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風雲:流水的托拉斯,鐵打的華爾街

格隆匯
2021.05.23 10:28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流媒興,奈飛王

5 月 18 日,外媒報道亞馬遜正在與美高梅電影公司進行談判,商討收購這家好萊塢老牌製片廠。這不是美高梅第一次 “賣身”,不知道是不是最後一次。


1

時代的眼淚


希區柯克執導過最不聽話的演員?大概是這隻叫做 Leo 的獅子。

《貓和老鼠》片頭那幾聲獅吼,大家應該印象深刻。為了拍攝短短這幾秒鐘的片頭,從 Salts 到 Leo,美高梅先後往攝影棚裏送進了 7 只獅子,足見財大氣粗。

希區柯克在給 Leo 導戲

然而雄獅終會蒼老,曾經不可一世的美高梅也無法避免地走向末路,和好萊塢黃金時代一同淪為時代的悲歌。

早在去年年底,就有美高梅正在聘請顧問探索對外出售事宜的消息。據説,那時蘋果曾對其有意。先是蘋果又是亞馬遜,美高梅一任硅谷巨頭們挑挑揀揀,宛如貨架上的過期食品,着實令人唏噓。

畢竟,成立於 1924 年的美高梅,曾是好萊塢乃至美國電影當之無愧的象徵。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走出大蕭條陰影,隨着經濟騰飛,股市裏的熱錢源源不斷地流向好萊塢,將電影之花澆灌得無比絢爛。這時期電影語言不斷革新,行業迎來大爆發。美高梅的傳世經典《亂世佳人》,宣告着好萊塢 “黃金時代” 的到來。

在好萊塢最鼎盛的時期,美高梅是它最響亮的一塊招牌。《綠野仙蹤》、《魂斷藍橋》、《007 系列》和《貓和老鼠》,一批藝術性和商業價值皆觸及天花板的作品,將美高梅送上美國電影至高的霸主之位。

《亂世佳人》於 1939 年上映

黃金時代也可稱作大製片廠時代。1940 年左右,八大製片廠控制了好萊塢 95% 的市場。八大之中,美高梅以 22% 的市場份額居首。

大製片廠壟斷的格局並未持續太久。1948 年,一紙《派拉蒙法案》出台,結束了電影托拉斯們一手遮天的好日子,也結束了好萊塢最引以為傲的黃金時代。

最先執行法案的雷電華是八大中最先倒下的,即使出品過《公民凱恩》這部史上最偉大電影,雷電華還是在 1957 年不得不停止其製片業務,隨後賣身通用輪胎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執掌雷電華的便是鋼鐵俠原型——大名鼎鼎的霍華德·休斯。雷電華的落幕是八大製片廠噩夢的開端。

1966 年,卓別林作為出資人之一創辦的聯美賣身保險業巨頭泛美,之後又在 1981 年被泛美轉賣給美高梅。但美高梅同樣命途不順。2002 年,美高梅 1.15 億美元重金押注吳宇森的《風語者》,但 3000 萬美元不到的票房分賬讓其幾乎破產。美高梅股價大跌,一眾高層辭職。

美高梅再沒從這次失利中緩過來。2005 年被索尼收購後,2010 年又因無力償還鉅額債務和推出新作而宣佈破產託管。2019 年,美高梅結束和索尼的合作後,再次將自己擺上貨架。

據悉,亞馬遜收購美高梅的價格在 70 億美元至 100 億美元之間,它大概率就是美高梅的下一任東家。


2

新王崛起


1995 年的奧斯卡,哥倫比亞、華納、迪士尼、環球和二十世紀福克斯 5 大製片廠合計取得 23 項提名;2020 年,流媒體平台奈飛獨享了 24 項奧斯卡提名,今年則是 21 項。

《曼克》10 提奧獎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萊塢權力中心的轉移也並非一蹴而就。雷電華和聯美倒下後,好萊塢八大僅餘六大。但倖存下來的六大亦人人自危。

大環境方面。從 2011 年到 2017 年,北美票房佔全球票房比重從 31% 降到 27%。不説每況愈下,但即使沒有疫情的衝擊,票房增長也已陷入停滯。

2007 至 2011 年間,好萊塢除迪士尼外的 5 大製片廠總利潤下降了 70%。曾經的現金奶牛,成為總利潤只佔母公司個位數的一塊乾癟的海綿。

從黃金時代走出來的製片廠們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覆巢之下亦有完卵。2019 年,北美 113 億美元的年度票房,迪士尼佔了三分之一,比排名二、三位的華納和索尼總票房之和多出 8 億美元。

兄弟們破產的破產、流浪的流浪,憑什麼迪士尼一個新來的風頭最勁?其實,從一開始,迪士尼和這些老牌製片廠們就不是一個概念。

因為疫情,2020 年迪士尼的主題樂園營收驟降超過 60%,但仍比影視部門營收高出近 10 億美元。事實上,影視業務在迪士尼全年收入中的佔比不足 10%,是四大業務裏最小的一部分。

説白了,迪士尼不靠拍電影賺錢。畢竟投資電影風險確實太大,一部《風語者》要了美高梅的命,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邊背靠大樹好乘涼,一邊胳膊擰不過大腿。好萊塢精明的商人們當然比任何人都懂,所以我們看到,大製片廠們紛紛變成大媒體集團的組成部分:

二十世紀福克斯率先賣身默多克新聞集團;派拉蒙也在 1994 年被傳媒集團維亞康姆併購;哥倫比亞 1989 年被可口可樂轉賣給索尼;環球更是經歷了 9 次易主;這兩年,華納被美國運營商 AT&T 收購,迪士尼吞下 21 世紀福克斯;再加上美高梅也即將賣身亞馬遜。

至此,猶太人創立的八大製片廠,其命運彷佛上帝預言中的猶太種族——“從地的這邊到地的那邊……你未來的生命必懸而不定,無論去哪裏都將遭到逼迫。”

昔日呼風喚雨的大製片廠紛紛淪為華爾街巨頭的附庸,這是好萊塢經歷的第一個劇變。

另外則是流媒體平台奈飛的崛起。2019 年,Netflix 營收突破 200 億美元,幾乎是北美全年票房的 2 倍——而且還不用給院線分成,這賺錢效率誰人不眼紅?

