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又將千重浪,世上再無袁隆平

格隆匯
2021.05.22 12:57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對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於 5 月 22 日 13 時 07 分在長沙逝世,享年 91 歲。

對許多人來説,袁隆平的名字如雷貫耳。在他一生努力之下,餵飽 14 億中國人不再遙不可及,甚至讓來自中國的糧食走到上了其他國家人民的餐桌。不僅是中國人,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民都應該感謝他。

袁隆平已經離開,帶着他一世所成,和他的真性情和風趣幽默。而這位民族英雄,背後是無數前赴後繼、辛勤耕耘、為解決人類發展難題默默付出的科學家。

這些科學家搭建起的一座座豐碑,不會倒塌。


1

文明發展的千年難題


吃飽穿暖,是馬斯洛需求金字塔最底層。

但就是這樣一個最底層的簡單願望,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千年焦慮。

正如天下大勢如週期般循環往復,分分合合總是留下一地雞毛。盛世的歡愉往往短暫。每逢和平時代,人口激增,土地承載能力上限遭到突破,資源短缺和分配不均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在這時,客觀規律就會跳出來,用戰亂、瘟疫等各種方式削減人口,然後經濟活動萎縮甚至走向崩潰,男女老少為混口飯吃投軍從戎、落草為寇,至少比餓死來得積極和體面。而當人口數量減少到了一個底部,又是下一輪太平盛世。

人吃不飽飯就會出事。不僅僅是中國,放眼全世界,從埃及古王朝到印加帝國,再中世紀的歐洲,每一個文明到人口高峰時,就有數量龐大的人口需要餵飽;而經濟承載能力如此有限,科技進步又如此緩慢,對經濟崩潰的閾值提升是一種掣肘。

這就是馬爾薩斯所説的 “人口詛咒”。

“詛咒” 之下,除了那些短暫的盛世,人們更多時候被迫掙扎在生理需要的緊平衡線上。

要知道,人口增長與科學技術又是兩個相互制約也相互促進的因素,這一點在今天都沒有改變。人口的集聚帶來生產力、創新能力,人口本身也是社會重要的消費力量誠然,土地承載能力上限,也會隨着農業、科學發展水平發展而慢慢提升。回望歷史,中國土地承載能力從唐代到明代的 1 億左右,到雍正、乾隆時代的 2 億,最後到晚清的 4 億,一直在隨着技術進步而緩慢爬升。

可是 21 世紀,科技昌明的今天,這樣的問題真的解決了嗎?沒有。縱觀這個世界,也就是在最近的十年裏,每一場戰爭、每一次經濟崩潰、每一輪社會動盪,都能夠在某個角落製造無數饑荒和流民,把發達國家也捲進去。

人類攀登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道路,依舊漫長。萬代平安的天國,依舊存只能在於霸權,或是神話之中。


2

突破極限的拐點之人


而總有一些英雄,想要帶領人們尋找神話。

這個世界有 3 種英雄——起點之人、拐點之人、高點之人。正如經典物理的大廈不是牛頓一人所建,但他是起點。所以他是英雄;也正如蒙古帝國不止一位君主,但成吉思汗創建了歷史上最幅員遼闊的帝國,他是最高點。所以他也是英雄。

而袁隆平,屬於拐點之人。

他曾經説:“我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20 世紀 60~70 年代,國際局勢動盪,而農業又迎來乾旱的艱難時期。中國人不得不勒緊褲腰帶,與帝國主義作鬥爭。時勢造英雄,英雄扭轉了時勢。正是在這個時候,袁隆平衝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於 1964 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 “南優 2 號”。

雜交水稻的成果自 1976 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到 1988 年的時候,全國已經有一半的稻田都種上了袁隆平的水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解決了那個時代糧食安全最緊迫的問題。

但他的貢獻並不止步於此。在隨後的 20 多年中,他帶領團隊,繼續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 2000 年、2004 年、2011 年、2014 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頃 10.5 噸、12 噸、13.5 噸、15 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2020 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 911.7 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 619.06 公斤,全年畝產達 1530.76 公斤,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 3000 斤的攻關目標。

袁隆平的貢獻具有歷史意義。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袁隆平通過提升農業技術水平,增加單位耕地糧食產量,這意味着土地資源能夠承載更多的人口。

