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經濟數據出爐,透露出哪些信號?

格隆匯
2021.05.17 06:4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邊際因素已開始變化,貨幣政策導向易緊難松

17 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先後公佈了中國 4 月份的經濟數據,包括中國 4 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 70 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

整體上,各項數據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但環比有所放緩,具體來看:


1、增速環比有所回落,整體經濟形勢向好


供給方面,增速略低於預期,但仍處於高位。4 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9.8%,兩年平均增長 6.8%。其中,製造業同比增長 10.3%,兩年平均增長 7.6%,尤其是高技術製造這部分增速達到 12.7%。

結合 PMI 生產指數降低來看(4 月為 52.2%,3 月為 53.9%),這表明當前企業的生產需求是有的,但是有邊際減產的跡象。

分行業看,41 個大類行業中有 37 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金屬製品業、醫藥製造業居前,增速分別為 22.6%、21%、19%;分產品看,生產最多的是新能源汽車,同比 175.9%,此外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同比分別增長 43%、29.4%、13.5%。

需求方面,勢能相對較弱。

先看投資,1—4 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143804 億元,同比增長 19.9%,環比增長 1.49%。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 82519 億元,同比增長 21.0%;國有控股投資稍低一點,為 18.6%。

房地產是主要增長的部分,1—4 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 40240 億元,同比增長 21.6%;比 2019 年 1—4 月份增長 17.6%,兩年平均增長 8.4%。與此對應的是是銷售端的需求快速增長,1—4 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 50305 萬平方米,同比增長 48.1%,比 2019 年 1—4 月份增長 19.5%。

4 月份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統計數據顯示,70 大中城市中有 62 城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和 3 月情況一致;從環比看,重慶漲 1.4% 領跑,北上廣深分別漲 0.6%、漲 0.3%、漲 1.1%、漲 0.5%。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斷出台,加上融資端受限,新開工力度減弱,4 月當月房屋新開工面積 1.77 億平方米,同比下滑 9.3%,兩年平均同比下滑 5.3%。接下來房地產投資可能會有所回落。

此外,工業投資同比增長 21.7%,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 23.8%。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一般,為 18.4%,主要是因為目前財政支出主要偏向民生等領域,對基建的支撐力度不大,3 月財政支出中與基建相關性高的項目比如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的累計同比均為負值,而且 4 月財政存款明顯走高,也顯示財政支出力度並不大。

消費方面,4 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33153 億元,同比增長 17.7%,環比增長 0.32%,預期增長 25%。與 2019 年相比增長 8.8%,兩年平均增速為 4.3%,低於疫情前 8%—9% 的正常水平。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 29468 億元,增長 17.9%。扣除價格因素,4 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 15.8%,兩年平均增長 2.6%。

消費數據沒有回升,反而有所下降,大概與居民的負債壓力有關。數據顯示,2020 年居民部門槓桿率上升了 6.1 個百分點,達到了 62.2%,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消費意願

按消費類型分,4 月份商品零售 29776 億元,同比增長 15.1%,兩年平均增長 4.8%;餐飲收入 3377 億元,增長 46.4%,兩年平均增長 0.4%。就當前的情況,商品零售已經從疫情中恢復,兩年平均增長 4.8%,而餐飲方面還沒有擺脱疫情的影響,兩年平均下降 0.7%。

整體來看,多數生產和需求指標比 3 月當月增速有所回落,主要是因為 2020 年 1—3 月份的基數數據較低,所以幾年前三個月的增速異常地高,導致 4 月份雖然依舊保持增長,但是速度上出現明顯的放緩。

同時,經濟的恢復仍然是結構性的,前期經濟復甦的強勢部門如工業、外需、房地產等,依然相對強勢,而前期薄弱的部門如消費、製造業、居民收入等,勢能仍然較弱


2、大宗商品價格飆漲,通脹擔憂加劇


中國經濟恢復仍處在恢復進程之中,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首當其衝的是通脹。4 月份的生產價格指數(PPI)為 6.8%,漲幅比前一個月擴大 2.4 個百分點,國內歷史上這麼快的上漲並不多見。這背後的推動因素是眾多多工業原材料價格的飆漲,截止 5 月 14 日,滬鋁創 13 年新高,滬銅 15 年新高,鐵礦石歷史新高,過去 7 個月,螺紋鋼漲 79%,動力煤漲 73%,玻璃漲 84%。

上游市場的狂歡對中下游的生產銷售端而言,是極大的壓力,雖然官方已經對大宗商品交易出台了漲跌幅限制、保證金水平調整、交易手續費提高等措施,也約談了一些代表性企業,表示要對價格進行維穩,一定程度上給瘋狂的商品市場降降温,但企業對未來盈利的預期仍然被壓制,BCI 企業利潤前瞻指數 4 月為 65.15,前值為 66.25。

當前國內生產維持高位,一大原因是海外需求依舊旺盛,4 月出口同比增長了 22.2%,而國內則面臨邊際減產的風險,“增收不增利” 如果愈發嚴重,企業自然會減緩投資擴產力度,反過來阻礙經濟增長的腳步。4 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 51.1%,較上月下滑 0.8 個百分點,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 52.2% 和 52.0%,較上月回落 1.7 和 1.6 個百分點。

當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階段性供求 “錯位” 的表現,所以全球範圍內 PPI 波動都較大,美國美國 4 月 PPI 同比增長 6.2%,增速高於預期值 5.8%。如果未來全球疫情能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興經濟體生產供應能力恢復正常,則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可能放緩。

與此同時,各項金融數據正在回落。4 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 11.7%,M2 同比增長 8.1%,基本達成 “和 GDP 增速相匹配” 的目標,這意味着後續信用收縮的力度和節奏會比較温和

經濟增速回落,價格指數繼續上行,引發了部分投資者對滯脹的擔憂。但是央行 11 日發佈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示,國內的通脹風險整體可控。原話如下:

近年來我國 PPI 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傳導關係明顯減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起伏波動對我國 CPI 走勢的影響也相應較低。加之國內生豬供給已基本恢復,豬肉價格總體趨於下降,糧食連續多年豐收、農產品自給率總體較高,初步預計今年 CPI 漲幅較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響總體可控,將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事實上,我國作為大型經濟體,若無內需趨熱相疊加,僅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並不容易引發明顯的輸入性通脹。

不管政府報告足不足以安慰投資者,至少可以看到隨着物價不斷上漲,通脹因素已進入央行的政策考量。短期來看,央行仍將堅持總量維穩的政策基調,但邊際因素已開始變化,政策導向易緊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