製片廠的獨立自主成為歷史,分公司老大淪為替總公司吸引流量和會員的打工人,這是好萊塢正在經歷的第二個劇變。


3

資本為王


1994 之所以是迷影文化史上神奇的一年,不只是因為歐美電影界的大爆發。國產電影同樣在那一年經歷着絕無僅有的狂歡。

內地這邊,張藝謀、姜文各自拍出了各自的代表作《活着》和《陽光燦爛的日子》;來自台灣的李安用《飲食男女》結束了自己的家庭三部曲。

香港電影正在享受落日的餘暉。王家衞罕見地在一年內奉獻了《重慶森林》、《東邪西毒》兩部經典;周星馳稱霸香港影壇的四連冠剛剛結束,但依然有《破壞之王》、《九品芝麻官》、《國產凌凌漆》和年底的《大話西遊》四部作品問世;成龍則靠《醉拳 2》奪得票房亞軍。

其實《東邪西毒》1992 年便已開鏡

那一年,恒指漲到 12599 點,相比 1987 年的 1894 點漲了 5.56 倍。彼時的香港社會黃賭毒橫行,官商勾結、黑社會遍地,太多來路不明的錢需要洗乾淨。一時間影壇烈火烹油,流水的明星、飛頁的劇本,批量生產的香港電影打敗了台灣和日本,遠銷整個亞洲甚至北美。

然而盛宴必散,一切都隨着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而終結。在以《泰坦尼克號》為代表的好萊塢大片兇猛攻勢下,香港電影的神話從此沒落。

同一時期,韓國總統金大中提出 “文化興國” 的國策。取消剪映制以分級制度取而代之,韓國電影工業化迅速展開。韓國電影成為亞洲電影新的代表,並隨着奉俊昊憑藉《寄生蟲》拿下第 92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達到巔峯。

在奧斯卡領獎台上,一位紅髮阿姨代替奉俊昊發表了獲獎感言。她叫李美敬,是現任 CJ 集團副會長,CJ 前會長李孟熙之女。出品《寄生蟲》的 CJ E&M 是 CJ 集團旗下文創部門,它還曾參與製作過《殺人回憶》、《白頭山》等韓影經典。

CJ 集團副會長李美敬

CJ 集團作為韓國十大財閥之一,通俗來講,相當於國內的中糧 + 中影 + 萬達影院 + 芒果台 + 順豐快遞。財閥,不過是 “華爾街巨頭” 在韓國的本地化叫法。

大陸這邊,華誼兄弟曾是影視行業 “一哥”,但從 2018 年虧損 9 億開始,就再沒堵上這個口子,2020 年虧掉了 10.5 億。最近王忠磊、王忠軍兄弟被列為被執行人,只能向馮小剛索取 3.35 億業績補償款。要不是《八佰》止了口血,華誼幾乎走到了退市邊緣。

一哥尚且如此,博納、中影的日子也好過不到哪裏去。還是那個道理,電影行業前期大規模投入的經營模式,使體量有限的製片廠承擔風險能力極差。

互聯網巨頭就不一樣了,網飛可以一年投入 200 億美元並且一張票不賣,依然做到盈利。為了搞軍備競賽,迪士尼和 AT&T 居然把《花木蘭》、《正義聯盟》和《黑寡婦》等大片上線自家流媒體。在以往,這是不可想象的。

《囧媽》雖然投入不及好萊塢電影,但字節買下其首播權,意味着國內的流媒體大戰已經拉開序幕。愛優騰加上字節,勢必將捲起一股漩渦,直至將國內影視行業話語權收入囊中。


4

結語


有一種循環非人力所能抗拒。

1908 年,愛迪生聯合柯達成立了電影專利公司,幾乎壟斷了所有拍攝和放映的專利。所有電影公司必須申請愛迪生公司的執照才能經營,此外還須向他繳納專利費。龐大的電影托拉斯甚至僱傭黑幫,懲罰私自營業的製片廠。

愛迪生不只是一位發明家

為擺脱愛迪生的控制,大批獨立製片廠逃到墨西哥邊境的好萊塢,以便隨時逃跑。還好,1915 年,司法部判定電影專利公司壟斷,電影行業最大的托拉斯垮台。

後來,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使得大批影院停業,製片廠果斷出手抄底放映業,造就了好萊塢八大製片廠的新型壟斷。到了 2020 年,又一場流感成為了流媒體巨頭大躍進的契機。托拉斯一批批興起又消亡,只要華爾街還在,這種循環將永遠不會終結。

無論誰倒下,電影依舊堅強。權力中心擊鼓傳花,但從膠片到硬盤,從銀幕到熒幕,電影藝術始終一脈相承。

Whatever,Films never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