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牛市,恐怕就這一個時間窗口

格隆匯
2021.05.30 11:5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且行且珍惜。

剛剛過去的這一週,A 股行情終於有了點起色。令人欣喜。

從春節後那一波大跌,摔得鼻青臉腫,相繼而來的是成交低迷,人氣散盡,大盤始終在一個箱體區間震盪。

但是在週二,行情突然轉暖,兩市成交總額逼近萬億,北上資金洶湧買入,指數突破震盪區間,均線打開,走出上行趨勢。不少人驚呼 “突如其來的牛市”、“猝不及防”、“踏空”、“來不及上車”!

這次股市行情突然轉暖的原因有許多方面。

首先是之前大宗商品炒作熄火,資金尋找下一個炒作目標;其次是基金銷售轉趨火爆,入場資金增多;第三個原因是上週末央行放棄目標匯率,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強;此外還有樓市炒作熄火,更多的資金無處去從。

當然這些的背後指向同一個邏輯——現在正處在一輪明顯的全球 Risk on(風險偏好提升)週期之中。


1

全球 Risk on


為什麼我説這是一輪明顯的全球 Risk on?從幾個方面可以驗證。

先看全球流動性的源頭——美聯儲。前一段時間部分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官員表示要 “收水” 之後,市場立刻死給你看。於是,仁厚慈祥的鮑老爺子就出來唸經(預期管理)了——重申不會加息,即便加息也會做充分的事先溝通等等。

有了鮑老爺子的 “口諭”,美股三大指數立馬又歡騰了。説句題外話,現在的美股,就這麼簡單;三歲小孩都能玩得轉。。。

大河有水小河滿。。美聯儲這邊鬆一鬆,全球新興市場就雞犬升天。

先從匯率看。先看港幣。

港幣是新興市場的排頭兵,全球(美元)流動性的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能映射到港幣上。

從去年 10 月份到今年 3 月,美債收益率蹭蹭上竄,期間港幣匯率從 7.75 的強方兑換保證一點點開始鬆動,資金流出香港,回流美國,匯率表現為貶值。

到今年 1~2 月份那一波港幣急遽貶值,對應的是港股裏面的核心資產倒栽葱式下跌,恒生科技指數從接近 11000 點跌到 8500。

隨後美債收益率(5 年期)在 0.8 附近穩住,10 年美債收益率在 1.6 附近,於是港幣匯率升值,逼近 7.75 強方兑換保證上限;全球資金 risk on,從美國流出,流入新興市場。

如果説港幣匯率只是全球流動性的 “直男式” 映射,不摻雜經濟和政治因素,那麼人民幣匯率所反映的就是中美兩國經濟政治關係的複雜博弈。而這一輪博弈的結果是人民幣升值,全球資金大幅流入中國。

匯率升值的預期一旦形成,短期內很難逆轉。人民幣升值,意味着對外資而言,人民幣資產(A 股)的估值又便宜了,這就會吸引資金流入 A 股;而資金流入反過來又會強化升值預期——這是一個正反饋循環。

有人預期這波人民幣匯率會升破 6,進入 “5 時代”;拭目以待。

從美國的數據來看,從去年年中開始的那一波美債收益率持續上行,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貨幣極端寬鬆之後的 risk off 過程,到今年年初收益率衝高(10y Bond 突破 1.7)是那一輪 risk off 的頂峯;隨後收益率緩慢下滑,是典型的 risk on 的過程。

綜合來看,最近全球正處在一波中等級別的 risk on 過程之中;而這一波 risk on 的邏輯是什麼呢?


2

歐美着涼,中國發燒


這一波risk on的邏輯,是經濟復甦疫情再度抬頭的時間差。

説好的 2021 年全球手拉手復甦,然而不到四分之一的時間裏,英國變異、南非變異、巴西變異、印度爆發,使得抗疫形勢嚴峻,經濟復甦受到阻礙。

2020 年,中國一枝獨秀,早在四五月份就控制住了疫情,二季度經濟開始復甦;而全球從二季度開始疫情陷入最為混亂的時期。這一波時間差造成了中國三季度(10 月-11 月)出口數據大超預期。因為發達國家經濟崩了,本地沒有產能,但政府拼命給他們的老百姓發錢,這些購買力只能轉移到中國來。