今天中國有 14 億人,與清末民初 4 億人口數量相比,1 個世紀中增長了 2 倍還多。而如今中國糧食供應,要養活這 14 億人,依然遊刃有餘。在這其中,正如我們之前所説,農業技術的進步功不可沒。

因此,中國人將袁隆平當做恩人,便不足為奇。


3

燃燒生命,餵飽人類


但需要記住,袁隆平的夢想不僅囊括中國,還涵蓋全世界 “所有人”。

他希望不只是中國人,而是全世界都可以吃飽飯。“雜交水稻的推廣不僅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促進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同樣能提高中國國際地位,還有客觀的經濟效益,大約可產生七八十億美金年收入。” 他説道。

如今,他的願望已經在很多國家正一一實現。

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始於 1979 年。當年美國著名的圓環種子公司總經理威爾其訪華,農業部種子公司送給他 1.5 公斤雜交水稻。這些種子在美國種植後,比當地良種增產 33% 以上。從此,中美間的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持續至今。

1993 年,越南引種中國雜交水稻 4 萬公頃。目前,越南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已達 65 萬公頃,單產增產 40%,成為亞洲僅次於泰國的第二大稻米出口國。2005 年,越南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近 1000 萬畝。2016 年,印度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 300 萬公頃……

到如今,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國、越南、菲律賓、美國以及巴西等 7 國實現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 800 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 2 噸左右。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正在造福全世界。

西方世界因此稱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 “東方魔稻”。國際上把雜交水稻當做中國繼古代四大發明之後的 “第五大發明。”

不僅如此,40 年來,袁隆平團隊的雜交水稻技術也在在許多國家 “生根開花”。

在 1980 年至 2020 年,袁隆平堅持開辦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國際班,為近 80 多個發展中國家培養了超過 1.4 萬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並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

即使是 90 歲高齡,袁隆平也從沒有停止過對更高的水稻技術探索。


4

尾聲:後英雄時代的豐碑


農業科技的發展,不是袁隆平一個人的功勞,但的確是從他開始走向了現代化。

而與袁隆平一同開創雜交水稻時代的幾位 “元勳”,同樣 “戰” 功赫赫。

李必湖是袁隆平的主要助手,發現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雜交水稻成功的關鍵植株;研究一系列高產、優質的雜交水稻,累計種植面積 26 億畝,增產 2500 億斤。

顏龍安最早育出野敗秈型不育系 “珍汕 97A” 和 “二九矮 4 號 A”,為推動中國雜交水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提出增大 “三系” 庫容量的育種思路,帶領團隊選育出 10 餘個大面積推廣的組合;選育的"萍鄉顯性雄性核不育水稻",屬世界首創。

張先程,1973 年選育出強恢復系 IR24,首次實現了三系配套,補上了雜交水稻的 “三系法”,宣告雜交水稻的成功。

羅孝和被袁隆平稱為 “雜交水稻工程、三系法主將,兩系法元勳”,使三系雜交水稻制種產量從 10 公斤/畝增長到 100 公斤/畝,促使雜交水稻快速走向市場。他的培矮 64S 系列組合累計種植 1 億多畝,經濟收益 100 多億元。

當初申報國際獎項時,組委會要求只能申報個人成功,而非集體貢獻;官方只得將功績歸為袁隆平身上,其他人就是 “袁隆平等”,只有內部榮譽,外界不甚瞭解。

對於人們來説,或許一個英雄,比一個團隊或者概念來得更容易記住,更容易承載感情。

正如《人類羣星閃耀時》所言,世間一切偉大壯舉總是默默完成。“袁隆平” 這座豐碑背後,站着無數帶領人類伸手摘星的科學家,他們帶來的技術進步,讓人類一次次突破文明發展極限,讓我們和下一代擁有更安全的生存條件。袁隆平故去,他的幽默和真性情也隨之遠去。但他的團隊、他的學生甚至他的對手還在推動世界向前。

很不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浮躁和焦慮的世界——有人躺平等待宿命,有人掉進錢眼、靠收割他人換取一夕浮華,也有人總是憤憤不平卻甘願碌碌無為。懶惰、無知、貪婪……人總要在輕鬆和正確之間抉擇,而輕鬆往往佔據上風。

但袁隆平這座豐碑提醒我們,這個世界總會有英雄,成為人類在漫長黑夜中航行的北極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