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兇猛:東南亞團滅,芯片產業鏈崩潰!

格隆匯
2021.06.02 12:38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中國製造的爆發?

最近兩個月,印度疫情的爆發和失控,成為全球最關注的熱點。5 月,印度新增確診高達 902 萬例,創全球單月新增紀錄,近 12 萬人死亡,是去年全球疫情爆發以來,各國疫情排名中最嚴重的一個月。

就在全球都為印度疫情揪心的同時,最讓人擔心的事情也發生了。

印度變異株開始外溢蔓延。

4 月份起,泰國、馬來西亞、尼泊爾均出現反彈,新增確診數創下新高;5 月份以來,越南、印尼等國也出現了局部爆發。柬埔寨首相洪森甚至表示,柬埔寨已經 “處於死亡的邊緣”。

變異、危險、傳播力強……隨着變異病毒威脅的升級,擁有 20 億人口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幾乎全軍覆沒。

而這,不僅是東南亞各國的挑戰,更對全球產業鏈造成了重大沖擊。


1

團滅的東南亞


目前,東南亞地區已經成為了全球疫情的絕對震中,其中疫情較嚴重的 8 個國家,加起來的新增確診病例數以及新增死亡病例數,均佔全球數據的4成左右。

而最近,越南疫情再遭變故 --- 竟然出現了 “混血” 病毒!它是此前在印度和英國發現的兩種變種病毒的混合體,不僅傳播性更強,還能在空氣中迅速傳播,非常危險。要知道,以前的飛沫傳播是不停留在空氣中的。這也使得越南確診數連續暴增,最大城市胡志明市也將全員核酸檢測。

目前,越南已發現了超過 7 種變異病毒,包括最早在印度和英國發現的變異毒株,新冠病毒也擴散至越南至少 30 個省市地區。

此外,其他東南亞國家疫情也不容樂觀。

上週,泰國新增新冠死亡人數在週三達 48 例,創下單日死亡人數新高,在 29 日當天,也新增了近 5000 例確診病例,目前累計確診超 14 萬人,還出現不少變異毒株的聚集性傳染事件,而泰國政府卻沒有打算採取進一步的隔離措施。

馬來西亞的形勢更為嚴峻。大馬政府聲明稱,6 月 1 日至 14 日,將全面封鎖馬來西亞全國社交與經濟領域,除國安會所列出的關鍵經濟與服務領域外,所有領域都將停止運行,並要求當地產線維持低度人力運作,產線降載。此外,在聲明中也提到,馬來西亞重症監護病房病牀使用率已達 “極限” 的字樣,可見疫情的危急程度。

5 月 29 日馬來西亞新增了 9020 例確診,單日確診首次突破 9000 例,明顯疫情沒有得到控制。而馬來西亞每百萬人每天發生的確診人數,也已經連續 7 天超過了印度。

反觀這波變異病毒的爆發源頭,印度的疫情形勢仍令人擔憂。雖然單日數據上確診病例已見頂回落,不過多數市場分析稱是檢測能力影響,目前印度偏遠農村覆蓋不到,且醫療水平有限,因此確診病例遠超目前數據。印度的確診病例為 15.3 萬,但死亡病例卻高居不下,單日新增仍超過 3000 例,累計死亡接近 33 萬例,疫情防控的壓力仍非常大。

可以看到,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由於地緣因素一衣帶水,加之人員密集和流動性過大,在變異病毒的超高傳播力下,爆發就是團滅。而目前來看,東南亞疫苗短缺和醫療水平較低的問題,也是疫情毫無減緩跡象的主要因素。


2

崩潰的產業鏈


隨着疫情的持續爆發,世界的目光也再次聚焦到了東南亞各國在世界產業鏈的位置。

此前,東南亞、南亞各國憑藉着充足且廉價的勞動力,成為了世界產業鏈中重要的生產和製造基地,且不説印度紡織產能、世界藥廠、世界最大疫苗生產國及軟件外包國等稱號,單説越南的手機制造產業、馬來西亞的後端半導體封測等,也都聞名世界。

然而,目前其承擔的多個產業鏈,在疫情的衝擊下顯然已經瀕臨崩潰。

最近受到嚴重波及的是手機制造產業鏈。

自 2007 年越南正式加入 WTO 以來,韓國三星電子、LG、日本東芝、台灣富士康等外資相繼湧入建廠,逐漸成長為吸引全球製造業產業鏈轉移的高地。

不過,目前的手機制造市場可謂進入危機時刻。

路透社稱,三星電子生產基地所在的越南北寧省已經開始實施宵禁和其他旅行限制措施;在此之前,北江省也關閉了 4 個工業園,其中 3 個工業園有富士康工廠。除富士康、三星外,立訊精密、海能實業、鴻騰精密等企業也關閉了當地工廠。

而富士康此前在印度的工廠也曾有大規模感染,嚴重影響了手機產能。此外,全球五大手機品牌——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 都在印度設有生產線或通過代工生產,且比重逐年擴大。初步估計,今年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至少有 1200 萬部智能手機的產量會受影響,全年總產量將可能因此下滑 7.5%。

其次是半導體產業鏈的 “缺芯” 矛盾愈演愈烈。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是全球半導體生產重鎮。根據 United Nations 的數據顯示,自 2002 年以來,馬來西亞的集成電路出口份額一直處於全球前列的位置。隨着近幾年的發展,2018 年馬來西亞的集成電路出口份額已經超過了日本,與美國相當。

