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赴美 IPO,喜馬拉雅的成色如何?

美股研究社
2021.05.08 07:0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你覺得,生活中有多少人離不開音頻的陪伴?實際上,音頻、聲音一直存在巨大的需求!

來源:紫金商業評論

作者:蕭小峯 | 編輯:呂馨蓓

你覺得,生活中有多少人離不開音頻的陪伴?實際上,音頻、聲音一直存在巨大的需求!

2016 年,喜馬拉雅創始人餘建軍就曾提出 “聲音經濟” 的概念,他瞄準的是人們在地鐵上、散步、爬山等 “非專注時間”,用户可以通過耳朵獲取信息,也包括出租車上、家裏、店內廣播等音頻獲取信息的場景。

外界之所以對喜馬拉雅上市抱有期待,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其被認為是目前在線音頻行業當之無愧的獨角獸。來自艾媒北極星的數據顯示,2021 年 1 月,喜馬拉雅的月活躍用户數為 7221.6 萬,對比之下,荔枝為 5140.1 萬、蜻蜓 FM 為 2166.7 萬。

就在多次的 IPO 傳聞之後,北京時間 5 月 1 日,喜馬拉雅向美 SEC 提交首次公開發行(IPO)申請,計劃於紐交所上市,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銀和中金為聯席承銷商。

01音頻市場仍是藍海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今中國網民在視頻上花費的時間差不多已經觸頂,但聽覺產品和服務的想象空間仍然巨大。據《2020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中國網民人均每日刷 110 分鐘短視頻,再加上中長視頻的人數,視覺產品基本進入存量分配階段。

而音頻的好處無法替代:首先,聲音這個載體對比文字和視頻,是唯一可以解放雙手、解放雙眼的載體,只要人類存在、空缺時間存在,就不會缺少聲音內容的需要;其次,在聲音的需要下,用户粘性普遍較高,這也讓 “付費訂閲” 成為水到渠成的選擇。

另外根據灼識諮詢的數據,2020 年國內在線音頻互聯網用户滲透率僅為 16%,而在線音樂與長/短視頻的滲透率分別高達 57%、74%。此外,根據中美對比可知,美國在線音頻與在線音樂的 MAU 用户比例為 1:1.4,而在國內的比例為 1:3.5。原因在於,承載了美國人絕大多數生活場景的汽車,逐漸催化了龐大的車載音頻市場。

音頻行業,仍然是藍海並處在高速增長的通道中。據艾媒統計數據顯示,2015-2020 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户規模不斷增長,2020 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户規模為 5.7 億人,預計未來繼續保持穩定增長,2022 年將達到 6.9 億人。

音頻產品有其獨特的屬性:每天人們總有 4-6 小時眼睛被佔用,比如在洗漱、在路上、在家務、在運動、 在養神、在機械勞作等…而音頻用豐富的內容,為人們提供了最方便最貼心的精神產品,填補人們的生活。雖然廣播形式古老,但人們願意為它買單,可謂不聲不響,但在生活中分量極重。

此外,當前物質消費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精神、體驗消費的空間已經被打開。喜馬拉雅所處的位置,正是這樣一個商業與人文交匯的十字路口。

我們更進一步來了解用户的收聽類型:2021 年中國 42.3% 的在線音頻用户偏好收聽娛樂內容,35.1% 的用户偏好收聽知識學習內容,同時生活內容、有聲閲讀、資訊內容也是在線音頻用户偏好收聽的主要內容類型。

在 5G 技術即將來臨之際,在線音頻行業還將在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下迎來新發展。對此,中投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的收入從 2016 年的 16 億元增長到 2020 年的 131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 69.4%,預計到 2025 年將進一步增長至 1201 億元,在此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55.8%。

喜馬拉雅無疑是這波行業景氣通道的受益者。招股書顯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喜馬拉雅平均月活為 2.503 億,平均月活躍移動付費用户為 1390 萬。

以用户時長計算,2018 年到 2020 年,喜馬拉雅移動端用户日均收聽時長從平均 123 分鐘增長至 141 分鐘。這一時長已經超過了短視頻頭部玩家快手。

02耳朵經濟紅火,版權問題突出

根據第三方研報數據,國內網絡音頻市場格局呈現 “一超多強” 的態勢,喜馬拉雅牢牢佔據第一梯隊;荔枝、蜻蜓 FM 等居於第二梯隊。2020 年,行業第二的 “荔枝 FM” 搶先在納斯達克上市,拿下 “在線音頻第一股”。

雖然喜馬拉雅在 IPO 上先失一招,但作為行業翹楚,喜馬拉雅無論用户數,還是體量,仍然需要給予足夠關注。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成立於 2012 年,旗下移動客户端 “喜馬拉雅 APP” 於 2013 年 3 月上線,目前,喜馬拉雅的在線音頻服務已經涵蓋了用户從-1 歲到 100 歲不同年齡階段所需要的豐富內容。

從運營模式上來講,喜馬拉雅從 PGC、PUGC、UGC 等三種模式確保高質量內容持續供給!

