 2000 億元,較上月減少了 85%,也是城投債下降的主要原因。
2 未來何去何從?
在 “永煤事件” 等國企違約風險事件頻發、政策一再強調降低政府債務率,加強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管控背景下,城投債市場投資者風險偏好整體收緊,由此出現了區域分化和機構抱團現象。
在發行規模上,黑龍江、青海、寧夏等年內城投債發行規模不超過 20 億;江蘇省年內發行規模則超過 6000 億,佔全市場總規模比例超過 25%。
這表明,資金進一步向蘇浙粵等地集中,債務風險較高的地區融資明顯收縮。比如浙江省開化縣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5 月首次登陸債市發行了一單私募債,期限 3 年期,票面 4.88%;但城投評級更高的雲南投資控股集團發行 0.1 年的超短融,票面利率為 5.2%。
在淨融資數據上,城投債淨融資額仍然集中在東部地區,今年以來江蘇省、浙江省淨融資額均超過 2000 億元,而東北及西部部分地區淨融資為負。
具體來看,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江西、山東及四川均實現了 1000 億元以上的較大規模發行量;東北三省、內蒙古、青海、西藏、寧夏及甘肅省發行量則不足百億,其中黑龍江只發行了 12 億城投債,青海 12.75 億,寧夏 18.8 億。

但整體來看,目前 AA 級城投債基本沒有市場。
政府方面,各級地方政府已經建立起了債務率監測體系,統一按照 118 號文的要求計算政府債務率、綜合債務率,評定風險等級檔次,債務管控日趨嚴格;
銀行方面,對城投債的 “配置” 要求也更高。長三角、大灣區、成渝雙城等地評級 AA+ 以上,並通過內評系統的城投債更容易獲得投資。
從未來預期來看,5 月城投債發行額的鋭減雖然不會成為常態,但下半年城投債發行規模整體或將低於上半年。
這一方面是由於政府控制槓桿率和隱性債務,另一方面淨出口高速增長減少了財政壓力,因此發債規模也會相應偏小。
3 結語
目前,城投債的風險主要有兩部分。
宏觀來看,今年有近三成城投債將到期,再融資需求迫切,但在政策壓力下再融資空間有限;微觀來看,城投公司總體盈利能力弱、現金流差,因此政府財政實力成為重點分析指標,這使得貴州、青海等債務壓力較大。
雖然 5 月城投債的低發行量對市場產生了一定衝擊,但這一輪政策收緊導致的城投債發行總量受控和新增債質量提高,對城投債實際上是一項長期利好。隨着市場上 “資產荒” 情況進一步加劇,優質區域的優質城投仍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在區域城投債發行質量和數量分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要實現城投平台的高效發展,還是要提高自身 “造血能力”,增強信用風險的 “免疫能力。” 完成城投市場的精緻化、精細化、效率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