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息 or 不加息?美聯儲內部吵翻了!

如今美聯儲正處於兩難的中央。
“是否退出 QE” 之爭
北京時間 5 月 20 日凌晨,美聯儲公佈 4 月的會議紀要。
這份紀要顯示,美聯儲內部在 “是否縮減 QE” 上產生了重大分歧。
紀要顯示,美國經濟仍然 “遠未實現” 美聯儲最大化就業、和物價穩定的雙重目標,距離取得實質性進展還要一段時間。
美國經濟的確正在復甦,在疫苗接種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方面取得進展,經濟活動和就業指標有所加強——儘管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部門仍然薄弱,但狀況已在改善;通貨膨脹有所上升,主要反映了暫時性因素;總體金融狀況仍然寬鬆,部分反映了支持經濟的政策措施以及信貸流向美國家庭和企業。
美聯儲對美國經濟前景預估,已經較 3 月份經濟預期概要(SEP)略有改善,前景風險不如前幾個月那麼高。疫苗接種和寬鬆貨幣、財政政策的持續進展,很可能將支撐經濟活動和就業進一步增長,並將有效控制前景的風險。因此,與會官員同意刪除 FOMC 聲明中 “相當可觀” 的風險描述。

然而未來美國經濟走勢,仍將很大程度取決於疫情,以及疫苗接種進展。因此,疫情繼續對經濟造成壓力,風險依然存在。分析普遍認為,這表明美聯儲一段時間內不會調整當前超量寬鬆的貨幣政策,因為此前設定的 “調整門檻” 是在實現上述雙重目標方面 “取得實質性進展”。
不過紀要也提到,另有一部分官員支持美聯儲在未來幾次會議上,開始討論回撤 QE。
“聯儲大鴿”、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就支持此種立場。
他認為,勞動力市場比數據顯示得更強,距離央行考慮回撤寬鬆貨幣政策立場的時間越來越近:“如果在公共衞生方面我們感到疫情已經過去、並且不會以令人驚訝的某種方式再次爆發,到那時我認為可以談論調整貨幣政策,目前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但是看來我們已經接近了。”

貿然收窄引擔憂
紀要中提到,經濟在實現委員會最大就業和價格穩定目標方面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根據委員會基於結果的指導,採購將至少以目前的速度繼續下去。許多與會者強調,委員會必須清楚地在可以判斷其足以保證改變資產購買速度之前,就對實現長期目標的進展情況進行評估。
“一些與會官員認為,如果經濟繼續朝着 FOMC 委員會的目標迅速發展,那麼在未來幾次會議上的某個時點可能適宜開始討論調整資產購買步伐。”這將直接導致聯邦政府借貸成本提高,進一步增加政府償債壓力。
此次會議紀要一出,美股跌幅重新迅速擴大,道指跌超 370 點或超 1%,納指跌近 120 點或 0.9%,標普 500 指數跌 1%。而在紀要發佈前,美股已經收復日內近半跌幅,道指曾跌 230 點,納指跌 0.45%,標普大盤跌 0.55%。美股盤初,道指一度深跌 586 點,納指跌 1.7%,標普 11 大板塊齊跌。

現貨黃金高位跳水,短線下跌 10 美元,回吐日內全部漲幅並轉跌,跌至 1870 美元關口下方;10 年期美債收益率刷新日高,日內上行近 4 個基點,報 1.6762%。美元指數短線上漲,日內漲幅擴大至 0.36%,報 90.12 點。

當前市場對於美聯儲貨幣政策動向極為敏感。
疫情期間,隨着股票估值進一步上升、IPO 活動保持高位以及公司債券的風險利差處於歷史分佈底部,資本市場的風險偏好有所提高。
低利率和高度寬鬆的金融狀況,已經存在了太長時間,可能導致產生 “追求高收益率” 行為,進而負面影響金融穩定。如果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導致資產價格下跌,結合當前較高的商業、金融槓桿,可能會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還有官員強調了金融系統其他部分的潛在脆弱性,包括在短期資金和信貸市場中運行、具有出逃潛質的投資基金。對沖基金和其他槓桿投資者的活動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潛在風險。
在房地產方面,紀要稱,房地產市場的估值壓力有所增加,疫情中制定的 “房貸延期支付計劃” 可能掩蓋了美國家庭和企業的脆弱性。
本次會議紀要有 33 次提到了 “風險” 一詞,而上個月會議紀要中,僅有 17 次。
官員一致同意下行風險尚存,距離目標遙遠,因此維持現有 QE 水平。
繼續放寬有危險
但紀要同時警告稱,經濟有上行風險。
預防 “經濟過熱” 恰好是部分與會者支持減少 QE 的理由。
他們稱 “今年美國經濟活動急劇增長”,消費支出、房地產市場、商業設備投資和製造業生產均反彈強勁。財政刺激、金融條件寬鬆、抑制需求的釋放、疫苗接種和社會隔離措施不斷放鬆,都是支持消費支出的重要因素,將與家庭儲蓄水平提高一道助力發展。上述因素疊加,也將促進經濟活動並使人們比目前預期更快地重返勞動大軍。
在價格方面,以 PCE(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價格指數 12 個月變化衡量的通脹率,在短期內預計將高於 2%,因為從疫情初期開始的、非常低的讀數,將超出計算結果。此外,預計油價上漲將轉嫁到消費能源價格上。

隨着經濟進一步重新開放,預計需求激增,加上一些暫時的供應鏈瓶頸,將導致 PCCE 價格通脹暫時略高於 2%。經濟繼續復甦,預計支出反彈也可能暫時推高通脹,特別是如果供應瓶頸限制了生產在近期內對需求的反應速度。
然而,這些價格上漲可能只會對通脹產生暫時性影響。在這些因素消退後,參與者普遍預期測算的通脹將有所緩解,多種長期通脹預期衡量指標,仍很好地錨定在 2% 這一長期目標上。

其中一個隱憂在於,經濟恢復結構不平衡。金融部門在大流行期間表現出了復原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大型銀行的資本狀況和貸款損失準備金仍然很高,收益強勁;企業和家庭債務的脆弱性處於中等水平。然而在實體經濟方面,部分行業供應鏈中斷似乎比原先預計的更為持久,給今年以後的價格帶來上漲壓力。
此外,美聯儲和財政部大規模放水,在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前提下,將想貿易伙伴大規模輸出通脹,造成貿易伙伴內部經濟狀況出現不平衡,影響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有效實施。
綜上所述,很顯然,如今美聯儲正處於兩難的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