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是錦上添花,一個才是雪中送炭

三孩兒,都是什麼人在生?
“全面三孩” 來了,沒有人感到意外,因為它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
今年開始,關於人口問題的討論似乎就沒消停過。從七普數據到雞娃、躺平,很多社會議題歸根結底都要落腳在生小孩兒這件事上。
而在一次次的大規模討論中,“真理” 越辯越明。人們逐漸得出、發現或認可了這樣一個觀點:只要我不生小孩,便可以解決幾乎一切煩惱。甚而至於不談戀愛,那煩惱就更少了。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全面放開三孩真的會有用嗎?
01
三孩救不了出生率
1999 年春晚,趙本山和宋丹丹聯袂奉獻了小品史上最為經典的演出之一——《昨天、今天、明天》。
時至今日,它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共同記憶,相信有不少人都能對裏面的每句台詞刻煙吸肺。其中,我對白雲大媽講的一個故事很感興趣。
話説,當年白雲大媽一個人放整個生產隊的羊,就是想織件毛衣送給情人做禮物,怎麼就被抓住還開了批鬥大會?
還是黑土大叔説了實話:她心眼兒太實,你説當時放了五十隻羊,你薅羊毛偏可一個薅,薅得這傢伙跟葛優似的誰看不出來呀?

全面放開三孩這個事兒,説實話,跟可着一隻羊薅毛的行為其實差不多。被薅的,還是上次響應全面二孩的那批人。
道理很簡單,生不起的一胎都不想生,生得起的還得從生二胎那批人裏找。至於效果如何,老實説並不太理想。
2016 年我國正式全面放開二胎,著名人口學家翟振武發表論文稱,全面放開二孩後,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將達到 4.5,每年出生人口峯值將達到 4995 萬。
但 2017 年中國的出生人口只有 1723 萬人,比衞計委的最低預測少了 250 多萬人,甚至低於 2016 年的出生人數。並且此後數年均低於官方預測,新生兒數量逐年下降。
七普數據顯示,2017 年到 2020 年,我國新生兒從 1723 萬降至 1200 萬。雖然 1200 萬的出生人口仍舊不算少,但已經創下有數據統計以來的歷史新低。
最嚴重的問題是,七普數據顯示,二孩在新生人口的佔比由 2013 年的 30% 上升到 2017 年的 50% 左右,2019 年甚至達到 57%。
二孩佔比越來越大,説明一孩佔比越來越小。可想而知,若非有二孩們撐着,我國新生人口數量將下降得更為迅猛。但即便有二孩,3 年 30% 的降幅畢竟也成了擺在眼前的現實。
數據這麼一擺,情況就一目瞭然了:不論二孩三孩,都是緩解人口問題的權宜之計,一孩生育率持續降低,才是亟待解決的主要矛盾。

這一點,政府當然很明白。
因此在昨天的 “三孩” 政策配套支持措施中,排在第一的就是 “要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具體做法是 “加強適婚青年婚戀觀、家庭觀教育引導”,“對婚嫁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
這明顯是應對年輕人不願意結婚或者生孩子的措施。但是,此舉雖然抓到了主要矛盾,卻忽略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説到底,青年們不肯結婚生孩子,絕不是婚戀觀或者家庭觀不到位,大多數也不是被天價彩禮逼退了這個念頭。
換句話説,丈母孃不收你彩禮,你就敢結婚生孩子啦?不敢吧,很難的啦。
02
緩慢受槌的年輕人
在思考年輕人為何不願意生孩子這個問題時,我不禁想到了《黃金時代》裏那個著名的給牛去勢的片段。
王小波寫到,“對於格外生性者,須採取槌騸術,也就是割開陰囊,掏出睾丸,一木槌砸個稀爛。從此後手術者只知道吃草幹活,別的什麼都不知道,連殺都不用捆。”
結婚生子、傳宗接代,從傳統文化來説,本來是天性使然,應當是人最自然的行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代,難道不該朝氣蓬勃,如同初升的太陽一般充滿希望?
但別説其它更大的夢想或願景了,從數據來看,2016 到 2019 年,全國結婚登記的數據從 1143 萬對降至 947 萬對,降幅為 17%;同一時間段內的初婚登記降幅為 27%。
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結婚率和一孩出生率來看,恐怕一部分人眼下連最世俗最基礎的慾望都成了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