目前,馬來西亞在全球后端半導體制造市場所佔份額高達 8%,擁有超過 50 家半導體公司,包括 AMD、恩智浦、ASE、英飛凌、意法半導體、英特爾等一眾跨國企業;此外,馬來西亞還是日本、台灣企業電阻產品的製造重地,全球晶圓製造大廠――環球晶也在馬來西亞設有 6 寸晶圓廠。

不止如此,全球被動元件產能供應也在馬來西亞佔比不小,美商 AVX、台商旺詮、華新科,以及日商松下、村田在當地均布建產能,包含車用 MLCC、晶片電阻、固態電容、鋁質電容等。

而馬來西亞的封國,不僅將部分半導體企業進入停工、停產狀態,產品貨運的出口也將受到阻礙。鑑於目前半導體行業已經極為脆弱,行業新一輪漲價、缺貨潮的情緒也日漸濃重。

此外,還有印度這隻黑天鵝對世界各大產業鏈的衝擊。

作為 “世界藥廠”,印度生產了全球近百分之二十的仿製藥。其原料藥作為製藥全產業鏈中與上下游聯繫緊密的重要一環。然而,目前印度的工廠開工率嚴重下降,印度醫藥中間商和原料藥企業開工率僅為 30% 左右,製藥公司基本停擺。

此外,印度服裝產業鏈自去年疫情爆發以來已持續很長時間,服裝行業出口萎縮嚴重,2020 年印度服裝行業出口減少 24%。相關數據顯示,在服裝重鎮德里和班加羅爾,服裝業勞工缺勤率高達 50%

目前,我國外貿在東南亞疫情的影響下,也產生了波動。以蘋果為例,中國蘋果出口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佔到了蘋果出口量的 90% 以上。海關數據顯示,2020 年全年,中國蘋果出口數量為 106 萬噸,同比增長 9%,出口金額同比增長 16.3%。然而春節以來,東南亞疫情嚴重,蘋果銷售遇阻,出庫價就虧損近三分之一,可以説是歷史上最嚴重的行情。


3

中國製造的爆發


而這波疫情下的產業鏈危機,也帶了產業格局的調整和重塑。

此前,由於中美貿易摩擦,美國政府置頂了 “印太戰略”。而後,為限制中國內部的營商環境,美國先是發動貿易戰,又召集日本、印度、澳大利亞三國,提出了 “供應鏈聯盟” 倡議,目的都是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當中的重要地位。

許多跨國企業由於中美關係緊張,都紛紛將供應鏈轉移出中國,在勞動力密集的越南、新印度等地設廠。

然而,疫情的爆發徹底推翻了美國的陰謀。

去年以來,由於我國疫情的快速穩定和經濟的恢復,已承接了全球不少產業供應商的訂單,如紡織品、小家電等;而今年東南亞疫情爆發後,我國製造業更是持續擴張和延伸。

數據顯示,中國 5 月的 PMI 為 51%,延續穩定擴張態勢。其中,高技術製造業 PMI 達到 55.2%,連續 3 個月上升,創年內新高,高技術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活躍度非常高。

分行業來看,首先是印度回流的紡織品訂單續創新高。今年以來,我國紡織品出口增長每月在 20%至 40%之間。4 月當月,我國服裝出口 111.2 億美元,同比增長 65.2%,較上月出口增速繼續上升 22.9 個百分點。相較於疫情前同期出口增長 19.4%。

同時,裝備製造業訂單也迎來爆發。2021 年第一季度,我國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近 40 個百分點,一月和二月實現了更是利潤同比的跨越式增長,直接翻了 7 倍有餘。

國產半導體方面,目前大陸自給率仍仍低,不過短期來看訂單充裕,長期來看,受益於製造產能擴張及國產替代加速,半導體設備材料板塊成長空間較大,未來 5 年擴產趨勢明確。

雖然產業鏈不是説轉移就轉移的,但是目前轉移趨勢已較明顯。後摩爾時代,隨着本土半導體制造板塊融資擴產加速,我國的設備材料板塊也迎來機遇。

製藥方面,除美國佔全球產業鏈的 35% 外,印度和中國是全球原料藥供應的兩個最大市場,二者合計約佔全球產業鏈的 21%,分別佔 12% 和 9%,目前印度原料藥產業鏈的崩潰,也再次給中國的製藥企業帶來機會。

數據顯示,近兩個月來,中國原料藥的詢價和採購明顯上升,產業擴張和升級雙重帶動,護城河也不斷提高,不僅形成歐美 + 印度雙轉移疊加帶來的行業超預期增長,未來更有望進一步提升在全球製藥產業鏈的地位。

總體而言,中國在全球深度供應鏈一體化的優勢地位是非常明顯的。不僅有着全球最多的人口資源,義務教育也全面提升了勞動力的平均素質,加上脱貧攻堅更在最大程度開發出了中國的市場潛力,可謂贏在起跑線上。在疫情難關下,我國製造業的優越性和穩定性更是顯露無疑,成為供應商的首選,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4

結語


目前來看,東南亞和南亞的疫情都還沒有控制住,且封鎖、隔離、停產等帶來的副作用已讓這個全球生產、製造產業基地幾近停滯甚至崩潰,這也為全球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雖然短期帶來的產業轉移為我國製造業帶來了新的爆發機會,但是從長遠發展看,勞動密集型的製造產業轉移出去只是早晚問題,中國製造未來也終將集中在中高端製造的發展上。

所以疫情的變異和惡化,無論發生在哪都不可掉以輕心。

對於人類什麼時候才能徹底消滅新冠這個問題,我想,誰也無法回答。但眼下,疫苗或許已經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