而且是死循環:發達國家經濟越差,它們的央行越拼命發錢,形成的購買力越強,而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訂單越洶湧,發展中國家經濟越過熱。

這就形成了自我強化的巨大的剪刀差——歐美的經濟越弱,中國的經濟越強。一句話概括,叫做:

歐美着涼,中國發燒。

這個循環什麼時候逆轉?要到發達國家經濟真正開始復甦。

2021 年,隨着歐美國家疫苗的推廣,本來經濟已經處在復甦的路上。然而印度疫情突然爆發,使得經濟恢復正常的步伐一下子放緩了:印度在全球產業鏈上地位與中國差不多,是體量相當龐大的生產國,而印度被疫情搞崩掉的直接結果就是——印度的一部分產能不得不轉移到中國來。同時現在歐美還正處在全面接種疫苗的過程中,所以難以迅速實現 “全面免疫”,因此經濟的復甦還需要時間。

於是這一輪印度疫情的兔起鶻落,造成的結果就再明白不過了——“歐美着涼,中國發燒” 的格局仍然難以扭轉。

而近期大宗商品漲價、人民幣升值,都是 “歐美着涼,中國發燒” 這一趨勢的必然結果。

但是,發達國家經濟最終是會復甦的,而印度的疫情再鬧騰幾個月也會趨於平靜,人們會逐漸適應每天幾十萬的新增確診,和每天大幾千到上萬的死亡人數——那只是一個數字。

隨着這一波 “供需錯配” 恢復正常,中國經濟就不再 “過熱”,而歐美經濟也不再 “過涼”。現在美國的通脹數據已經開始抬頭,拜登的 6 萬億基建也開始公佈,因此美聯儲寬鬆的貨幣政策還能夠苟且多久?

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講,這一輪全球供需錯配給人民幣和中國股市留下的時間窗口,也沒多長時間了。今年剩下幾個月的每一次美聯儲議息會議,都值得關注。


3

抱團


所以,如果給這一輪牛市定個性的話,是發達國家(DM)與新興市場(EM)之間供需錯配的時間差走向極致,導致全球 risk on,帶來人民幣升值和外資流入 A 股市場——説到底是疫情造成的 2020 年怪異的全球分工合作模式與資本市場運行邏輯的進一步極致延伸。

事實上,如果沒有印度疫情再度爆發,發達國家能夠按預期復甦的話,也許這波牛市就沒了。

因此,這是一波苟且的牛市,也是蕭條前的回光。

從最近資金流向就可以看出,受追捧的板塊有兩大特點——第一是抱緊績優板塊,如消費醫藥;第二是兼顧低估值板塊,如銀行保險。其它嘛,碳中和炒炒,新能源炒炒,估計自己都覺得費勁。。。

最後重温下漢陽樹老師提出的股市四象限圖,真是經典。

從 2019 年初開始至今,是一波典型的從 “經濟向差,貨幣寬鬆” 到 “經濟向好,貨幣收緊” 的過程,股市經歷了第一波從羣魔亂舞炒小炒差炒新炒垃圾到普漲,再到分化抱團。

貨幣越緊,抱團越集中。而股市是交易預期,只要預期未來貨幣收緊,那麼資金一定是抱團應對,提前防禦。參考 2017 年,哪裏是什麼價值投資迴歸,分明是資金面收緊,資金不得不圍繞在有業績支撐的一些白馬股周圍抱團;到了 2018 年底,貨幣政策稍微一寬鬆,立馬那些妖魔鬼怪都出來了,什麼市北高新、恆立實業等等。

因此,這一波抱團迴歸白酒醫藥,還是 2020 年股市模式的延伸,是全球疫情反覆造成中美供需錯配延續下的一波苟且紅利。

更何況,A 股的估值,是始終頭頂高懸隨時會要命的斯芬克斯之劍。未來如果全球疫情好轉,發達國家經濟正常化,那麼這波苟且紅利就會消失。趨勢是確定的,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這大概是 2021 年僅剩的一個牛市的時間窗口了。

天邊的烏雲開始聚攏,狂歡的樂舞聲中滲透着陣陣悶雷聲;牛市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