是什麼給了年輕人一記重槌?
是丈母孃和那幾十萬彩禮嗎?恐怕不是,一切能商量的問題都不叫問題。丈母孃恐怕是最好解決的一部分,餘下的房價、醫療、教育、資本家,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是好捏的柿子。
想結婚生子,我們一步一步來,首先得談戀愛。
這第一步衝突就出來了,對象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談戀愛也需要時間。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説,996 基本是常態,好一點的大小周,按時下班和雙休基本成了犀牛一樣珍貴的東西。
假如,假如你真就百忙之中抽空找到了真愛,或者幸運地把那段美好的校園愛情堅持到了最後。那就要考慮到更現實的彩禮、房子、車子和小孩兒的教育問題。
我們把不必要的彩禮和車子去掉,至少房子是必要的,也是大部分女方家庭要求的最低條件。中國人講究安居樂業,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女兒跟着丈夫在大城市裏漂泊,像是現代的流浪漢。
再假如,你掏空好多個錢包終於買到了學區房,小孩兒出生、長大、順利入學。新的循環又開始了,你必須親手送給他一個自己曾經歷過的被雞的童年。明明不堪回首,但必須要做,因為競爭對手沒閒着。
過五關斬六將,每一關都千難萬險。無論倒在哪一步,都是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的理由。當然,富人沒有這些煩惱,大部分過程他們都可以花錢解決。二胎也好三胎也好,想生的話隨意生。
窮人也沒有這些煩惱。七普數據顯示,2020 年和 2010 年相比,全國人口增長最快的是西藏,增加 21.5%,人數是 64.59 萬。
省內而言,四川最落後地區之一的涼山,絕對人口增量排在了全省第二位,10 年增加了 325550 人;甘肅也是,2020 年才剛擺脱絕對貧困的臨夏市增加了 16.31 萬人,僅次於蘭州。

所以,不敢生也不想生的,恰恰是上不去也下不來的中間這部分人。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水平有要求,對後代的生活水平也有相當的期望。
他們是生產和消費的主力軍,大部分受過良好教育,所以能預見到這些痛苦的過程。所以他們選擇在最初階段就停下,試着過另一種人生。
想解決人口問題,必須對這部分人下手。
03
把未來交給時間
1982 年,中國將計劃生育定為基本國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 25 條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 第 49 條還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而《婚姻法》則將計劃生育作為一個基本原則確立在總則之中。
從此,一胎政策伴隨中國 30 多年,經歷了整個改革開放,一直到 2016 年正式放開二胎。
對計劃生育,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説它是對還是錯,因為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的 30 多年,中國由於計劃生育累計少生了 4 億多人,大大減輕了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
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計劃生育功不可沒。説明這項國策在當時是實實在在的需要。
但目前勞動力紅利衰退、育齡人口少、出生率低、養老金缺口等經濟和社會問題也擺在眼前,這是我們這代人需要去解決的,不能把問題留給後人。
所以現在國家開始調整政策,從鼓勵少生到鼓勵多生不是一時興起,必然經過了長時間的調查和論證。
而且,昨天的新聞當中有一個細節:最高領導人是在場的。這表明,放開三胎是最高領導人推動實施的,它是一個長期戰略。
不要忘記,中國體制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是執行力,並且是長期的執行力。如果國家想做一件事,哪怕這件事要花很長時間,要動用很多資源,都是有能力去實施的。
拿計劃生育來説,30 多年間,出現的問題多如牛毛。對全社會的衝擊、對傳統文化的顛覆都是空前的。但這項政策能始終如一,從歷屆領導人貫徹到基層幹部,社會資源、思想宣傳等各項配套措施多管齊下,成功做到了少生 “4 億人”。
説回人口問題,針對年輕人的生育焦慮,國家已經在多方面進行了部署。
拿醫療和教育來説,兩票制、集中採購、醫保和商業保險的全面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限制盈利型教育機構的盲目擴張,等等,都是為了切實減輕居民的剛性開銷,直接或者間接降低生育成本。
更重要的,還有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不斷加碼的房地產調控措施,控制整體房價上漲的趨勢,目的是一樣的。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鼓勵生育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其中涉及到龐大的資源、民生、宣傳、文化等等。要將壓制育齡家庭、育齡婦女生育的因素一個個解決,需要時間。
04
結語
其實,生育率下降,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比如歐美髮達國家,和幸福指數最高的北歐國家,生育率都很低。
不過,中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人口問題更復雜。它和經濟發展中的生產、消費環節緊密聯繫在一起,是中國長期保持 10% 以上 GDP 增速的關鍵。
但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社會發展需要從以效率為主,轉向靠效率與公平雙輪驅動,甚至以公平為主。因為有公平才有消費能力,才能釋放生產能力。
所以,目前的社會問題讓一切未能盡如人意,主要還是社會發展不足導致的。但我們還是應該懷有信心,畢竟這個國家建立才不到 72 年。
再給它一點時間,或許 10 年後再回頭看,高房價、教育成本和醫療成本問題,都會有很多的改觀。那時候生或者不生,會是更自由和輕鬆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