很多人睡前離不開德雲社相聲、名家朗讀等都是 PGC(專業生產者內容);腰部的 PUGC 內容(專業用户生產內容)也很受扶持,他們是平台的中堅力量,也是這兩年對喜馬拉雅營收增長貢獻最大的一個羣體;尾部的 UGC 內容(用户生產內容),比如播客、配音、朗讀內容等,對喜馬拉雅的貢獻不容小覷,在 2020 年整個平台收聽時長中佔了 51.9%,仍有極大的變現可能。

從內容創作的角度來看,2020 年喜馬拉雅活躍內容創作者達 520 萬人。招股書顯示,截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平台上已經累積了包含 100 個品類的 2.8 億條音頻內容,在 2020 年,喜馬拉雅還向超過 16.1 萬內容創作者和 IP 合作伙伴分享了接近 13 億元的收入分成。

從營收構成來看,目前喜馬拉雅已具備多元化的商業變現能力,主要包括付費訂閲、廣告、直播、教育服務以及其他創新產品和服務。其中,付費訂閲作為一個泛內容平台的試金石,在 2020 年為喜馬拉雅貢獻超過 17 億元的收入,佔整體營收的 43.3%,且實現了 41.3% 的較高增速。截至 2021 年 Q1,喜馬拉雅移動端付費用户已達 1390 萬人,付費率達 13.3%。

此外,廣告及直播業務表現不俗,在 2020 年分別為喜馬拉雅貢獻了 10.7 億元和 7.2 億元營收,同比增長率分別為 73.9% 和 16.1%。

不過版權問題依然嚴峻,版權糾紛是橫亙在在線音頻平台面前的一道鴻溝,喜馬拉雅也不例外。4 月 26 日,明白音樂娛樂集團創始人兼 CEO 王毅表示,喜馬拉雅平台未經許可便將旗下音樂作品和作曲者信息更改盜播。

據王毅表示,其公司簽約音樂人森水垚的《古老秘境》、《夏天藏着的秘密》等兩部作品,被喜馬拉雅官方編輯擅自更名為《神秘國度》、《夏天不遠了吧》。他還指出,不僅作品名稱被更改,作曲人署名也不是森水垚本人。

這起版權糾紛不是個案,天眼查數據顯示,喜馬拉雅的相關法律訴訟高達 1479 條,其中,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就有 1129 條,騰訊、愛奇藝等均因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糾紛等原因,向喜馬拉雅提起過訴訟,此外,還有多位知名作家、IP 持有方也向喜馬拉雅提起過訴訟。

一個可以預見的情況是,隨着喜馬拉雅的用户和內容資源持續增長,其面臨的版權風險將會持續增加。

03虧損之下的新方向

可以説,總體上看,喜馬拉雅的業績可圈可點,財務數據中,值得拿出來説的,就是鉅額的虧損。

招股書顯示,2018 年至 2020 年,喜馬拉雅的營收分別為 14.8 億元、26.8 億元、40.5 億元;淨虧損分別為 7.74 億元、7.73 億元、6.05 億元,三年虧損超過 21 億元。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平台居高不下的收入成本以及高額的營銷費用

從 2018 年到 2021 年一季度,成本佔總收入的比例始終保持在 50% 以上。以 2020 年為例,喜馬拉雅 40.5 億營收的背後,是超 20 億的成本,以及平台上超 16 萬內容創作者及第三方 IP 版權方約 13 億元的收入分成。

除此之外,喜馬拉雅還面臨着市場天花板的制約,早就上市的 “荔枝”、聚焦專業的 “蜻蜓”,當然還有背靠騰訊的 “企鵝” 的競爭,喜馬拉雅這個老大哥想要穩固自己的江山並不容易

對此,喜馬拉雅不斷尋求新的方向進行突破!

據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積極進行全場景生態佈局,簡單而言主要為 IoT(物聯網)以及 V2X 兩個方向:

IoT(物聯網):2017 年 6 月,喜馬拉雅推出國內全內容智能 AI 音箱——小雅,為用户在手機 APP 之外,提供了一個更為便捷、且更具場景化的在線音頻內容入口。更進一步,喜馬拉雅可以藉助小雅音箱積極佈局人工智能領域,在智能家居領域,通過智能音箱、智能硬件等成功通過 IOT 方式進入家居生活場景,這使喜馬拉雅開啓語音交互的新傳播時代。

V2X:V2X 全稱為 vehicle to everything,即車對外界的信息交換主要是車載場景,這是音頻平台下一步發展的主戰場。

招股書顯示,在車載智能終端,喜馬拉雅與特斯拉中國、通用、上汽、吉利、比亞迪、蔚來汽車、理想汽車等車廠進行戰略合作,截止 2021 年 3 月,已經有 60 多家車企植入了喜馬拉雅的車載內容。

喜馬拉雅還與阿里巴巴、小米、百度、騰訊、華為、美的等頭部企業合作開發更廣泛的硬件生態,目前已陸續為華為鴻蒙 OS 系統交付了 3 個軟件版本。

此外根據招股書的內容,喜馬拉雅 IPO 募集所得資金的 30% 將用於公司提升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能力。其次才是擴大強化公司的內容產品,為內容創作者賦能;營銷和品牌推廣;以及潛在的戰略投資和收購、運營資金和一般性企業用途。

可以看出,喜馬拉雅接下來的重點將放在 IoT 和物聯網兩個方向,通過內容生態撬開 IoT 佈局,從全場景生態角度出發尋找新增長點。

業內人士指出,音頻已存在百餘年,但始終未探索出成功的商業模式。喜馬拉雅上市後如果突破音頻的商業變現困境,扛過這一輪的生態建設期,未來則是 “輕舟已過萬重山”,站到新的起點上去。